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音韵律包括重音、声韵、语调等声律特征。在诗歌鉴赏中合理地运用语音韵律,从诗歌的外在形式入手,以诵读为辅助手段,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古典诗歌;语音韵律;教学
一、引言
语音韵律是语音形式的具体表现,是语言结构的组成部分,也是语言表意手段的组成部分。汉语的语音韵律表现在轻重音、语调、声韵等方面。晋代陆机《文赋》云“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古典诗歌,千百年来,传诵不息,朗朗上口正源于音声相宜。语音形式为内容服务,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语音韵律,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抓住文本焦点和作者情感,体会句法构造、语义理解和语用表达,对古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找出古诗词韵律分析的规律。
二、巧读重音,以音体情
重读音节词本身具有语义指向性及强调作用。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巧妙恰当地运用重音朗读进行指导,对学生准确理解文义,深入了解思想内容,体悟感情色彩有较大帮助,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对重音词的理解也有利于鉴赏关键字词。
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交代了苍凉凄清的战事环境,给人以压抑的感觉。此句暗字应该重读,这样能够加深情感的压抑程度。我设置了“巧读重音,以音体情”的任务,让学生以“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例用辨别重音的方式来体会情感。学生辨别重音词有“不”、“破”、“楼兰”、“终于”、“不还”。
每组安排一个重音词,进行朗读体会,教师进行引导点评。“不”组朗读效果:首字重音,读起来突兀,读到后面,气势没了。而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重音放在放在“不”上,明显行不通。“破”组效果:势如破竹,能够表现战士们立志破敌的气势。“楼兰”组:强调要攻占楼兰。“终”组,表现战士们的坚定决心。“不还”组:表现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我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来思考诗歌最想表现什么情感。学生能够很快判断出诗歌最终表现的是他战士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如此重音,音、义、情三位一体,情感尽显。
三、推敲语调,以调传情
语调有突出某种语义,增强感情修辞的效果。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语调朗诵,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义,有效促进教学。语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适合文义与情感的语调能够使文句语气连贯、音节流转,产生往复回环的音韵节律美感。教师指导学生准确感悟语调,学生能够更加准确、鲜明了解诗歌的语意表达。
如《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文中三次咏叹,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道之惨。蜀道的高、险、惨让作者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那情感一直高亢的,还是低沉的?表现在语调上,是升调、还是降调呢?教师指导学生用升调和降调各齐读一遍,学生朗诵后,教师再作师范朗读,让学生进行判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究:第一次是惊叹,表现作者对蜀道的惊讶、赞叹之情。此处领起全文,在文势上一开头就升调,让读者和听众都为之震撼,,文势突兀,更能加深读者印象。二叹表示哀叹,以山之险说明蜀道难登的惆怅。感情由赞到愁,语调下降,文势也急转下降。三叹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无可奈何,不如早还家。语调随情感下降。所以,三叹内容不同,语调与气势皆不同。
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情感。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调进行朗诵,以欣赏的态度感受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错误的语调给予学生以矛盾,正确的语调赋予学生以自信。错误语调与正确语调的朗诵对比鲜明,学生对此也表现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古诗诵读的热情。
四、注重叠音,以韵怡情
古典诗歌中使用叠音词,描摹情状,传声绘色,表情达义,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人念着上口,听着悦耳,抑扬顿挫,回环婉转。教学中应注重叠音词的揣摩,感悟诗歌,以归纳其特点、功效。
以《声声慢》为例。杨慎《词品》中其的词评是: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寻找叠音之妙”成为我这节课的主题。学生分小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对叠音词进行点评。小组探究成果如下:
小组一:“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描写,作者寻觅无果,若有所失去。“冷冷清清”是当时的环境描写,环境冷清,心有凄然,所以最后“凄凄惨惨戚戚”是心理描写。短短14字,内容丰富,情感细腻。
小组二:叠字见愁,声声入愁。叠字营造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小组三: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好像作者在那里倾诉愁肠,欲说还休,怎一个愁字了得。
叠字的品味,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站在词人的角度,触摸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跨越时空,与词融为一体,与本词进行对话,让每一个词在自己的心田开出美丽的花朵。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思想,读出自己的妙处。
五、小结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要突破过去死记硬背,死读诗,读死诗的情况,就必须以学生为本,提倡学生多读,多感悟,不仅从内容上进行思考,还要结合古典诗歌形式上的特点——语音韵律。运用语音韵律来指导学生阅读,培养语感,建立学习愉悦感,从而建设开放活力课堂。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用以给学生正确有效指导,从而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古典诗歌;语音韵律;教学
一、引言
语音韵律是语音形式的具体表现,是语言结构的组成部分,也是语言表意手段的组成部分。汉语的语音韵律表现在轻重音、语调、声韵等方面。晋代陆机《文赋》云“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古典诗歌,千百年来,传诵不息,朗朗上口正源于音声相宜。语音形式为内容服务,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语音韵律,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抓住文本焦点和作者情感,体会句法构造、语义理解和语用表达,对古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找出古诗词韵律分析的规律。
二、巧读重音,以音体情
重读音节词本身具有语义指向性及强调作用。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巧妙恰当地运用重音朗读进行指导,对学生准确理解文义,深入了解思想内容,体悟感情色彩有较大帮助,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对重音词的理解也有利于鉴赏关键字词。
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交代了苍凉凄清的战事环境,给人以压抑的感觉。此句暗字应该重读,这样能够加深情感的压抑程度。我设置了“巧读重音,以音体情”的任务,让学生以“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例用辨别重音的方式来体会情感。学生辨别重音词有“不”、“破”、“楼兰”、“终于”、“不还”。
每组安排一个重音词,进行朗读体会,教师进行引导点评。“不”组朗读效果:首字重音,读起来突兀,读到后面,气势没了。而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重音放在放在“不”上,明显行不通。“破”组效果:势如破竹,能够表现战士们立志破敌的气势。“楼兰”组:强调要攻占楼兰。“终”组,表现战士们的坚定决心。“不还”组:表现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我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来思考诗歌最想表现什么情感。学生能够很快判断出诗歌最终表现的是他战士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如此重音,音、义、情三位一体,情感尽显。
三、推敲语调,以调传情
语调有突出某种语义,增强感情修辞的效果。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语调朗诵,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义,有效促进教学。语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适合文义与情感的语调能够使文句语气连贯、音节流转,产生往复回环的音韵节律美感。教师指导学生准确感悟语调,学生能够更加准确、鲜明了解诗歌的语意表达。
如《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文中三次咏叹,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道之惨。蜀道的高、险、惨让作者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那情感一直高亢的,还是低沉的?表现在语调上,是升调、还是降调呢?教师指导学生用升调和降调各齐读一遍,学生朗诵后,教师再作师范朗读,让学生进行判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究:第一次是惊叹,表现作者对蜀道的惊讶、赞叹之情。此处领起全文,在文势上一开头就升调,让读者和听众都为之震撼,,文势突兀,更能加深读者印象。二叹表示哀叹,以山之险说明蜀道难登的惆怅。感情由赞到愁,语调下降,文势也急转下降。三叹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无可奈何,不如早还家。语调随情感下降。所以,三叹内容不同,语调与气势皆不同。
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情感。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调进行朗诵,以欣赏的态度感受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错误的语调给予学生以矛盾,正确的语调赋予学生以自信。错误语调与正确语调的朗诵对比鲜明,学生对此也表现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古诗诵读的热情。
四、注重叠音,以韵怡情
古典诗歌中使用叠音词,描摹情状,传声绘色,表情达义,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人念着上口,听着悦耳,抑扬顿挫,回环婉转。教学中应注重叠音词的揣摩,感悟诗歌,以归纳其特点、功效。
以《声声慢》为例。杨慎《词品》中其的词评是: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寻找叠音之妙”成为我这节课的主题。学生分小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对叠音词进行点评。小组探究成果如下:
小组一:“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描写,作者寻觅无果,若有所失去。“冷冷清清”是当时的环境描写,环境冷清,心有凄然,所以最后“凄凄惨惨戚戚”是心理描写。短短14字,内容丰富,情感细腻。
小组二:叠字见愁,声声入愁。叠字营造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小组三: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好像作者在那里倾诉愁肠,欲说还休,怎一个愁字了得。
叠字的品味,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站在词人的角度,触摸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跨越时空,与词融为一体,与本词进行对话,让每一个词在自己的心田开出美丽的花朵。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思想,读出自己的妙处。
五、小结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要突破过去死记硬背,死读诗,读死诗的情况,就必须以学生为本,提倡学生多读,多感悟,不仅从内容上进行思考,还要结合古典诗歌形式上的特点——语音韵律。运用语音韵律来指导学生阅读,培养语感,建立学习愉悦感,从而建设开放活力课堂。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用以给学生正确有效指导,从而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