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基因治疗和放射治疗相互作的机制及联合治疗展望

来源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055622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疗和基因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两种手段,放疗通过提高基因的转移效率、DNA的重组整合及诱导基因的表达等机制增强基因治疗的效果,基因治疗通过提高辐射敏感性、减少正常组织放疗损伤、修复辐射受损的基因及提高血管的功能等机制提高放疗的效果,两者的联合治疗有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是儿童最常见的肠息肉类型,以间歇性无痛性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断首选结肠镜检查,一旦发现立即切除.目前该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一般认为该病变为良性错构瘤,组织学上以黏膜固有层间质的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及腺体的囊性扩张为特点.该文对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生物学特性、诊疗方法、病因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对骨质疏松治疗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利用影像学方法诊断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通过分析对比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如双能X射线测定、定量CT、定量超声、核素全身骨显像等,综合评价其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优点及局限性,特别是核素全身骨显像定量测定为骨质疏松诊断提供了新参数。
急性脊髓炎是脊髓的一种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多发生在感染之后,炎症常累及几个脊髓节段的灰白质及其周围的脊膜.胸髓最易受侵而产生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但颈髓损害、单上肢受累少见.现将我院儿科2011年收治的一例右颈段急性脊髓炎报道如下。
期刊
整合素受体αvβ3在新生血管及多种恶性肿瘤细胞表面有高水平的表达,在肿瘤的生长、局部浸润和转移中,特别是肿瘤诱导的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能够与受体特异性地识别结合,因此目前被逐渐应用于肿瘤整合素表达水平的受体显像中。
肿瘤复发及耐药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近年来研究发现,表观遗传修饰参与肿瘤耐药的产生.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的方式之一,药物代谢酶基因DNA出现甲基化可影响基因的表达,导致耐药的出现.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抗叶酸代谢药,用于治疗白血病、骨肉瘤、头颈癌等恶性肿瘤.还原叶酸载体(reduced folate carrier,RFC)是MTX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多抗(Flt4 PcAb)在大鼠体内的分布,为进一步应用Flt4 PcAb进行前哨淋巴结(SLN)的特异性定位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氯胺T法对Flt4 PcAb行125Ⅰ标记;将125Ⅰ-Flt4 PcAb经大鼠足背皮下注射后不同时间分批处死大鼠,取血液、腋窝淋巴结及主要脏器测量其放射性计数,经衰变校正后计算每克组织的百分注射剂量率(%ID/g),观察标记物的生物学分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指小气道损伤后炎症及纤维化引起的慢性气流阻塞的临床综合征,儿童表现为重症呼吸道感染后持续咳嗽、喘息及活动不耐受.重症下呼吸道感染、心肺移植、骨髓移植、Stevens-Johnson综合征、结缔组织病、吸入或摄入有毒物质及药物因素等均可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高分辨率CT和肺功能检查,肺组织活检是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金标准.目前尚没有公认
为了促进我国新生儿医学技术的进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经过近两年的筹建与准备,“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于2010年11月9日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中国医师协会的有关领导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60位新生儿专家参加了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了新生儿专业委员会首届领导班子成员及专业委员会委员。
期刊
川崎病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目前已经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尽管川崎病的诊治研究已经历了数十年,其具体病因仍不完全明确。部分川崎病患者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没有反应,激素的应用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临床中一些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甚至死亡。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预后判断并非易事。该文对近年来川崎病诊治中提出的新观点重点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