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研究的心理学视角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on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心理学是公认的课程基础,它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学、哲学等一样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①。但在我国语文教育中,以心理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推介《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学视角》和《论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的旨意,不仅仅在于这两篇文章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视野,也是期盼有更多的具有心理学背景的研究者能够关注并投入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中。
  【评议论文】王小明《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学视角》,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9期。
  【原文提要】阅读是一项复杂的认知过程,是涉及整合、组织、精加工和监控四个子过程动态交替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调节和控制上述认知过程的能力,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区分阅读与阅读教学,对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至关重要。
  阅读与阅读教学是两个需要区分的概念,这是尽人皆知的。但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区分才能抓住其本质,从而恰当确定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模模糊糊的。王小明的这篇文章给出了相对清晰而明确的回答。
  
  一、关于阅读的心理机制
  
  文章首先界定了所讨论的“阅读”含义是“阅读理解”,即“通过阅读来学习(read to learn)”,将阅读用作从某些学科领域获得具体知识的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西方现代心理学有关阅读心理机制的研究成果。
  对阅读的本质,现代心理学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在对熟练读者的研究和分析中发现,阅读主要涉及如下四种认知过程:(1)整合:运用个体原有知识来理解课文的意义。整合包含两个密切联系的子过程:一是激活个体头脑中与所读内容有关的原有知识;二是将原有知识与新信息整合从而理解新信息的意义。(2)组织:识别课文中的要点及其相互关系。熟练的读者在阅读时能识别文章中重要的内容并对这些内容有着更好的记忆,从而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概要。他们不仅理解每一句讲了什么,还能把每句的意思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连贯一致的结构。(3)精加工:在阅读时作出必要的推理。推理活动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成分,读者阅读时并非原封不动地接受课文的内容,而是要超越给定的信息,做出一些课文中没有明确指出的推断。(4)监控:评价自己的理解状况并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熟练的读者对自己是否理解了所阅读的内容有实时的监控,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状况随时采取调整措施。
  阅读时,上述四个过程并未按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的线性顺序进行,而是有机地交织在一起,阅读过程是四个子过程动态交替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关于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
  
  心理学对一般“教学”的界定是:“经过设计的、外在于学习者的一套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事件”。作者认为这一界定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从学习者的内部过程与外部事件关系的角度来界定教学;二是执行教学事件的主体不限于教师,教科书、计算机、电影、广告等媒体经过设计后也能支持学习者的内部过程,学生通过这些媒体进行的学习也属于教学,学生自己也可以成为教学事件的执行者,即自己采用一些措施来促进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阅读教学的本质应该从“阅读涉及一系列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学是促进学生内部过程的外部事件”这二者的结合中去寻找,由此可以得到两种阅读教学:一是教师采用外部措施引发和促进学生阅读的内部认知过程,让学生达到对所阅读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教师采用外部措施促进学生控制阅读内部认知过程能力的发展。前一种是涉及课文理解的各学科阅读教学的共性,凡是涉及文本理解的阅读都可以按这种方式来教。后一种是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特殊性,以前由教师来提示或支持的激活原有知识,促进把握要点、推理、理解、监控的工作,现在由学生来执行,所培养的是学生自己控制阅读内部过程的能力,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所应追求的目标。这并非否定第一种阅读教学的价值,要让学生习得调控阅读认知过程的能力,应先让学生参与到体现对阅读认知过程进行调控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来。在这种教学中,对阅读内部认知过程的调控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上。教师要逐渐将调控的责任移交给学生,而学生则要逐渐地将体现在师生相互作用中的调控阅读内部过程的功能加以内化,最终达到自己能独立运用这种能力的目的。
  文章指出,以学生调控其阅读认知过程的能力为目标的阅读教学在我国语文教学实践中并不占主流,大多数阅读课侧重于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很少有进一步延伸到第二种意义的阅读教学。
  很多时候,闭塞的学术环境遮蔽了我们的视野,文章从心理学视角所阐明的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含义不啻一扇透视语文学习黑匣子的视窗——整合、组织、精加工和监控是熟练读者阅读时所执行的过程,也就是阅读学习者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调控阅读的认知过程的能力——课程目标如何清晰明确,教学内容如何具体而富有针对性,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机制的剖解,为语文课程目标建设和课程内容研制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
  【评议论文】刘淼、祝丹兰《论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原载于《教育学报》,第4卷第5期,2008年10月。
  【原文提要】阅读理解的产生取决于读者头脑中的背景信息和文本所呈现的课文信息的交互作用,背景信息、课文信息是决定阅读理解的必要因素。背景知识不是阅读理解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背景信息与课文信息无法交互时,才需要引入背景知识,也只有当背景知识既与背景信息交互又与课文信息一致时,背景知识才能促进阅读理解。
  在相当长的时期,诸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缘起以及社会影响等背景知识的介绍是语文课文学习的必要环节。新课改以来,随着对多元解读的提倡,介绍背景知识这一几乎雷打不动的教学环节开始遭到质疑。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如何运用背景知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刘淼、祝丹兰的这篇文章通过讨论背景知识与背景信息、课文信息及阅读理解的关系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
  文章的基本结论是:第一,背景知识不是阅读理解的必要条件,阅读理解的产生取决于背景信息与课文信息的交互作用而非背景知识,只有当背景信息与课文信息无法交互时,才需要引入背景知识;第二,不是所有的背景知识都能促进阅读理解,只有当背景知识既能与背景信息交互,又与课文信息一致时,才能实现
  其桥梁作用,连接背景信息与课文信息,促成两者的整合,形成知识表征。具体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界定区分了背景知识、背景信息和课文信息三个概念。
  “背景知识”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是一种新的信息,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缘起及社会影响等。背景知识是外显的,以文字、语音、图画等多种形式呈现。“背景信息”是人脑中的信息积累和储备,也被称为世界知识或图式。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或者某些图式被具体化以后,就产生了理解。这里的图式即为背景信息。“课文信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即课文本身的意义,来源于作者的创造,为读者所诠释。
  第二, 阐明了背景知识与背景信息、课文信息的关系及三者的功能。
  背景信息和课文信息是决定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阅读理解是背景信息和课文信息交互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背景信息只是形成知识表征、产生阅读理解的必要条件,必须得到激活才能提取出来与新的信息整合,而课文信息正是刺激物,课文信息是决定阅读理解产生的必要因素和动力源泉。
  背景知识是连接背景信息与课文信息的桥梁。背景知识与背景信息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联系主要表现为包含、交叉和反对三种关系。包含指背景信息包含背景知识,学生已经储存了与背景知识相同的信息,甚至超出了很多。交叉指两者部分重合,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背景信息,这些信息中有一部分即是背景知识,而背景知识的剩余部分对学生而言则是新的信息,这种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最为常见。反对是指背景知识与背景信息阐述的是同一个大概念下的内容,但两者却是相对的。
  背景知识与课文信息也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从内容的角度看,它们存在一致、冲突和冲突限制三种关系。一致指背景知识与课文信息在内容上完全一致,两者没有矛盾和冲突。冲突指背景知识与课文信息之间表现的内容矛盾或无关。冲突限制指背景知识与课文信息既一致,也冲突。
  第三,厘清了背景知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
  背景知识与背景信息及课文信息的关系共同影响着阅读理解。
  当背景知识与课文信息冲突,无论与背景信息处于何种关系,包含、交叉或者反对,都阻碍阅读理解;当背景知识与课文信息冲突限制时,抑制阅读理解;当背景知识与课文信息一致、包含于背景信息时,尽管背景知识也是促进阅读理解的,但从课文容量的角度而言,此时的背景知识是多余的。当背景知识与课文信息一致,但与背景信息反对时,抑制阅读理解。理想的情形是:背景知识与课文信息一致、与背景信息交叉。背景知识与背景信息的交叉关系可以丰富学生的背景信息,被改善的背景信息又与课文信息一致,两者的整合就会轻松快速,既没有减少课文容量,造成浪费,又保证了阅读理解的顺利产生。
  文章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一个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还在于它所体现的一种面向实践需要的学术研究取向。《教育研究》编辑部在《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2005-2006年度)中指出:“教育学研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仅仅做纯粹的概念研究,漠视实践问题,缺乏实践意识;用既定的理论模式去说明、‘规范’实践”②。这也正是语文教育研究长期以来的弊病。这篇文章以阅读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实践问题为旨归,是当前语文教育专业研究者所应积极追求的学术取向。
  ————————
  
  注释:
  ①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②朱小曼:《对策与建议——2005-2006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作者通联: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给所教的高一学生布置了两篇命题记叙文,一篇是《身边的风景》,另一篇是《距离》。客观地说,两道命题尤其是《距离》一题,对刚刚跨入高中大门没多久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写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审题方面,很多学生不能从命题中揭示或揣摩出命题的主题。  我们知道,命题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的一项任务甚至可以说是第一道工序,便是揣摩命题的主题,从中确立出一个明确的写作中心;
在文学史上,有的文章一出现就注定千年不朽,它们往往以其独特的美学韵味而成为千古绝唱,令后人高山仰止,无法企及。如公元675年九九重阳之日,年仅26岁的初唐诗人王勃南下前往交趾探亲,途中路经江西南昌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巧遇时任洪州都督的阎公因重修滕王阁竣工而举行的盛大宴会,于是应邀参加了宴会。此时,滕王阁上盛友如云,高朋满座。当洪州都督阎公拿出纸笔请所有的宾客作文时,没人敢担此重任,但到了王勃面前,他
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  —— 雅斯贝尔斯(K.Jaspers)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以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先导的,而人本主义教育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反对行为主义,认为生长和发展是人的本能,
在语文教育领域内,当我们真正以伟大之“思”去思语文教育的真性精神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已不知不觉地陷入伟大之迷途。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对伟大之“思”的再深思,于必思处拒绝无思,这是每一位真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精神诉求。江苏省优秀语文教师张春华就是这样一位在语文教育之天地里不断寻求超越并追求卓越的真正在思者。所谓真正在“思”,就是指“思之所思”,而非貌似在思;貌似之“思”,实质是排斥思的到场。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体。它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个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叙事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仅仅是对于教材中所选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也不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是依据相应的教材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选择与整合,力求在课堂上做到有一定目标、成相应体系的“有所得”。  目前,叙事性散文教学内容
有论者尖锐地指出:史铁生的眼泪使苏东坡的旷达显得浅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但不可否认,同属于困境中的突围,相较于苏东坡,史铁生所历经的心路也许更其艰难,且在对普通众生的精神引领方面更富价值和意义。  原因在于他们各自所面对的困境性质不同,能作的选择也不同。苏东坡所要面对的是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他的进退用藏,得意失意,是在自身生命与外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展开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的最大悲哀在于自我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课程内容的确定是指依据特定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它是课程编制的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方法、展开语文教学的前提。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家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课程内
“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是一种以立德审美为旨归,在课堂上利用美的媒介,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审美体验,注重审美情感陶冶和学生心灵建构,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课堂教学。山东平邑一中范佳华老师多年来致力于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的探索,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与高度评价,曾获得省市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全
张孝祥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宋朝廷国运衰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个国家划江分冶,江北是饱受金人蹂躏的中原遗民。张孝祥《六州歌头》一词写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二月间。此前一年冬季十一月初八,金主完颜亮与宋会战于采石,金大败,完颜亮东下扬州被部下所杀,南宋小朝廷才转危为安,得以喘息。闻听采石大捷的消息,张孝祥喜悦欲狂,赋词一首《水调歌头,庞佑甫闻采石战胜》,表达壮怀激烈和忧国忧民的爱国
语文教育在耕作自己田园的同时,也要仰望理论与信念的星空。生态学就是目前理论发展中的一颗星星或者一团星云。目前的生态学已经走出生物学、环境科学的范畴,超出“老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运用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走入了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领域。  西方的“生态课堂”理论经历了“课堂的自然生态、课堂的社会生态、课堂的制度规范生态”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