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园合作能否成功,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沟通是一种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行为,在双向交流中彼此互相协调的默契。一、教师与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他人”,他们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与家长沟通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对幼儿有独特的情感,没有谁比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教师与幼儿一起学习、生活等,在群体中比较,可以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情况有相对客观而准确地把握。教师与家长就幼儿在园或在家的情况进行沟通,能使彼此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情况,以便寻求更好的渠道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2.教师与家长沟通可以让家长更好地教育幼儿
现在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更加重视。有些家长盲目地教育幼儿,甚至走进了教育误区而不自知。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拥有较为丰富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家长沟通,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在教育幼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
3.教师与家长沟通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内容
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可以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幼儿家长中不乏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家教经验的人,教师与家长沟通,可以从家长身上获得宝贵的知识经验,而且还可以利用他们的职业为教育服务。如请当医生的家长给幼儿讲如何保护牙齿和眼睛,请当警察的家长讲交通安全知识等。
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双方的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式的不尽一致,因此对幼儿出现的问题的认识不同,理解也不同,如此,两者之间的沟通具体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往往會出现一些沟通不畅的现象。
二、造成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障碍
1.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态度与教育方法的分歧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应该多学知识、多背诗、多做算术题,不能只是“游戏”“玩”,总是问孩子“学什么了”,孩子答不上来,家长就不满意。他们并不了解游戏是学习的基础,幼儿生活就是游戏,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是幼儿教育的一大特征。
家长对幼儿采取的教育方法也迥然不同,有的抱持严厉专制的态度,方法简单,信奉“棍棒教育”,不理解孩子的需要,常用命令强迫孩子服从,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的不满,倾向于专制教育。而教师讲求的是耐心说服的民主教育态度。此外,些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中的角色认识也有所不同。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掌上明珠”“家庭支柱”,孩子的事情样样包办,对孩子采取溺爱放纵的态度,不但自己“溺爱”孩子,还要求教师也要“溺爱”他的孩子。
2.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归因的矛盾
教师和家长的矛盾,常常是由于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造成的。如小贝小朋友有讲粗话的不良习惯,教师纠正多次,仍有反复现象。当教师向家长反映时,家长则说,我在家也听到他说了,我还以为是他在幼儿园学的呢。对此,教师和家长双方可能会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幼儿,不寻找具体的原因就把责任推给对方。家长可能会埋怨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不够关注,而教师又抱怨家长溺爱放纵孩子等。
3.教师与家长的地位不平等
在长期的社会现实中,人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认识,即在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之间,幼儿园及教师在幼儿教育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扮演“权威者”的角色,家长常常要服从教师的要求,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在家园交往中,教师习惯了“主动出击”,对家长要求这、要求那,而家长似乎也“心甘情愿”地接受种种要求。这种双方单一的角色定位,单一的“要求与接受”的互动关系,必然会对积极的互动效果产生影响。
4.家长与教师缺少沟通的机会
家长与教师的工作时间基本上是同步的。早上教师忙于接待幼儿,家长则忙于赶点上班,他们很难有尽兴交流的机会。有些家长每次接送小孩时,都想跟老师谈谈孩子的情况,可是由于孩子来园离园的时间比较集中,家长不忍心打扰教师工作,索性把问题先搁着。家长和教师就像两条不能交会的平行线。
教师与家长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沟通起来确实会出现一些障碍。所以必须寻找化解这些障碍的有效策略,架设教师与家长顺利沟通的桥梁。
三、增进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对策
1.尊重家长,增进理解,与家长保持平等的关系,是保证与家长顺利交谈的必要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出于对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将孩子送进幼儿园,双方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如果教师了解家长,以平等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将家长视为朋友,尊重家长意见,虚心听取家长的建议,乐意与家长交谈,那么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会比较融洽。如对爱挑剔的家长,教师不能简单地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应尽量满足家长的要求,主动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对“多事儿”的家长,教师要以一颗平等而细致的心来对待家长的挑剔,以宽厚的胸襟来接受家长不同的意见,以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改变家长。沟通是双方的,但教师是专业人员,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真诚与家长交流,尊重家长,平等对待家长。
目前,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比较多,不少家长在对幼儿的教育上存在着重知识技能,忽视品德、个性、行为习惯的培养;溺爱娇宠,过度保护,包办代替等问题。所以,教师必须积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及时向家长传达最新的教育动态,帮助家长认识到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性,让家长有问题主动向老师请教、商量,以寻求更好更快的解决途径,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在与家长交谈时,教师难免会谈到孩子的缺点。这时巧妙地使用语言,讲究说话的艺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要先扬后抑。即先肯定孩子的优点,然后点出不足,这样家长就会感到教师是了解和重视自己的孩子的,都期盼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就会愿意与教师交流来解决问题,而不会对教师不服气、不信任。
(2)要避实就虚。即不要一开始就切入主题,待家长心情趋于平静的时候再自然引出主题。例如,小军的妈妈得知小军在幼儿园里“闯祸”了,忐忑不安地等待教师的批评,而教师先不渲染小军的“错误”,而是谈一些其他的话题,让小军妈妈减少心理顾虑,然后再与其共同分析并找出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
(3)要淡化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孩子毕竟是孩子,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家长担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錯误,而是教师对于孩子所犯错误的认识与态度。因此在本来就心情紧张的家长面前,教师关键在于表达一种愿望,即让家长明白:谈论孩子的不足,并不是不喜欢或是讨厌这孩子,而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便家园共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
便条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它的内容自然真诚而有意义,虽然只有教师的寥寥数语,却可以简便地把孩子的情况传达给家长。如“××小朋友今天很能干,能主动帮老师收拾玩具,而且吃饭吃得很好”等都可以成为便条的内容。这样可以密切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增强孩子的学习和家长的教育信心,也可避免教师与家长同步上班没有时间交流的尴尬。
电话联系方便又快捷,既可及时向家长传达孩子的表现,又可以随时就孩子出现的问题商讨解决的方法。比如,小小小朋友连续几天精神不振而且爱打瞌睡,班上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及时与家长电话联系询问原因,原来小小看动画片看得太晚了,不愿意睡觉。教师跟家长说明长时间看动画片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并告诉家长怎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减少看动画的时间。
组织家长开放活动,如运动会、亲子游戏、生日会等。在活动中,一方面让家长通过参观、观摩,全面地了解幼儿园教育,亲眼目睹孩子在集体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长;另一方面也促进家园之间的配合、协作,彼此学习到一些好的教育方法。
结语: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一车两轮,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共同承担起培养合格的社会人的重任。教师与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高家园合作,才能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1.教师与家长沟通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对幼儿有独特的情感,没有谁比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教师与幼儿一起学习、生活等,在群体中比较,可以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情况有相对客观而准确地把握。教师与家长就幼儿在园或在家的情况进行沟通,能使彼此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情况,以便寻求更好的渠道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2.教师与家长沟通可以让家长更好地教育幼儿
现在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更加重视。有些家长盲目地教育幼儿,甚至走进了教育误区而不自知。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拥有较为丰富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家长沟通,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在教育幼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
3.教师与家长沟通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内容
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可以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幼儿家长中不乏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家教经验的人,教师与家长沟通,可以从家长身上获得宝贵的知识经验,而且还可以利用他们的职业为教育服务。如请当医生的家长给幼儿讲如何保护牙齿和眼睛,请当警察的家长讲交通安全知识等。
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双方的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式的不尽一致,因此对幼儿出现的问题的认识不同,理解也不同,如此,两者之间的沟通具体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往往會出现一些沟通不畅的现象。
二、造成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障碍
1.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态度与教育方法的分歧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应该多学知识、多背诗、多做算术题,不能只是“游戏”“玩”,总是问孩子“学什么了”,孩子答不上来,家长就不满意。他们并不了解游戏是学习的基础,幼儿生活就是游戏,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是幼儿教育的一大特征。
家长对幼儿采取的教育方法也迥然不同,有的抱持严厉专制的态度,方法简单,信奉“棍棒教育”,不理解孩子的需要,常用命令强迫孩子服从,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的不满,倾向于专制教育。而教师讲求的是耐心说服的民主教育态度。此外,些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中的角色认识也有所不同。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掌上明珠”“家庭支柱”,孩子的事情样样包办,对孩子采取溺爱放纵的态度,不但自己“溺爱”孩子,还要求教师也要“溺爱”他的孩子。
2.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归因的矛盾
教师和家长的矛盾,常常是由于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造成的。如小贝小朋友有讲粗话的不良习惯,教师纠正多次,仍有反复现象。当教师向家长反映时,家长则说,我在家也听到他说了,我还以为是他在幼儿园学的呢。对此,教师和家长双方可能会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幼儿,不寻找具体的原因就把责任推给对方。家长可能会埋怨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不够关注,而教师又抱怨家长溺爱放纵孩子等。
3.教师与家长的地位不平等
在长期的社会现实中,人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认识,即在家庭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之间,幼儿园及教师在幼儿教育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扮演“权威者”的角色,家长常常要服从教师的要求,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在家园交往中,教师习惯了“主动出击”,对家长要求这、要求那,而家长似乎也“心甘情愿”地接受种种要求。这种双方单一的角色定位,单一的“要求与接受”的互动关系,必然会对积极的互动效果产生影响。
4.家长与教师缺少沟通的机会
家长与教师的工作时间基本上是同步的。早上教师忙于接待幼儿,家长则忙于赶点上班,他们很难有尽兴交流的机会。有些家长每次接送小孩时,都想跟老师谈谈孩子的情况,可是由于孩子来园离园的时间比较集中,家长不忍心打扰教师工作,索性把问题先搁着。家长和教师就像两条不能交会的平行线。
教师与家长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沟通起来确实会出现一些障碍。所以必须寻找化解这些障碍的有效策略,架设教师与家长顺利沟通的桥梁。
三、增进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对策
1.尊重家长,增进理解,与家长保持平等的关系,是保证与家长顺利交谈的必要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出于对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将孩子送进幼儿园,双方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如果教师了解家长,以平等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将家长视为朋友,尊重家长意见,虚心听取家长的建议,乐意与家长交谈,那么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会比较融洽。如对爱挑剔的家长,教师不能简单地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应尽量满足家长的要求,主动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对“多事儿”的家长,教师要以一颗平等而细致的心来对待家长的挑剔,以宽厚的胸襟来接受家长不同的意见,以积极的态度和方法来改变家长。沟通是双方的,但教师是专业人员,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真诚与家长交流,尊重家长,平等对待家长。
目前,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比较多,不少家长在对幼儿的教育上存在着重知识技能,忽视品德、个性、行为习惯的培养;溺爱娇宠,过度保护,包办代替等问题。所以,教师必须积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及时向家长传达最新的教育动态,帮助家长认识到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性,让家长有问题主动向老师请教、商量,以寻求更好更快的解决途径,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在与家长交谈时,教师难免会谈到孩子的缺点。这时巧妙地使用语言,讲究说话的艺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要先扬后抑。即先肯定孩子的优点,然后点出不足,这样家长就会感到教师是了解和重视自己的孩子的,都期盼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就会愿意与教师交流来解决问题,而不会对教师不服气、不信任。
(2)要避实就虚。即不要一开始就切入主题,待家长心情趋于平静的时候再自然引出主题。例如,小军的妈妈得知小军在幼儿园里“闯祸”了,忐忑不安地等待教师的批评,而教师先不渲染小军的“错误”,而是谈一些其他的话题,让小军妈妈减少心理顾虑,然后再与其共同分析并找出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
(3)要淡化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孩子毕竟是孩子,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家长担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錯误,而是教师对于孩子所犯错误的认识与态度。因此在本来就心情紧张的家长面前,教师关键在于表达一种愿望,即让家长明白:谈论孩子的不足,并不是不喜欢或是讨厌这孩子,而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便家园共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
便条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它的内容自然真诚而有意义,虽然只有教师的寥寥数语,却可以简便地把孩子的情况传达给家长。如“××小朋友今天很能干,能主动帮老师收拾玩具,而且吃饭吃得很好”等都可以成为便条的内容。这样可以密切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增强孩子的学习和家长的教育信心,也可避免教师与家长同步上班没有时间交流的尴尬。
电话联系方便又快捷,既可及时向家长传达孩子的表现,又可以随时就孩子出现的问题商讨解决的方法。比如,小小小朋友连续几天精神不振而且爱打瞌睡,班上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及时与家长电话联系询问原因,原来小小看动画片看得太晚了,不愿意睡觉。教师跟家长说明长时间看动画片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并告诉家长怎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减少看动画的时间。
组织家长开放活动,如运动会、亲子游戏、生日会等。在活动中,一方面让家长通过参观、观摩,全面地了解幼儿园教育,亲眼目睹孩子在集体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长;另一方面也促进家园之间的配合、协作,彼此学习到一些好的教育方法。
结语: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一车两轮,在发展方向上同步,在发展目标上同步,在教育原则上同步,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共同承担起培养合格的社会人的重任。教师与家长沟通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高家园合作,才能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