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外,还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从而将初中语文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语文教学不仅要达成智力教育、人文教育等目标,还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素质进行培养。对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方法,制定更加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案,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与发展。
  一、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权威”,学生则是很少拥有质疑权、参与权,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限制学生多样化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营造出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还给学生更加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力,学生可以以一个轻松的心态,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当中。例如,在课堂提问与互动环节,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时,教师不要一味让学生回答出“标准化”的答案,而是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进行创新性的回答,要鼓励学生否定教师、否定同学以及否定自我,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活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需要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前提,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贴近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和兴趣偏好,多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火花,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空洞理论的灌输,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措施,创设形象化、趣味性、具体化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更好地活跃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降低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负担。比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言文的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初中生的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心理障碍。此时教师就要多在课堂上创设趣味化、互动化的教学情境,如通过FLASH动画对邹忌与齐王之间的对话情境进行模拟,可以对学生的感官神经进行有效刺激,带来给学生不同寻常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要想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转变过去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以及各类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作用,进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动,加快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多对学生进行引导,做好“设疑”、“导思”、“评价”等关键性的教学设计。正所谓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积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然后结合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策略,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激活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例如,在初中语文《敬畏自然》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完成基本的语言教学任务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所以可以设置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你在生活中是否发现不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破坏行为?全球自然危机得以产生并持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人力该如何处理好同“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设疑启发,可以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产生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又应用于生活,当学生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进行有機结合时,不仅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个人的思维空间也将会得到有效拓展。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一堂“辩论赛”的教学课,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形式,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反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在短时内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积极解放教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多的思考空间和互动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形成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精神,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有效培养。
  作者单位:甘肃平凉市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一些不良现象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危害,教育工作者纷纷献计献策,希望通过开设专门的阅读课和专题教学,从而实现读写的一体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十几年来,我几乎没有一点自豪感,甚至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的成绩不理想,而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其表现形式如下:  一、学校认识上的偏颇与不重视  学校上至领导,下至一般老师,他们认为语文短时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自由基代谢变化对胃癌发生及发展的影响.方法 52例胃癌患者新鲜离体胃癌标本,分别选取胃癌中央、癌旁、癌远侧端等三处组织,检测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富含有相应的情感艺术元素。的确如此!譬如,绘画艺术有“留白”说,创作艺术有“悬疑”说,书法艺术有“飞白”说,戏曲艺术有“虚拟”说等。所有这些都有着根本性的共同点,这就是——为观赏者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从“虚实相生、意尽形全”中有效发挥无可比拟的正强化作用。理论和实践表明,把“留白”艺术应用在课程活动中,不仅有利于尊重主体地位,激发学习期待,彰显教学魅力,而
高考字音、字形、成语及默写的考查,是语文考试中最基础的题型。该类题型涉及量大,内容繁琐但分值比重少,这使得复习常陷于尴尬的境地。首先是内容庞杂,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掌握
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推荐中学生阅读书目的号召,实现新课标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我校课题组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的课题研究。本研究分为五个单元:“名著阅读”“人物通讯”“关于农村问题的调查研究”“新闻时评”和“辩论赛”。经过一年多以来的探索与实践,对课题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不但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能否做到"信""达""雅",是严复提出的三个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标准,后又用于古汉语的翻译。综观历年高考现代文表述题的评分规定及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这也应该是考生回答现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让学生终身受益。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则至关重要。  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兴趣的培养占了重要的比重,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关注这一问题。  一、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能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