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在时代发展中,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处理和传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知识信息的获取方式、获取效率以及人们所获得信息的质量,同样也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改变。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的指导方针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的指导方针可以概括为:统筹规划、加强管理、资源共享、重在效益。
1、统筹规划。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提出整体的目标规划、出台相应的方针政策、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充分、合理利用现有各种信息资源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2、加强管理。管理包括工作管理和资金管理。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工作管理和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推进计划和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和使用。确定相对稳定的投入渠道,保证建设环境的优化和资金的到位。
3、资源共享。要发挥教育网络优势,加强交流,把分散的资源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效应,达到共同建设、共同推广、共同使用、协同服务、共同发展的目的。
4、重在效益。要注重实际效益,不搞面子工程。彻底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体系,扩大开放,建立新型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更多适应信息社会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
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1、环境建设。建设覆盖全校范围的多位一体教育网络体系。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硬件环境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目前,几乎所有高等学校都建有校园网并可以通过教育网接入Internet,而且拥有相当数量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和计算中心为基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数字有线电视网、无线移动教育网以及其它信息资源,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硬件支持和技术保障。
2、资源建设。建设满足学校整体运行所需的软件平台和与之相对应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提供满足学校多学科需要的、适用性强的高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师生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3、人员培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配备了计算机、网络等软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如何大力提高学校行政管理干部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教师的计算机教学能力、网上教学能力,是我校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4、科学研究。开展新技术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加强国内外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开展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
三、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教育信息化对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务必要引起全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构建教育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中,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全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学校各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是该领导小组的成员,因此,在指定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某一方面的工作时,会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这对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要千方百计利用校企联合共建、横向科研立项合作、积极吸收社会参与等方法筹措资金。
3、外联内合,促进协调发展。外部要加强与电信部门、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硬件设备厂商和经销商以及软件开发公司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可以是合理分工协作,明确职责任务,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已求得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对现有工作部门、技术力量和资源设备做适当整合,发挥整体性优势,集中力量,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建设效益,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4、检查评估,确保目标实现。在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总的建设方针指导下,确定总的发展目标,明确建设工作的具体任务,实现预定的建设目标。对那些教育信息化科研立项的课题组,实行进度跟踪、加强管理。通过督促、检查、评估等行政手段,有效地提高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从而加快工作进度,保证工作质量,最终圆满实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预期目标。
总之,在我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硬件设施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人才培养是关键;措施到位是保障。教育信息化是振兴教育事业,加快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迅速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勇于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抢抓机遇,占居主动,发展自己,占领制高点,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创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试论教育技术管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5(8)
[2]对当前教育技术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5(8)
[3]教育技术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6)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的指导方针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的指导方针可以概括为:统筹规划、加强管理、资源共享、重在效益。
1、统筹规划。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提出整体的目标规划、出台相应的方针政策、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充分、合理利用现有各种信息资源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2、加强管理。管理包括工作管理和资金管理。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工作管理和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推进计划和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和使用。确定相对稳定的投入渠道,保证建设环境的优化和资金的到位。
3、资源共享。要发挥教育网络优势,加强交流,把分散的资源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效应,达到共同建设、共同推广、共同使用、协同服务、共同发展的目的。
4、重在效益。要注重实际效益,不搞面子工程。彻底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体系,扩大开放,建立新型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更多适应信息社会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
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1、环境建设。建设覆盖全校范围的多位一体教育网络体系。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硬件环境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目前,几乎所有高等学校都建有校园网并可以通过教育网接入Internet,而且拥有相当数量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和计算中心为基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数字有线电视网、无线移动教育网以及其它信息资源,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硬件支持和技术保障。
2、资源建设。建设满足学校整体运行所需的软件平台和与之相对应的信息资源。建设和提供满足学校多学科需要的、适用性强的高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师生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3、人员培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配备了计算机、网络等软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如何大力提高学校行政管理干部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教师的计算机教学能力、网上教学能力,是我校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4、科学研究。开展新技术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加强国内外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开展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
三、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教育信息化对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至关重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务必要引起全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构建教育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中,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全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学校各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是该领导小组的成员,因此,在指定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某一方面的工作时,会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这对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要千方百计利用校企联合共建、横向科研立项合作、积极吸收社会参与等方法筹措资金。
3、外联内合,促进协调发展。外部要加强与电信部门、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硬件设备厂商和经销商以及软件开发公司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可以是合理分工协作,明确职责任务,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已求得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对现有工作部门、技术力量和资源设备做适当整合,发挥整体性优势,集中力量,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建设效益,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4、检查评估,确保目标实现。在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总的建设方针指导下,确定总的发展目标,明确建设工作的具体任务,实现预定的建设目标。对那些教育信息化科研立项的课题组,实行进度跟踪、加强管理。通过督促、检查、评估等行政手段,有效地提高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从而加快工作进度,保证工作质量,最终圆满实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预期目标。
总之,在我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硬件设施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人才培养是关键;措施到位是保障。教育信息化是振兴教育事业,加快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迅速转变观念,适应时代要求,勇于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抢抓机遇,占居主动,发展自己,占领制高点,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创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试论教育技术管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5(8)
[2]对当前教育技术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5(8)
[3]教育技术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