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笛上三调”

来源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ric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笛上三调”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乐学概念,而是历史上已有的“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的延续和拓展,是秦汉以来古代“旋宫”理论和技法在“律笛”上的实践性探索。“正声调”“下徵调”“清角调”术语的正式提出和使用,说明中国传统宫调理论话语体系中的“调关系”原理早在魏晋之前就已经形成,同时标志着与此相关的乐调实践不断发展和相对成熟。中国历史上的“三调”之名以及所形成的“调关系”原理,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的“主调”“属调”“下属调”概念,而且比西方的“近关系调”话语体系要早大约1400余年。
其他文献
为解决线状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长期停留在均一性核算,难以体现空间差异性的问题,整合高精度遥感数据和常规数据,区分源于河槽、滩地和河流整体3种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类
两晋时期佛教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士人与僧人的交游往来之中。这其中的代表是名士孙绰之《喻道论》,与名僧慧远之《沙门不敬王者论》。以这两部文献为基础,对其中的佛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