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學德育是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新编中小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并贯彻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风与意志品格。”因此,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尤为重要,它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受到了道德教育。
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2017年11月,湖南省沅江市三中47岁的中学班主任鲍方在办公室被本班16岁的学生罗军连刺26刀,当场毙命。究其原因是罗军曾对鲍方布置的作业产生抗拒。只要关注师生伤害事件,全国各地都发生过,时间上每年都发生,人群上从小学生到大学生。虽然事发原因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跟初中阶段德育教育淡化不无关系。初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如果在学科教学中忽视了德育渗透,淡化了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对于极少数行为异常学生而言无疑会加快其人格的扭曲。二者之间虽说没有直接联系,但追根溯源还是学生道德教育不到位的根本原因引起的。由此可见,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意义重大。
落实德育的主要阵地 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增强责任感,积极主动占领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相反,如果在教学中放弃了德育的渗透,其他腐朽思想就会趁虚直入,那么加强德育也就成了海市蜃楼。
德育渗透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关键 在学科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中小学德育大纲》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育德立德,树魂立根,让道德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光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贯穿于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爱国主义、人生观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以课堂作为德育渗透主阵地 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应在教学中充分渗透德育。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紧密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德育教育,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作用,在保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增强责任意识,落实“一岗双责”,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教育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作为学科教师,既备学科教案,又要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在充分把握德育渗透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备德育渗透教案,融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品德教育、环保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比如,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德育功能,要将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环境保护、关爱生命等融入其中。语文学科讲授古诗词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民情教育;写抒情散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人文教育;再比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历史教育、法治教育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
德育渗透精细化、常态化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在细节上下功夫,于微小处做足文章,决不能对那些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否则,当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甚至不良品质养成的时候,再教育起来就会难上十倍、百倍。任何学科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坚持常抓不懈。那种集中式和突击式的德育方法是不可取的,是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的。
结束语
作为学科教师,德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当中,使学科的科学性和德育的思想性水乳交融,有机渗透,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育才更育人!
参考文献
陈发军.课堂德育渗透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重庆市秀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2017年11月,湖南省沅江市三中47岁的中学班主任鲍方在办公室被本班16岁的学生罗军连刺26刀,当场毙命。究其原因是罗军曾对鲍方布置的作业产生抗拒。只要关注师生伤害事件,全国各地都发生过,时间上每年都发生,人群上从小学生到大学生。虽然事发原因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跟初中阶段德育教育淡化不无关系。初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如果在学科教学中忽视了德育渗透,淡化了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对于极少数行为异常学生而言无疑会加快其人格的扭曲。二者之间虽说没有直接联系,但追根溯源还是学生道德教育不到位的根本原因引起的。由此可见,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意义重大。
落实德育的主要阵地 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增强责任感,积极主动占领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相反,如果在教学中放弃了德育的渗透,其他腐朽思想就会趁虚直入,那么加强德育也就成了海市蜃楼。
德育渗透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关键 在学科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中小学德育大纲》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育德立德,树魂立根,让道德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光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贯穿于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爱国主义、人生观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以课堂作为德育渗透主阵地 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应在教学中充分渗透德育。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紧密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德育教育,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作用,在保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增强责任意识,落实“一岗双责”,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教育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作为学科教师,既备学科教案,又要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在充分把握德育渗透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备德育渗透教案,融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品德教育、环保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比如,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德育功能,要将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环境保护、关爱生命等融入其中。语文学科讲授古诗词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民情教育;写抒情散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人文教育;再比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历史教育、法治教育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
德育渗透精细化、常态化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在细节上下功夫,于微小处做足文章,决不能对那些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否则,当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甚至不良品质养成的时候,再教育起来就会难上十倍、百倍。任何学科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坚持常抓不懈。那种集中式和突击式的德育方法是不可取的,是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的。
结束语
作为学科教师,德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当中,使学科的科学性和德育的思想性水乳交融,有机渗透,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育才更育人!
参考文献
陈发军.课堂德育渗透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重庆市秀山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