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以计算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刚上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为检测效果,当场发下A、B两份测试卷各52份,共收回104份。(A、B测试卷见图1和图2)A问卷学生答题正确率约96%;而问卷B正确率却只有47%。
从问卷的结果可了解学生的学情盲区。其一,不知“算理”为何物。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只知道怎样将算式算对,而对于算理的理解却少人能清楚知道。调查问卷B中的第①题为例,学生知道如何列出竖式计算(过程),却不知道每一个步骤背后的含义。41的1是进位的1,这个1应该表示10,而不是简单的“1”,学生只看表面,却不知内含的算理为何物。其二,不懂“算理”有何用。(见图3)多数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都认为计算只要会算就行了,算理根本用不上,故此不用理会。殊不知这种没有算理只有算法的计算往往只是停留于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使得计算的学习变得肤浅。当遇到真正要用到算理去解决问题时,比如,B问卷中的第③题,很多学生便难以将题目情景与式子每一步有效结合。
到底师生的“病根”何在?笔者认为,从数据中至少暴露出以下三大“病因”:第一,教学理念没及时更新。因只关注算法和题量的训练,却忽视算理的理解与理法的结合。而中段小学生由于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最终导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屡见不鲜。第二,急功近利,忽略算理。学生到了中段,随着计算步骤增加,往往只重视算法的掌握,然后机械重复地训练,忽视了每步计算步骤背后的含义和对算理的深入理解,从而造成对知识一知半解。第三,形式单一,思维狭窄。平时计算练习往往是以“口算 笔算”的形式来检测学生计算能力,导致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技能形成,而不关注计算素养的提高,久而久之造成学生思维狭窄,学生运算思维降低。
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借助“几何直观”为药引,以“理根络”“定起点”“凸本质”为三贴“处方诊治”,效果明显,仅供一线教师商榷。
一、对比教材,理清“根络”
(一)对比教学内容,寻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络”
在实验版教材一般按“口算——估算——笔算”的顺序编排,把解决问题与计算整合在一起,目的是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却很难把握结合的“度”,容易忽略算理的教学,反而造成学生运算能力降低。而新教材则调整为“口算——笔算——解决问题”,把估算穿插在解决问题中。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开,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找到侧重点。同时,将实验版“口算乘法”换成“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这样编排更利于学生在探究笔算乘法时想到“拆分法”。
(二)对比呈现方式,突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根”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无论是实验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非常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计算的方法。但同时新教材在教学目标上增加了“借助几何直观理解算理”。而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更注重利用圖形表征、实物表征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显然,编者用意是想突出几何直观的作用。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中借助点子图与算式一一对应,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算法,引导学生亲历乘法竖式的建模过程,这样给抽象的算理赋予了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也使学生逐步学会借助几何直观解决问题、表达交流,提升数学思维水平。而实验版教材虽有“拆分法”的呈现,却少了“点子图”的辅助,造成算理教学的缺失。
二、透析学情,定准“起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分析几何直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发挥的作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和教材实际,笔者对三年级某班(50名学生)进行前测。题目如下:14×12,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调查结果如(表1)。通过前测结果的统计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2名学生用竖式计算,其中有5位学生出现以下错误(图4)。
从能正确列出竖式的学生访问中得知,他们是通过预习或父母教而能正确列出的。学生对笔算方法只知道如何书写,但问及每一步是怎么算出来,学生们不会表达。特别是对如何书写第二步乘积的结果感到困惑,他们的方法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上。另外,36名学生用了拆分法,其中“把一个乘数拆分成整十数与一位数”的人数居多。这显然是受到上节课“口算乘法”知识迁移的影响,而恰恰这种方法与竖式计算有着密切联系。学生掌握了这种拆分法能很好贯穿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另外也有个别学生出现以下错误(图5)。
通过以上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并非一片空白,大部分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及经验解决,只是在拆分的过程与竖式计算联系较困难。因此,本课的关键应在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借助有效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经历算法的抽象建构过程,充分理解算理,进而有效掌握算法,为运算能力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而几何直观就是学生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重要“脚手架”。故此,要给学生搭建充分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深度。
三、践行研究,凸显“本质”
笔者将教学拟定为体现学生思维所要经历形成的四步曲:“以形想式”——“以形明理”——“以形懂法”——“用形转化”。巧用几何直观,让学生经历计算过程,揭示算理的本质,感悟算法的实质。
(一)以形想式,初感竖式模型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为进一步理解算理。
层次一:
(出示问题(图6))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12个14的和是多少。
师:结果是几?(学生表示不知道)
师:看来口算有点难度,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生一下就想到用竖式计算)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算一算?展示学生的作品。(图7)
师:到底谁对呢?(学生各有各的想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实行启发式教学,而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在原有知识起点上自主探索,有助于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的发展,这些均是极重要的数学素养。笔者对教材作了二度开发:创设在方格纸上写字的情境,这样学生更易找到乘法几何模型的支撑,有利于情境与点子图保持一致,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搭建用点子图寻找结果的思维平台。紧接着,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即使有个别表征是错的,但其思维活动已是有价值了。这样在对比、辩析、交流中,学生对笔算乘法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获得学生真实反馈,增进对学情的把握。
(二)以形明理,揭示算理本质
基于对“运算能力”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对新课标的解读,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应当做到“法理平衡”,教学中可运用直观的表征引起学生对算理的关注与探究。特别是中低年段,更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借助一些直观的素材,把数的运算过程直观呈现出来,这为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供感性基础,教师更清晰学生的思维过程。
层次二:
师(故意):老师有个方法一定能知道答案,就是抄一行14个字,一行一行地抄,抄完12行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字,你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太麻烦了!
师:有什么好方法能代替这个笨方法?
生:可以用磁铁代表一个字,一行一行地贴,再数一数。
师:有智慧!老师准备了一条有14个点,代表14个字(课件出示一行点子图),你们要几行?(12行),不喜欢老师准备的也可以自己画图。
小组活动,汇报交流。(学生作品如图8)
师:把新知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是个不错的方法。在你的方法上,我看懂了第二种,第二位同学把12平均分成了2份进行计算。那第三种怎么不平均分了?
小结:刚才这些方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对,都是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这种思想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思想。
笔者在这节课上没有将“会写竖式”作为终极目标,而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及时提供点子图作为研究素材,有意让学生的思维在点子图上留下深刻足迹,使学生丰富的探索成果得以证实。在这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自动想到借点子图探索计算方法。学生经历用图示表征解释算法这一过程,有效沟通图形表征、算式表征与计算方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形成乘法竖式算法背后的算理所在。
(三)以形懂法,感悟算法實质
算理算法的相互融合,丰富算理和算法之间的联系,促进计算能力的提升。
层次三:
出示竖式,28、14、168是怎么算出来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请拿出学习单,在小组内研究,并在图上圈一圈,指一指。
(小组上台汇报)
师:28怎么算出来的?能圈起来吗?
(学生在点子图上圈了2个14,老师板书14×2=28)
师:表示的是几行的字?
师:那么28的“8”是点子图的哪一部分?28的”2”在哪里?表示几?
师:14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
师:也就是几个1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10=140。
师:表示几行的字?(10行的字)
师:14是图里的哪一部分?把它圈起来。
师:14的“4”在哪里?14的“10”又在哪里?168怎么算出来的?请把它圈起来。(板书:28 140=168)
(汇报完)师请一生上台,完整板演竖式的计算过程,师在课件上再次对应圈画点子图(图9),而其他学生则跟着教师的圈画说乘法口诀。
在学生理解算理困难时,及时亮出直观“点子图”,使每一步计算的竖式表征与图形表征同步演绎,有效促进学生理解各部分积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接着结合课件动态点子图的演示,学生板演竖式,其他学生用乘法口诀表述一步步的结果。这样巧妙地让学生在点子图上寻找竖式计算的相联过程,深层次多维度帮助学生还原最直观、最简单的理理和方法,把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
(四)用形转化,探析运算内涵
直观模型显然对学生理解算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语言表征与符号表征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明白“法中见理,理中得法”的内涵。
层次四:
师:如果现在不让你看点子图,你还能把竖式计算的过程完整表述一遍吗?
学生根据计算过程一步步说乘法口诀,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动态演示结果。(图10)
图10
师:现在老师再换其它的题,你还会算吗?(出示题目)
师:请同桌先互相说说运算的顺序,再动笔算。
教师有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从直观走向抽象,让学生进行抽象的符号操作,在学生头脑里建立起乘法竖式的模型后,再用数学语言表征出来,教师打铁趁热地通过两道题进行抽象符号操作。至此,学生思维抽象之旅达到颠峰。
总之,在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几何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算理上,让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步从“以图形的直观”过渡到“抽象的符号”,逐步促使几何直观内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思考和学习方式,更好地拓展学生思维。
从问卷的结果可了解学生的学情盲区。其一,不知“算理”为何物。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只知道怎样将算式算对,而对于算理的理解却少人能清楚知道。调查问卷B中的第①题为例,学生知道如何列出竖式计算(过程),却不知道每一个步骤背后的含义。41的1是进位的1,这个1应该表示10,而不是简单的“1”,学生只看表面,却不知内含的算理为何物。其二,不懂“算理”有何用。(见图3)多数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都认为计算只要会算就行了,算理根本用不上,故此不用理会。殊不知这种没有算理只有算法的计算往往只是停留于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使得计算的学习变得肤浅。当遇到真正要用到算理去解决问题时,比如,B问卷中的第③题,很多学生便难以将题目情景与式子每一步有效结合。
到底师生的“病根”何在?笔者认为,从数据中至少暴露出以下三大“病因”:第一,教学理念没及时更新。因只关注算法和题量的训练,却忽视算理的理解与理法的结合。而中段小学生由于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最终导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屡见不鲜。第二,急功近利,忽略算理。学生到了中段,随着计算步骤增加,往往只重视算法的掌握,然后机械重复地训练,忽视了每步计算步骤背后的含义和对算理的深入理解,从而造成对知识一知半解。第三,形式单一,思维狭窄。平时计算练习往往是以“口算 笔算”的形式来检测学生计算能力,导致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技能形成,而不关注计算素养的提高,久而久之造成学生思维狭窄,学生运算思维降低。
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借助“几何直观”为药引,以“理根络”“定起点”“凸本质”为三贴“处方诊治”,效果明显,仅供一线教师商榷。
一、对比教材,理清“根络”
(一)对比教学内容,寻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络”
在实验版教材一般按“口算——估算——笔算”的顺序编排,把解决问题与计算整合在一起,目的是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却很难把握结合的“度”,容易忽略算理的教学,反而造成学生运算能力降低。而新教材则调整为“口算——笔算——解决问题”,把估算穿插在解决问题中。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开,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找到侧重点。同时,将实验版“口算乘法”换成“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这样编排更利于学生在探究笔算乘法时想到“拆分法”。
(二)对比呈现方式,突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根”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无论是实验教材还是新教材都非常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计算的方法。但同时新教材在教学目标上增加了“借助几何直观理解算理”。而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更注重利用圖形表征、实物表征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显然,编者用意是想突出几何直观的作用。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中借助点子图与算式一一对应,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算法,引导学生亲历乘法竖式的建模过程,这样给抽象的算理赋予了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也使学生逐步学会借助几何直观解决问题、表达交流,提升数学思维水平。而实验版教材虽有“拆分法”的呈现,却少了“点子图”的辅助,造成算理教学的缺失。
二、透析学情,定准“起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分析几何直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发挥的作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和教材实际,笔者对三年级某班(50名学生)进行前测。题目如下:14×12,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调查结果如(表1)。通过前测结果的统计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2名学生用竖式计算,其中有5位学生出现以下错误(图4)。
从能正确列出竖式的学生访问中得知,他们是通过预习或父母教而能正确列出的。学生对笔算方法只知道如何书写,但问及每一步是怎么算出来,学生们不会表达。特别是对如何书写第二步乘积的结果感到困惑,他们的方法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上。另外,36名学生用了拆分法,其中“把一个乘数拆分成整十数与一位数”的人数居多。这显然是受到上节课“口算乘法”知识迁移的影响,而恰恰这种方法与竖式计算有着密切联系。学生掌握了这种拆分法能很好贯穿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另外也有个别学生出现以下错误(图5)。
通过以上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并非一片空白,大部分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及经验解决,只是在拆分的过程与竖式计算联系较困难。因此,本课的关键应在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借助有效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经历算法的抽象建构过程,充分理解算理,进而有效掌握算法,为运算能力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而几何直观就是学生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重要“脚手架”。故此,要给学生搭建充分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深度。
三、践行研究,凸显“本质”
笔者将教学拟定为体现学生思维所要经历形成的四步曲:“以形想式”——“以形明理”——“以形懂法”——“用形转化”。巧用几何直观,让学生经历计算过程,揭示算理的本质,感悟算法的实质。
(一)以形想式,初感竖式模型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为进一步理解算理。
层次一:
(出示问题(图6))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12个14的和是多少。
师:结果是几?(学生表示不知道)
师:看来口算有点难度,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生一下就想到用竖式计算)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算一算?展示学生的作品。(图7)
师:到底谁对呢?(学生各有各的想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实行启发式教学,而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在原有知识起点上自主探索,有助于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的发展,这些均是极重要的数学素养。笔者对教材作了二度开发:创设在方格纸上写字的情境,这样学生更易找到乘法几何模型的支撑,有利于情境与点子图保持一致,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搭建用点子图寻找结果的思维平台。紧接着,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即使有个别表征是错的,但其思维活动已是有价值了。这样在对比、辩析、交流中,学生对笔算乘法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获得学生真实反馈,增进对学情的把握。
(二)以形明理,揭示算理本质
基于对“运算能力”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对新课标的解读,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应当做到“法理平衡”,教学中可运用直观的表征引起学生对算理的关注与探究。特别是中低年段,更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借助一些直观的素材,把数的运算过程直观呈现出来,这为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供感性基础,教师更清晰学生的思维过程。
层次二:
师(故意):老师有个方法一定能知道答案,就是抄一行14个字,一行一行地抄,抄完12行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字,你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太麻烦了!
师:有什么好方法能代替这个笨方法?
生:可以用磁铁代表一个字,一行一行地贴,再数一数。
师:有智慧!老师准备了一条有14个点,代表14个字(课件出示一行点子图),你们要几行?(12行),不喜欢老师准备的也可以自己画图。
小组活动,汇报交流。(学生作品如图8)
师:把新知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是个不错的方法。在你的方法上,我看懂了第二种,第二位同学把12平均分成了2份进行计算。那第三种怎么不平均分了?
小结:刚才这些方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对,都是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这种思想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思想。
笔者在这节课上没有将“会写竖式”作为终极目标,而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及时提供点子图作为研究素材,有意让学生的思维在点子图上留下深刻足迹,使学生丰富的探索成果得以证实。在这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自动想到借点子图探索计算方法。学生经历用图示表征解释算法这一过程,有效沟通图形表征、算式表征与计算方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形成乘法竖式算法背后的算理所在。
(三)以形懂法,感悟算法實质
算理算法的相互融合,丰富算理和算法之间的联系,促进计算能力的提升。
层次三:
出示竖式,28、14、168是怎么算出来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请拿出学习单,在小组内研究,并在图上圈一圈,指一指。
(小组上台汇报)
师:28怎么算出来的?能圈起来吗?
(学生在点子图上圈了2个14,老师板书14×2=28)
师:表示的是几行的字?
师:那么28的“8”是点子图的哪一部分?28的”2”在哪里?表示几?
师:14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
师:也就是几个1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10=140。
师:表示几行的字?(10行的字)
师:14是图里的哪一部分?把它圈起来。
师:14的“4”在哪里?14的“10”又在哪里?168怎么算出来的?请把它圈起来。(板书:28 140=168)
(汇报完)师请一生上台,完整板演竖式的计算过程,师在课件上再次对应圈画点子图(图9),而其他学生则跟着教师的圈画说乘法口诀。
在学生理解算理困难时,及时亮出直观“点子图”,使每一步计算的竖式表征与图形表征同步演绎,有效促进学生理解各部分积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接着结合课件动态点子图的演示,学生板演竖式,其他学生用乘法口诀表述一步步的结果。这样巧妙地让学生在点子图上寻找竖式计算的相联过程,深层次多维度帮助学生还原最直观、最简单的理理和方法,把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
(四)用形转化,探析运算内涵
直观模型显然对学生理解算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语言表征与符号表征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明白“法中见理,理中得法”的内涵。
层次四:
师:如果现在不让你看点子图,你还能把竖式计算的过程完整表述一遍吗?
学生根据计算过程一步步说乘法口诀,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动态演示结果。(图10)
图10
师:现在老师再换其它的题,你还会算吗?(出示题目)
师:请同桌先互相说说运算的顺序,再动笔算。
教师有意引导学生的思维从直观走向抽象,让学生进行抽象的符号操作,在学生头脑里建立起乘法竖式的模型后,再用数学语言表征出来,教师打铁趁热地通过两道题进行抽象符号操作。至此,学生思维抽象之旅达到颠峰。
总之,在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几何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算理上,让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步从“以图形的直观”过渡到“抽象的符号”,逐步促使几何直观内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思考和学习方式,更好地拓展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