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组织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肿瘤坏死因子变化及意义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shuo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新生鼠肠损伤时肠组织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变化及肠组织损伤程度与肠组织中PAF、TNF-α表达水平的关系,探讨将PAF、TNF-α表达水平作为肠损伤的检测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按析因设计,32只48 h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8只.A组给予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每天2次连续3 d给予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B组用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3 d,未受缺氧和冷刺激;C组每天2次连续3 d给予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min、鼠母乳喂养;D组为正常对照组.在实验结束后24 h空腹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十二指肠下端至直肠上端肠道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和肠组织中PAF、TNF-α含量检测.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组织中PAF、TNF-α含量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A、B、C、D各组肠组织PAF、TNF-α含量不同,差异有显著性.采用非参数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肠组织PAF含量与相应平均损伤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1,P<0.05);肠组织TNF-α含量与相应平均损伤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1,P<0.05).结论 肠组织内源性聊小和TNF-a可能是NEC发生的关键介质,其本身又作为致病因子参与了NEC的发生和发展.肠损伤程度与肠组织中PAF、TNF-α含量呈正相关,肠组织中PAF和TNF-α含量与肠黏膜损伤评分一样能反映肠黏膜损伤程度。

其他文献
细胞休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恶性肿瘤细胞生物学特征之一.肿瘤休眠细胞的存在,是导致其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休眠相关基因激活、肿瘤血管生成、肿瘤免疫逃逸、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信号转导等因素相关。
目的 了解皖北地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与社区获得感染患者中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情况.方法 采用Kirby-Bauer法对320株大肠埃希氏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双纸4法检测上述菌株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 大肠埃希氏菌最为敏感的抗生素为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其次是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敏感率分别为90.1%、86.2%、75%,敏感性最低的抗生素为氨苄青
目的 分析安氏Ⅲ类错(牙合)面部软组织侧貌与切牙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6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片进行分析,包括测量19个硬组织项目和6个软组织项目,用统计软件SASv8.0分析矫治前后面部软组织与切牙倾斜度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上下切牙倾斜度对侧貌美学指标均有相关性.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通过增加上切牙的倾斜度,减少下切牙的倾斜度可使侧貌协
目的 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体外培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表型测定、细胞周期分析,并分别用RT-PCR及FISH方法检测培养的细胞中bcr-abl的表达情况.结果 观察到贴壁细胞成梭形生长,其细胞表型主要特点为Hk1+CD-31 CD-34,95%的细胞处于G0/G1期,并且能够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结论 慢性粒细
A组轮状病毒是人类婴幼儿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其外壳蛋白VP4、VP7及非结构蛋白NSP4在病毒感染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轮状病毒的感染的研究很多,但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本文对轮状病毒蛋白致病机理及感染细胞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对人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探讨这种作用与结肠癌细胞PTEN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体外药物敏感实验检测吉非替尼对6种人结肠癌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RT-PCR检测不同结肠癌细胞中PTEN mRN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 检测结肠癌细胞中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吉非替尼在体外对6种结肠癌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差异很大(F=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