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孩子各方面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于是教学就成了一个重中之重。而对于教学来讲,教与学同等重要;教需要老师经验与理论的把握,而学则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索。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习动力无疑是第一位的。而培养学习兴趣肯定是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導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与人共同生活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四、练习质疑,促学生学会生存发展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解答问题。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指日可待。
五、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我们教育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丧失了,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现象。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厌弃的是人为地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厌弃的是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一成不变的那套老模式。
在学习乘法认识时,我让同学观察图形:怎样计算共有几个圆片,同学们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3×2=6,2×3=6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了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来解决。我就没有让学生严格区分谁做被乘数,谁做乘数。减轻了学生不必要负担。因为对于严格区分被乘数、乘数,我就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中学生不用区分,为什么数学专家都不用区分,非要让七、八岁的孩子严格区分呢?数学本身是简单的,为什么非要把它复杂化呢?复杂得让孩子听不懂、说不清,又用不上!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来适应数学,而不是积极改造数学,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就无法挖掘,学生创造力就得不到有效地培养。
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日增月加。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总之,数学知识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才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導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二、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与人共同生活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四、练习质疑,促学生学会生存发展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解答问题。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指日可待。
五、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我们教育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丧失了,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现象。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厌弃的是人为地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厌弃的是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一成不变的那套老模式。
在学习乘法认识时,我让同学观察图形:怎样计算共有几个圆片,同学们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3×2=6,2×3=6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了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来解决。我就没有让学生严格区分谁做被乘数,谁做乘数。减轻了学生不必要负担。因为对于严格区分被乘数、乘数,我就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中学生不用区分,为什么数学专家都不用区分,非要让七、八岁的孩子严格区分呢?数学本身是简单的,为什么非要把它复杂化呢?复杂得让孩子听不懂、说不清,又用不上!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来适应数学,而不是积极改造数学,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就无法挖掘,学生创造力就得不到有效地培养。
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日增月加。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总之,数学知识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才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