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双语教学,看法和评论诸多,褒贬不一。因此,应客观地认识双语教学,正确地推进双语教学。文章对双语教学的目的、实施条件及实施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對教学改革提供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 目的 条件 措施
[作者简介]刘艳林(1971- ),女,河北张家口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查爱萍(1968- ),女,河北邯郸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张博(1979- ),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84-01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为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在部属的高校逐步实行双语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先在大学开展,而后迅速扩展到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以及各种各样的双语培训学校。一些私立幼儿园、学校、社会办学单位把“双语教学”作为招生的招牌,而一些家长也不惜代价,为了孩子的外语学习投资。那么,在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如何客观地认识双语教学,怎样正确地推进双语教学,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双语教学具有双重教学目的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包括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如大学各专业各学科,中小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文化课程。目前我国提出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用英语和汉语作为媒介语,通过学习各学科知识,即用英语讲汉语教材,来促进英语学习的教学。使用英语来讲授汉语某一学科的知识,教材用汉语编写,而教师用英语授课,学生阅读的是汉语,听的是英语,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在英语教学中不常接触到的术语和单词,增加词汇量,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由此可见,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学习英语,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二是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是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如果以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的话,那么用汉语教学比用英语更便于学生了解,效果更好,特别是我国大多数学生处于英语学习阶段,还不能熟练掌握英语。从这个意义上讲,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促进英语学习。但实际上,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因为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学不好肯定是不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语言不是最终目的。从国外双语教学情况看,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做得比较好,主要是这些国家有比较好的双语环境。社会上存在着多种语言群体,学生从小受到双语甚至更多种语言的熏陶,有进行双语教学的基础。
二、双语教学需要多重前提条件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双重的,成功地进行双语教学所需的条件比汉语教学要高得多。第一,教师方面。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具有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通晓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师要能用地道的英语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用词要规范,概念要准确;要有较高的中、英文文化素养,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过程和双语教学的特殊性。从河北省的小学情况看,大部分教师是几年前的中师毕业生,各地的大专学历也未达到标准,省会石家庄市的小学教师中,本科生也很少。虽然英语教师已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但真正胜任双语教学的并不多。据有关材料显示,河北省小学英语教师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23%。一些教师的英语基本发音都还不够准确,正确表达更为困难,何况双语教学决不是单纯的英语教学,要使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难度可想而知。第二,学生方面。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和英语思考能力,如果学生英语基础太差,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那么双语教学也难以进行。就中小学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听力还是很有限的,如学生过于吃力,有可能既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学科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语言环境。要有较好的双语环境,这也是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从国外双语教学情况看,做得比较好的国家都有较好的双语环境,我国双语环境比较差。农村基本上不具备这一条件,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可能会好一些。除了以上条件外,还有诸如学生的最佳年龄、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均衡性等因素对双语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双语教学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合理应用,逐步推开
双语教学要求条件高、难度大,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逐步实施。首先,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关系。双语教学具有双重目的,二者不能偏废。在我国这样的非英语国家,双语教学的直接目的显然是促进英语学习,但客观上讲,最终目的应是学好各科知识,语言归根到底还是学习知识的桥梁和手段,对大多数人而言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要防止顾此失彼。二是要处理好双语教学与“母语学习”的关系。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民族文化传播、发展的载体。如果双语教育推行的结果,让学生从小就觉得英语是优越于汉语的语言,意识上产生错觉,甚至潜意识里产生扭曲心态,那将得不偿失。因此,千万不能因进行双语教学而耽误学生对汉语的学习,特别是如用英语讲解汉语传统文化,如唐诗、宋词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显然不能达到用汉语讲解的效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分清主流语言和非主流语言,不能主次颠倒。在我国,汉语是主流语言,这个地位不能变。
其次,在明确这两个关系后,正确认识教学,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完善措施,合理使用,逐步推开。第一,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推进英语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如条件具备的话,无疑是一种有效模式。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视之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以正确的方法运用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要区别情况,加强引导,逐步扩展。应先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探索,但不宜强行推广。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外语环境较好、师资力量较强、学生基础较好的地方,具备条件的学校的一些专业和班级是可以进行双语教学的,其重点是摸索经验,探索路子,找出一条有效的途径,推进这项改革的进程。在广大农村、中小城市,应创造条件,采取措施,稳妥推进:一是加强教师培训。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决不是单纯地进行英语语言教学,还包括大量的专业知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重点加强英语教师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即“专业英语”的学习,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掌握术语的表达,不讲外行话。二是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改变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状况。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很差,重点是要加强英语环境的培养,为学生讲英语创造条件,把听说变成自然的事情。三是在教师和学生具备或基本具备条件时,先在重点学校部分班级试行,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稳步推进这项改革。第三,要深化对双语教学的调查研究工作。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双语教学应在哪个阶段开始更为科学?双语教学对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等学科学习有何影响?双语教学对传统文化学习有无影响?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教育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我国外语教育的根本出路[J].中国外语,2004(1).
[2]陈芳蓉.也谈双语教学[J].江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3]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大学英语考试口语考试情况总结[J].大学外语教学通讯,2003(3).
[关键词]双语教学 目的 条件 措施
[作者简介]刘艳林(1971- ),女,河北张家口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查爱萍(1968- ),女,河北邯郸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张博(1979- ),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84-01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为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在部属的高校逐步实行双语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先在大学开展,而后迅速扩展到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以及各种各样的双语培训学校。一些私立幼儿园、学校、社会办学单位把“双语教学”作为招生的招牌,而一些家长也不惜代价,为了孩子的外语学习投资。那么,在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如何客观地认识双语教学,怎样正确地推进双语教学,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双语教学具有双重教学目的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包括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如大学各专业各学科,中小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文化课程。目前我国提出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用英语和汉语作为媒介语,通过学习各学科知识,即用英语讲汉语教材,来促进英语学习的教学。使用英语来讲授汉语某一学科的知识,教材用汉语编写,而教师用英语授课,学生阅读的是汉语,听的是英语,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在英语教学中不常接触到的术语和单词,增加词汇量,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由此可见,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学习英语,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二是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是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如果以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的话,那么用汉语教学比用英语更便于学生了解,效果更好,特别是我国大多数学生处于英语学习阶段,还不能熟练掌握英语。从这个意义上讲,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促进英语学习。但实际上,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因为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学不好肯定是不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语言不是最终目的。从国外双语教学情况看,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做得比较好,主要是这些国家有比较好的双语环境。社会上存在着多种语言群体,学生从小受到双语甚至更多种语言的熏陶,有进行双语教学的基础。
二、双语教学需要多重前提条件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双重的,成功地进行双语教学所需的条件比汉语教学要高得多。第一,教师方面。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具有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通晓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师要能用地道的英语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用词要规范,概念要准确;要有较高的中、英文文化素养,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过程和双语教学的特殊性。从河北省的小学情况看,大部分教师是几年前的中师毕业生,各地的大专学历也未达到标准,省会石家庄市的小学教师中,本科生也很少。虽然英语教师已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但真正胜任双语教学的并不多。据有关材料显示,河北省小学英语教师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23%。一些教师的英语基本发音都还不够准确,正确表达更为困难,何况双语教学决不是单纯的英语教学,要使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难度可想而知。第二,学生方面。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和英语思考能力,如果学生英语基础太差,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那么双语教学也难以进行。就中小学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听力还是很有限的,如学生过于吃力,有可能既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学科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第三,语言环境。要有较好的双语环境,这也是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从国外双语教学情况看,做得比较好的国家都有较好的双语环境,我国双语环境比较差。农村基本上不具备这一条件,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可能会好一些。除了以上条件外,还有诸如学生的最佳年龄、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均衡性等因素对双语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双语教学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合理应用,逐步推开
双语教学要求条件高、难度大,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逐步实施。首先,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关系。双语教学具有双重目的,二者不能偏废。在我国这样的非英语国家,双语教学的直接目的显然是促进英语学习,但客观上讲,最终目的应是学好各科知识,语言归根到底还是学习知识的桥梁和手段,对大多数人而言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要防止顾此失彼。二是要处理好双语教学与“母语学习”的关系。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民族文化传播、发展的载体。如果双语教育推行的结果,让学生从小就觉得英语是优越于汉语的语言,意识上产生错觉,甚至潜意识里产生扭曲心态,那将得不偿失。因此,千万不能因进行双语教学而耽误学生对汉语的学习,特别是如用英语讲解汉语传统文化,如唐诗、宋词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显然不能达到用汉语讲解的效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分清主流语言和非主流语言,不能主次颠倒。在我国,汉语是主流语言,这个地位不能变。
其次,在明确这两个关系后,正确认识教学,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完善措施,合理使用,逐步推开。第一,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推进英语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如条件具备的话,无疑是一种有效模式。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视之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以正确的方法运用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要区别情况,加强引导,逐步扩展。应先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探索,但不宜强行推广。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外语环境较好、师资力量较强、学生基础较好的地方,具备条件的学校的一些专业和班级是可以进行双语教学的,其重点是摸索经验,探索路子,找出一条有效的途径,推进这项改革的进程。在广大农村、中小城市,应创造条件,采取措施,稳妥推进:一是加强教师培训。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决不是单纯地进行英语语言教学,还包括大量的专业知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重点加强英语教师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即“专业英语”的学习,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掌握术语的表达,不讲外行话。二是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改变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状况。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很差,重点是要加强英语环境的培养,为学生讲英语创造条件,把听说变成自然的事情。三是在教师和学生具备或基本具备条件时,先在重点学校部分班级试行,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稳步推进这项改革。第三,要深化对双语教学的调查研究工作。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双语教学应在哪个阶段开始更为科学?双语教学对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等学科学习有何影响?双语教学对传统文化学习有无影响?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教育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我国外语教育的根本出路[J].中国外语,2004(1).
[2]陈芳蓉.也谈双语教学[J].江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3]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大学英语考试口语考试情况总结[J].大学外语教学通讯,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