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笛上三调”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乐学概念,而是历史上已有的“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的延续和拓展,是秦汉以来古代“旋宫”理论和技法在“律笛”上的实践性探索。“正声调”“下徵调”“清角调”术语的正式提出和使用,说明中国传统宫调理论话语体系中的“调关系”原理早在魏晋之前就已经形成,同时标志着与此相关的乐调实践不断发展和相对成熟。中国历史上的“三调”之名以及所形成的“调关系”原理,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的“主调”“属调”“下属调”概念,而且比西方的“近关系调”话语体系要早大约14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