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构段落提升思维能力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段落既反映语言、思维的特点,又反映篇章结构的特点。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这句话给予段落教学较为全面的评价,既扼要概括了段落教学的内容,又点明了它的重要性。然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实验稿到2011年版,都对段落教学一度淡化甚至丢弃,导致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针对第二学段段落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认为段落教学应更多地指向内在的“微结构”。所谓“微结构”,就是着眼于语文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或某项教学内容的细致设计,重视对思维过程的展现。那么,我们该如何将隐性的“微结构”予以显性化,提高段落教学的有效性呢?利用“思维导图”无疑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教学方式,它能深入解构段落,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段落教学的效率。
  一、“图”解大意,理清脉络
  如何提升段落教学的实效?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段落概念。思维导图能将隐性的段落概念以显性化呈现,帮助第二学段的学生对段落有初步的了解。那么要建立段落概念,首先就要读懂段落内容,理清段落中句子的脉络。
  (一)“图”显内容,了解段落大意
  思维导图清晰的条理性,能直观地显现段落各部分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对段落的构件进行分析、判断、整合,读懂段落内容,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每个句子的意思,明晰句子之间的关系后,完成思维导图,并进行如下教学。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思维导图,用“因为……所以……”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吗?
  生: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高低不平,所以海水瑰丽无比,相互交错。
  师:能把原因和结果换一下来说说吗?
  生:西沙群岛的海水之所以瑰丽无比、相互交错,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
  用一个词概括句子的意思是学生二年级时就已掌握的能力,教师将三个词构成一幅思维导图,学生瞬间明晰了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串联句子意思,概括成段落大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段落内容,同时在“因果”顺序的转变中提升了思维和语言的能力。
  (二)“图”现语序,梳理段落脉络
  段落中句子的排列是有一定规范与顺序的。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基础,不能机械地去讲解段落中句子的排序。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语序清楚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整理排列,体会段落表达的规范,更好地梳理段落的脉络。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第三自然段,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展开了如下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干吗埋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但是,从整体而言,成效尚不明显,两者脱节的情况在一线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有鉴于此,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带领一线教师进行了“读写一体课”的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刊特对部分成果予以刊登,供大家学习讨论。  一、“读写一体课”提出的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
今天上的六节课,其中三节略读课,两节精读课,一节选读课,略读课为主。  一、从几个关键词看六堂课  第一,小组学习。我们原来的课堂教学形式都是秧田式的,排列分得清清楚楚。这次上课的课堂教学形式、组织形式是圆桌式的。圆桌,就是一张张桌子拼成一个圆,当然也可以是四方的。学生就好像在开圆桌会议,这样一种组织形式就“逼”得我们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有很大的变革,要很好地发挥小组的作用。这里边肯定有一个“头”,
《穷人》出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之手,因其作品真情感人,且又具有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等精彩语段,常常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现在人教版将其选入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原先的浙教版教材将近提前了一年,尽管在不同的单元里都安排在第一篇课文,但是却赋予不同的主题和内涵。对于今天的教学,笔者觉得更应注重流畅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特点,来探析“穷人”的美好心灵,以品味“人”字所托起的真情社会。    一、
“无话可写”仍是当前不少学生作文时的一大障碍。其实,生活丰富多彩,写作素材无穷无尽。学生之所以觉得无话可写,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会观察,不善观察,对多彩的生活熟视无睹,正所谓“善观察者见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因此,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能力去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正确的认识,从而有效解决作文“无话可写”的困惑,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笔者以叶圣陶先生的《爬
(一)  一些作家——也许比“一些”还要多,主张成年人也应该读读童话——如果不是更应该的话。最近,读到周国平等人的读书心得,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圣爱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和安徒生的一些童话作品,建议成人也读一读。周国平说,也许每一个优秀的童话作家对成人都相当悲观;圣爱克苏佩里在《小王子》里要求他的小读者“对大人要非常大度宽容”;安徒生也说过,他写童话时顺便也给大人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其实,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儿童诗,低、中年级教材中儿童诗所占篇幅更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段的儿童诗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有效教学呢?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朗读,走入诗境  将学生引入诗的氛围,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是儿童诗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学中教师要
【设计意图】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航海中遇险,孤身一人流落到荒岛上。为了战胜死亡,他依靠破船上的一点物资,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每做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难,但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凭着艰苦的劳动,成功地在荒岛上建起了房舍,开垦了农田,营造了羊圈……28年后,他终于脱险,返回故乡。  小说情节精彩离奇,引人入胜。小说语言明白晓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如《坐井观天》《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这些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新鲜活泼,即便是孩子,也能轻松读懂故事内容。但如何领悟和揭示寓意是寓言故事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因而,教学寓言故事的着力点应该在如何让孩子们在阅读小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地体悟到其寓意。  寓意往往是一条看不见的线,大多数时候并不会直接在文字中体现。它会通过一些富有深意的词语,暗合故事情节,让读者随着
【设计背景】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强调学生口头表达的规范化,更要指导学生用书面语言规范地进行表达。在语言学中,句子是语言最小的交际单位。只有把句子说得或者写得完整、通顺,才能使别人一听就明白,一看就懂。  因此,在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句”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规范地表达完整句。这里的“完整句”是指完整、规范、通顺的句子,主要包括结构完整、用词适宜、标点正确三个维度
关键词:学生体质;体质升级;学生营养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5-0080-0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关要求,进一步推进“学生体质升级计划”的有效开展,更好地将营养健康、环境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总结交流2013年开展“学生体质升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