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童年是在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的双重饥饿中度过的。三年的自然灾害,让我认识了许多野草、野菜。饥饿,在我大脑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我上学了,认全了汉语拼音字母以后,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亲眼看到广场上堆满了花轿、古装戏衣、成堆的书籍,然后看到了熊熊的烈火,冲天的烈焰……
在那个年代,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成了我的主要精神食粮。
一个偶然的机会,几个淘气包钻进了学校的保管室,偷出了几张好看的教学挂图。他们随手扔出的几本破书,恰巧被我捡到了,原来是旧的教材。我如获至宝,《将相和》《猎人海力布》《一幅壮锦》这些迷人的故事一下子闯进了我的眼帘,进入我的记忆深处。
这几本书被我读了无数遍之后,我心想:“上哪里去找类似的书呢?”这时我想到村里还有一个上过中学的人,后来,我从他那里找到一本残存的中学教材。在那本书中,我第一次看到了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名作——《小二黑结婚》。我一口气读完之后,感觉不过瘾,再读一遍,还不过瘾。我老是想,后边还有吗?可是后边都是注释,明明没有了啊!在这本教科书里,我还看到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到了有关《水浒传》的介绍。
最让我着迷的,是一本《民间故事集》,在我的一再请求下,那个同学给了我一天的阅读时间,因为书不是他的。我记得那天是星期天,家人都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去了,我的任务就是给菜地里的几畦芹菜浇水。为了多看一会儿书,我担起水桶飞跑,跑累了,就停下来看一会儿书,然后再担起水桶飞跑……但是很遗憾,尽管我争分夺秒,还是没看完那本厚厚的《民间故事集》。但是,我从此知道了,世间还有那么多迷人的民间故事,书中的故事比我爷爷、父母和兄长讲的还要迷人。
上初中的时候,偶然看到有个同学带来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我大开眼界,感叹世间居然还有这样的好东西,那么多的好词都印在一本书里!特别是那些带故事的成语,更让我着迷。我把那本词典借来,买了一个精致的本子,把那些成语故事都抄了下来,好几百个呢!
后来,我从教我们农业的李老师手里借来一本《唐诗宋词100首》,没日没夜地抄了一个星期,硬是把那本小书连同注释都抄了下来。那时,我听老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开始有计划地背诵我的手抄本。
一天,我听说教初三的黄老师家里有好多书,就设法和他套近乎,终于有一天,他允许我看他的书了。他的床底下塞着满满的三纸箱子书——教科书、他进修用的函授书、课外书,我像发现了闪闪发光的宝库!在黄老师那里,我读到了神往已久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牛虻》,还有《儒林外史》。
读高中的时候,接触的同学多了,爱读书的人也多了,我陆续从同学手里借阅了《红楼梦》《西游记》《红旗谱》《镜花缘》等名著,印象最深的还是《新儿女英雄传》,那是一本破得不能再破的书,我却读得津津有味。当然,遇到“缺胳膊少腿”的地方,未免有些沮丧。更让人觉得扫兴的是,当你读到精彩之处的时候,却发现下一页没有了!我停下来,默默地想,这一页去哪儿了?然后一边往下看,一边猜测这被撕去的一页到底写了些什么。这本书不仅让我读到了故事,还让我做了好多次脑力体操。多年以后,我重读了这本书,当初的猜测八九不离十。
上高中的时候,我得到了朱老师的关爱。他的老伴儿死得早,儿子到农村插队去了,他一个人住在校外。每个星期的一三五晚上,他都要去学校参加政治学习,这三天就由我给他看门。他是爱书的人,因为是“右派”,他的家被抄过,除了几本《古文观止》和《鲁迅全集》之外,也没其他的书。但是,他的古文功底深厚,每次学习回来,他都要给我讲解一篇古文,我真是受益匪浅。
那时书店里也没什么书,除了《毛泽东选集》,就是鲁迅的杂文,偶尔买到了屈原的《离骚》,读起来却味同嚼蜡。有一天,我发现了一片新天地——学校的图书室。可我一打听,它不向学生开放。虽然有点儿扫兴,但我仍不甘心。从此以后,我有事没事就往图书室跑,管图书的是丁老师,也是一个老“右派”,人很和蔼。让我想不明白的是,这些“右派”都那么有学问,也许他也是个爱读书的人吧!他从我的眼神里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求,竟允许我读那里的书,我成了学校图书室里唯一的学生读者。
读书让我喜欢上了写作,也让我喜欢上了讲故事。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语文课,他们听我的课就像听故事一样。每当我写出故事的时候,就会把它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后面的阅读栏里,让学生欣赏。学生喜欢不喜欢,同样也是对作品好坏的检验。
作家登台:
马成志,安徽宿州人,1 956年生。小学教师,发表童话、儿歌、语文知识小品等三十多万字,著有《阿托米星球》《新新人类小学》《502班那些事儿》《弹珠儿星球》《狗鼻子侦探》《鸡蛋里的魔法师》《阿拉镇传奇》《会飞的靴子》《天堂里的故事》《要是生活亏待了你》等系列童话、校园故事。
在那个年代,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成了我的主要精神食粮。
一个偶然的机会,几个淘气包钻进了学校的保管室,偷出了几张好看的教学挂图。他们随手扔出的几本破书,恰巧被我捡到了,原来是旧的教材。我如获至宝,《将相和》《猎人海力布》《一幅壮锦》这些迷人的故事一下子闯进了我的眼帘,进入我的记忆深处。
这几本书被我读了无数遍之后,我心想:“上哪里去找类似的书呢?”这时我想到村里还有一个上过中学的人,后来,我从他那里找到一本残存的中学教材。在那本书中,我第一次看到了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名作——《小二黑结婚》。我一口气读完之后,感觉不过瘾,再读一遍,还不过瘾。我老是想,后边还有吗?可是后边都是注释,明明没有了啊!在这本教科书里,我还看到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到了有关《水浒传》的介绍。
最让我着迷的,是一本《民间故事集》,在我的一再请求下,那个同学给了我一天的阅读时间,因为书不是他的。我记得那天是星期天,家人都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去了,我的任务就是给菜地里的几畦芹菜浇水。为了多看一会儿书,我担起水桶飞跑,跑累了,就停下来看一会儿书,然后再担起水桶飞跑……但是很遗憾,尽管我争分夺秒,还是没看完那本厚厚的《民间故事集》。但是,我从此知道了,世间还有那么多迷人的民间故事,书中的故事比我爷爷、父母和兄长讲的还要迷人。
上初中的时候,偶然看到有个同学带来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我大开眼界,感叹世间居然还有这样的好东西,那么多的好词都印在一本书里!特别是那些带故事的成语,更让我着迷。我把那本词典借来,买了一个精致的本子,把那些成语故事都抄了下来,好几百个呢!
后来,我从教我们农业的李老师手里借来一本《唐诗宋词100首》,没日没夜地抄了一个星期,硬是把那本小书连同注释都抄了下来。那时,我听老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开始有计划地背诵我的手抄本。
一天,我听说教初三的黄老师家里有好多书,就设法和他套近乎,终于有一天,他允许我看他的书了。他的床底下塞着满满的三纸箱子书——教科书、他进修用的函授书、课外书,我像发现了闪闪发光的宝库!在黄老师那里,我读到了神往已久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牛虻》,还有《儒林外史》。
读高中的时候,接触的同学多了,爱读书的人也多了,我陆续从同学手里借阅了《红楼梦》《西游记》《红旗谱》《镜花缘》等名著,印象最深的还是《新儿女英雄传》,那是一本破得不能再破的书,我却读得津津有味。当然,遇到“缺胳膊少腿”的地方,未免有些沮丧。更让人觉得扫兴的是,当你读到精彩之处的时候,却发现下一页没有了!我停下来,默默地想,这一页去哪儿了?然后一边往下看,一边猜测这被撕去的一页到底写了些什么。这本书不仅让我读到了故事,还让我做了好多次脑力体操。多年以后,我重读了这本书,当初的猜测八九不离十。
上高中的时候,我得到了朱老师的关爱。他的老伴儿死得早,儿子到农村插队去了,他一个人住在校外。每个星期的一三五晚上,他都要去学校参加政治学习,这三天就由我给他看门。他是爱书的人,因为是“右派”,他的家被抄过,除了几本《古文观止》和《鲁迅全集》之外,也没其他的书。但是,他的古文功底深厚,每次学习回来,他都要给我讲解一篇古文,我真是受益匪浅。
那时书店里也没什么书,除了《毛泽东选集》,就是鲁迅的杂文,偶尔买到了屈原的《离骚》,读起来却味同嚼蜡。有一天,我发现了一片新天地——学校的图书室。可我一打听,它不向学生开放。虽然有点儿扫兴,但我仍不甘心。从此以后,我有事没事就往图书室跑,管图书的是丁老师,也是一个老“右派”,人很和蔼。让我想不明白的是,这些“右派”都那么有学问,也许他也是个爱读书的人吧!他从我的眼神里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求,竟允许我读那里的书,我成了学校图书室里唯一的学生读者。
读书让我喜欢上了写作,也让我喜欢上了讲故事。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语文课,他们听我的课就像听故事一样。每当我写出故事的时候,就会把它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后面的阅读栏里,让学生欣赏。学生喜欢不喜欢,同样也是对作品好坏的检验。
作家登台:
马成志,安徽宿州人,1 956年生。小学教师,发表童话、儿歌、语文知识小品等三十多万字,著有《阿托米星球》《新新人类小学》《502班那些事儿》《弹珠儿星球》《狗鼻子侦探》《鸡蛋里的魔法师》《阿拉镇传奇》《会飞的靴子》《天堂里的故事》《要是生活亏待了你》等系列童话、校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