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紧要处”的引路人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uo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一辈中国作家柳青曾说过这样一段被广为流传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我以往很少提起,柳青和他的《创业史》其实可以算是我文学道路上的第一位真正的领路人。他的那本耗费了毕生精力书写的厚笃笃的大著《创业史》,当时被我下乡的知青同伴撕去了封皮,用一颗大铆钉钉在宿舍门楣上.用作大伙儿上茅坑时可以随手撕下来擦屁股用的手纸.是被我用一摞其他的纸替换下来的。《创业史》从此成为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人孕育自己的“作家梦”的温床和沃土——在烈日灼烤的地头边捧读《创业史》,在乡间昏暗的油灯下抄录《创业史》,成为我青嫩的人生记忆中最深切、也最恒久的一道刻痕。这段“文学手纸”的故事,因为被我的一位耶鲁高才生写成一个非虚构英文短篇,刊载在2014年秋天的《纽约时报》周末版上,一时好像变得广为人知(遇见过好些耶鲁同事的询问)。然而,那个似乎由柳青的《创业史》引领出来,在人生的“紧要处”重重推了我一把、搀了我一把的人——也就是俗话说的“命里贵人”吧,我却似乎至今从未形诸笔墨。他,就是我今天这篇追忆小文里要提到的.我的母校中山大学的荣退教授——金钦俊老师。
  记忆的画面还是要回到那个忧患重重、风云变色的年代。从1968年到1978年,整整十个年头——我的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最稚嫩也最珍贵的青春岁月,都是在海南岛的大山大野间度过的。父、兄系狱,全连队年龄、个头最小的知青“细崽”,孤独沉默往还、可以一个星期不发一粒声的哑巴“强巴”(电影《农奴》中的假哑巴角色).酷暑中一天要挑一百多担水浇地的橡胶苗圃工,还有,晨昏牧放八十六头黄牛的深山放牛娃……都是当年贴在我身上的名头标签.也是可以把人压垮压折的无名重负。柳青的《创业史》及悄悄伴随的文学梦、作家梦,成为我在艰困严酷时光的唯一救赎。在古早年间流放此地的我的本家先辈苏东坡的海南儋州“儋耳山”下(当地叫“纱帽岭”,我猜此名与苏东坡和“春梦婆”那个“翰林乌纱,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的故事相关),一盏灯,几本书,一支笔,陪伴我度过了多少个山风嘶啸的漫漫长夜:也最终,因为坚持读书和写作,手中的笔成了改变自己命运的真实利器。从1970年开始.我在大会战工地写的那些表扬稿,陆续登上省报《南方日报》和《兵团战士报》后,我先后担任过兵团的师、团报道组员;我的第一篇文学习作——散文《修筑长城的人们》整版刊发在1974年夏秋的《南方日报》之后,又先后被借调到《南方日报》写作组、省出版社少儿组以及省创作室(即后来的省作协)与珠影厂剧本写作组等等,参与过当时广东众多“遵命文学”的写作,有各类小说、散文之类的文字陆续在当时的《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广东文艺》等全国与省市报刊发表。也因为如此,我错过了很多知青当年翘首而盼的招工、招生机会.被爱才的海南农垦及当地领导一再“扣住不放”,“肥水不流别人田”。最夸张的一次,是1974年末广东省委组织部下了商调令,作为全省五个候选人之一,要把我调送北京“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编导班(即后来的北京电影学院编导系)进修,据说学院宿舍门上都已写上我的名字,却被当时的海南农垦最高领导人抗命不从,坚不放人。后来获知,海南当年就被定为副省级的行政区,有相对的自主权,即便省委组织部的商调令也无奈它何。为了“彻底”把我留住.海南农垦局把我从儋州西培农场上调到海口,并打破惯例为我专设了一个“创作员”的编制。当时的农垦局领导找我谈话.笑眯眯强调了一番“组织对你的重视和培养”以后,说道:“小苏炜呀,只要我XXX在这个位置上一天,你就甭想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我是1977年深秋.在海南三江“围海造田”工地某个海天迷茫的夜晚.从工地广播里听到恢复全国高考的消息的。当时,知青下乡运动进入第九个年头.各种“运动”弊端已然充分呈现.成为“文革”苦海里的一艘行将沉没的破船。当年一起下乡的知青同伴,无论新知旧雨能“脱离苦海”的,都通过各种手段——参军、招工、招生、病退、顶退,“走后门”甚至“督卒”(偷渡)等,陆陆续续、先先后后离开这艘“沉船”了。身在海口的我,送走了一拨又一拨“脱难”的老友。我知道这次高考,是我浮沉在“苦海”里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次“围海造田”大会战的总指挥,正是当年那位笑眯眯地强留我的副书记。因为恢复高考被视为当时“抓纲治国”的战略部署,我申请参与那年高考,得到了副书记的首肯;我便在每天一身泥一身水的围海工地奔波里,开始了我的高考复习.并在正式考试前一个月.被批准离开工地回到海口,准备应对这迈过攸关人生大坎儿的关键一役。
  可是.一个十五岁只读过初中一年级半学期就被“革命”中断、随即“上山下乡”的娃崽儿,尽管曾经在乡间的灯油下熬坏了眼睛,熏黑了书页,但如今翻着那些仿若天书、重若千斤的数学、物理、英语的书页,我除了抓耳挠腮的长吁短叹,就只剩下打瞌睡的份儿。到了海口考场(记得是设在府城当时海南师院的教室),文、史、哲、地理的考题还好说(后來听说我的相关考分也还不错),一到数学考题我就只能抓瞎,匆匆做了初中数学方程式的那一道题(还不知是否做对了),便讪讪然交卷了。两个月后,“文革”后第一次高考录取通知放榜,我的“名落孙山”既是自己多少有些心理准备的.却又是带着一千个不甘一万个沮丧的——一个又一个,我再次把知青同伴送离海口,送上大学旅程。孤身照影,我知道自己或许此生此世都无以离开海南,脱离这个“知青”身份了。
  记得1978年春节刚过.我亲自把考上北京大学的把臂好友黄子平送回广州.送上了北上的列车。我们俩因同在海南开始写作生涯而结为莫逆.在这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1977年高考中,相约一起报考北大、中大。他个性内向,又历来背“右派子弟”的家庭包袱,竟把高考的“最后志愿”报给“海南通什师范”这样的山旮旯“学院”。我当时大表不解:“大家都巴巴地盼着离开海南.你为什么还要选这么一个鸟不拉屎的‘最后志愿’呀?”这位日后成为知名学者和批评家的“平哥儿”当时竟如此告我:我就是个“我要读书”的现代“高玉宝”,我知道自己出身不好,只要能赶上高等教育的末班车,脱离这个“知青”身份,再不济,也可以有个“海南通什师范”垫垫底呀!有着“老高一”文理双优底子的“平哥儿”,最后却惊喜万分地被北京大学中文系所录取,在当时简直是令大伙儿敲锣打鼓、狂欢达旦的大事!在广州,我陪着他,和一众小哥们儿不知说过多少次甜里带酸的“壮别话”,吃过多少回一醉方休的“壮行酒”。汽笛轰鸣,列车嘶啸,送走“平哥儿”和一大拨考上各路大学的知青“神仙”.又只身踏上十年间渡海无数次的“红卫”号海轮,摇摇晃晃、晕晕沉沉地回到海南岛,“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都说,命运在向你关闭一道门的时候,会悄悄打开一扇窗。我却对此浑然不知。
  那是海岛上一个烈日朗照、天空一碧如洗的初夏午后。出其不意地,我的顶头上司、农垦局宣传处处长,忽然带着党委办公室的一位干事,急匆匆跑到宿舍来找我,令我大惊失色。
  处长抿抿嘴笑了,只好亮出底牌:“中山大学派出两位教授,专程从广州飞过来,现在就在隔壁的办公室等着你,准备对你再作一次面试。如果你答应组织的要求,你就不需要去见他们。”
  “什么?!”我震惊得跳了起来,脱口而出:“不不不!……我要上大学!上大学!我我我,我要马上去见他们!”
  本文的主人翁,这时才真正出场了。
  站在我面前的,是两位吟吟笑着的陌生中年人(说“中年人”是我当时的感觉,其实金老师担此劳碌奔波的“特招”重任,恰在于他屬于当时中文系的“少壮派”)。代表中大中文系的是金钦俊老师,那时候他顶多四十出头,身材修长,黑发朗目,眼里带着盈盈笑意,有一种谈吐不凡、风神俊逸的翩翩风度。另一位,则是大学招生办负责行政工作的老师。
  我万万没想到.在“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史称七七级已经开学整整三个月之后.我迄今大半辈子人生中最要紧、最关键的命运转机,就这样在倏忽之间出现了!
  原来.事情的起因.需要追溯到我回广州送黄子平进京上大学的春节假期间,我曾到当时的《广东文艺》(即后来的《作品》)编辑部送一篇稿子。我走后,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议论纷纷:听说苏某人这回报考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因为数学分数太低,没有被录取,太可惜了。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当时在场的、历来像母亲一样善待每一位青年作者的好编辑郭茜菲老师听在耳里.回到家就向她的先生——中大中文系的资深教授、著名文艺批评家楼栖言及。楼教授听罢大为惊讶.要求妻子把苏某人历年来在《广东文艺》刊发的文字找出来,他要审读一遍,然后提交到系里讨论(这些内情是郭茜菲老师日后告知我的)。最后,决定是否对苏某“破格录取”,需要日夜兼程赴海南、湛江完成两个面试使命的责任(另一位系里考虑需要重新面试的考生.是湛江的知青诗人马红卫——马莉),就落到了当时中文系的“青年才俊”——金钦俊老师身上。
  此时的金老师看出我略带紧张.便用几个“什么时候下的乡”、“广州家住哪里”之类的日常寒暄话宽慰着我,随即便进入正题。
  金老师直接说明来意:代表中大中文系对我进行面试,考虑是否给予“破格录取”。他先从读书聊起,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我记得我当时刚刚读完“灰皮书”——苏联小说《多雪的冬天》,正在读《叶尔绍夫兄弟》,于是就从苏联小说.谈到我以前偏爱过的屠格涅夫小说和散文,还读过巴尔扎克与罗曼·罗兰:中国小说里我们聊到了柳青、赵树理、周立波和李准、马烽等乡土作家,我特别谈到柳青《创业史》对我的影响。我还记得,当时的气氛根本不像是在面试,完全像是两个老少读书人的促膝交谈,彼此交换着读书心得。因为我聊到的中国作家都是写农村题材的作家,金老师便告诉我:现代中国小说的最高成就,都表现在农村题材的写作上。聊到诗歌,我谈到因为知道郭沫若的《女神》受的是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的影响,于是也曾找过《草叶集》等外国的翻译诗歌来读。金老师便说:他年轻时对诗歌的热爱,也很受《草叶集》的影响……之所以在三四十年过后还记得这些谈话细节.是因为日后在中大中文系的专业课上,陈则光老师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陈老师讲过:“乡土文学”是“五四文学”的最高成就;还讲到郭沫若的《女神》与《草叶集》的关系,当时我心中一亮,马上就联想到金老师当初在海口“面试”我时的谈话。面试的气氛于是变得很轻松。金老师不时在点头、微笑,我也渐渐完全放松下来了。现在想来,金老师或许当时马上就了解到,我在下乡十年中,确实一直在自己找书来读,没有完全荒废光阴吧。
  谈话末了,金老师向陪同前来的招生办老师点点头.这位老师马上从随身的书包里掏出了一份打印好留着空白的公文信函。两位老师当场补签好相关日期,填写上我的名字,金老师便微微笑着正式递给我,说出了那句从此改变我人生走向的话:“苏炜同学,祝贺你,你被中山大学中文系正式录取了!”他紧紧握着我的手,仔细叮嘱道:请你留心上面的报到时间,并尽快办好转户口、档案等相关手续。
  ——“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1978年5月4日早晨(这个日子我永远记得),在七七级大学生入学整整三个月后,我怀揣那封金钦俊老师亲手递与我的中山大学录取通知书,踏上下乡十年后的归家旅程.登上了那艘我自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承载过我无数汗泪歌哭、甘苦哀乐的“红卫”轮。我至今清晰记得,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这两个句子,当时是怎么样顽固执着地在我脑海心中跳跃、吟唱,直至萦满南中国海霞彩绚丽的整个海天。我清晰地想起十年前——凄风惨雨的1968年的那次下乡登船,在夜海茫茫的公海上.我守着两大木箱抄家后捡拾留存的父亲的藏书.默默在日记本上写下的那句话:“不要绝望。”还记得当时录下的“名人名言”:“为什么大海的涛声永远浩荡澎湃,因为它懂得自强不息。”正是这样的大海涛声,支撑我走过了漫漫长夜。此时,我在猎猎的海风中.又一次感受到时代风云的全新撞击.“不负时代,不负使命”,我在心里留下了对自己的默默叮咛。
  我当时并不知道.“文革”中下冤狱被关进死牢五年、刚刚“解放”不久的老父亲,此时正顶着满头白发亲自站在广州河南洲头嘴码头.翘首迎候他的自小离家出远门、成年后曾经见面不相识的最小的儿子归来。但我分明看到,自己已然走出了“人生紧要处”的最关键一步.而扶持我迈出这一步的.正是代表着一双时代巨手的非凡力量的金钦俊老师的慧眼和决断:我的虽不长却遭逢过种种坎坷、不幸的人生,竟然如此万幸、在微乎其微的机缘下赶上了高等教育的末班车,而引领我登上这辆时代末班车的,正是由郭茜菲、楼栖,包括决定对我破格录取的中文系吴宏聪、王起老师等这样的“命里贵人”所遣派来的过海天使——金钦俊老师!
  “代表着一双时代巨手的非凡力量”,金老师,确是当之无愧啊!日后我听说,金钦俊老师,其实是广东1977年恢复高考艰难而仓促的整体运作中的一位重头角色——那年高考广东考区的作文考题——“大治之年气象新”,金老师正是出题人。自此,我把金老师不但视为恩师,也视为忘年知心朋友,遇到课业上以及日常个人的问题.都会大胆坦诚地向金老师请教。我清晰记得:入学中大后,因为担任中文系学生文学杂志《红豆》的主编,我曾为此多次登门向金老师求教求助;在《红豆》因为发表了“大胆”文字而受到各方压力时.金老师曾向我明确转达过当时系主任吴宏聪老师和王起等老师对我的大力支持。我和同为“破格录取生”的马莉多年来都一直觉得.金老师和我们俩是灵犀相通的。我还记得,当我和马莉在中文系的课业和课外活动中表现优异时(比如我的两门专业课——中国现代文学课和当代文学课的期终考,曾都获得了破纪录的满分一百分:又比如当马莉在校期间不断在《作品》、《人民文学》和《诗刊》上发表的诗歌时),金老师每次见到我们俩,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特别亲切和欣喜安慰之情.是如何深深地熨暖我们的心。所以毕业这些年来,我和马莉一直和金老师保持着亲切紧密的个人联系。前不久中大中文系七七级同学高考四十周年聚会,主办者联系不上刚刚病愈、杜门谢客的金老师.吴承学兄马上“知根知底”地找到我.很快就和金老师接上了头。这,也算是我为这次自己因故无缘出席的历史性聚会所作的小小贡献吧.呵呵。
  ——“不负时代,不负使命”,确实也成了马莉和我这些年来沉潜掘进、执着前行、自强不息的最大动力。1977年恢复高考,不但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更彻底改变了一个国家从教育到文化的整体风貌.也成为刻在我和马莉个人身上最深刻、最幸运的一道生命留痕。此生此世,不管我们身在哪里,也不管我们是在人生低谷还是在事功高处.我们将永远铭记着人生山荫道上那一双双知人知遇的慧眼,永远感念那一双双借助于时代之力推助着我们的大手、暖手——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各位贤厚师长,特别是——引领我们、搀助我们前行的金钦俊老师。
其他文献
从八年级开始同学们就要学习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函数。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运动和实际的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如速度与时间,利润与售价、成本等等,通过坐标系中的曲线上点的坐标反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图像将函数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提供利用数形结合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函数是揭示事物变化规律的有效手段,是研究运动变化的数学模型。那么我们又如何来学好这个重
在第七章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频数和频率——在统计数据时,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而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频率。通过查阅,我发现频数属于“绝对数据”,而频率则是“相对数据”。那么,这标志着它们什么是不同的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它反映了某校10名中学生的身高情况(单位:cm):175,170,171,172,176,175,171, 176,171,172。  通过这10个数据,我们可以
位于莫斯科南部乡间的契诃夫故居——梅利霍沃庄园,不仅是世界上最伟大作家之一的圣地,更被视为铭刻着过去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纪念碑。  在俄罗斯这样一个广袤而孤傲的国度,能找到一件为公众珍视、而且十分低调的文化珍宝多少会让人惊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旧宅——梅利霍沃庄园博物馆就是这种地方。从地图上看,很难将它与附近的契诃夫镇区分开,不过,一旦游人穿过曾将契诃夫从80公里开外的莫斯科带到乡间的铁路,踏
张加龙: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盐城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江苏省东台市弶港镇中学。  梁实秋说:“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学习第四单元,初初将与同学们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散文世界,感受散文的无穷魅力。  作家秦牧曾这样评价散文:“像苏州的园林,小是小了,然而却境界深邃,天地开阔……”漫步在散文的世界里,我们的眼睛明了,心动了,生命丰润了。第四单元的几篇散文,或是叙写生活小事,抒发浓浓的父子之情;或是
助学寄语  初初最近很烦恼,因为语文老师向她严肃地指出,她的作文越来越注重优美词汇的堆叠,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越来越模仿别人的写作套路……这样下去,问题很严重。老师让初初认真阅读第三单元的课文,揣摩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作文。初初把第三单元的课文读了又读,可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到了晚上,初初闷闷地斜歪在沙发上,睡意蒙眬间,有位阿姨笑吟吟地走近,阿姨柔柔地问:“初初,我是警幻仙姑,你怎么不开心啊?”初初
编者按:2013年,陈康逸同学来到英国进行了为期十五天的修学游历。小作者以新奇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将在异国他乡的点滴见闻记录了下来。本栏目将其文章分为四篇依次刊登,请小读者们关注后续文章哦!  飞机已经在伦敦上空盘旋,我的心跳得更快了。离地面只有最后一段距离了,飞机的起落架已经放下。我睡意全消,恢复了精神,一直盯着窗外。忽然机身一阵轰鸣,到了!我整理好东西,站起身,来到舱门,踏上陌生的土地。  英国
写文章要想做到连贯,首先要“辞達”,即语意明白,语句畅达。保持前后话题统一,句意不脱节;合理地安排句、段顺序,注意前后呼应;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语言节奏与声调和谐流畅。力戒语无伦次、拖泥带水和言不及义。其次要“脉清”。文章的脉络是文章的生命线,文章意旨就是文章的“意脉”,它应是线性、渐进、有序、深入地隐藏于语言中,具有逻辑性,才能合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文章情感的脉络,即“情脉”,它也是隐
几年前,在北京孔庙的卖纪念品处,反复地放着古乐器埙的音乐磁带,十分地悠远苍凉。从远古飘来的声音,重重地敲击着自己麻木的灵魂。问了一下价,卖15元一盘,只觉得太贵,就放下了。  出了孔庙大门,立即就又后悔了,可是再进去还得花15元买门票,便作罢。心想或许别处还能买到。然而,别处竟然没有。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针扎般地痛。  一次,街上来了个卖水仙花根块的,我正骑着车去上班,懒得
①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初中生世界》小笛姐姐收(210036)  ②xiaodijie@sina.com  ③QQ:635729363(加好友注明“初中生世界”)  问:现在上学真累,作业多,压力大,可老师却依然那么凶。尽管我每天都很小心翼翼的,但还是不自觉会做错什么,被老师批评。老师为什么不能和我们成为朋友呢?至少说话温和一点啊。 (蓓宝)  答:每个同学个性不一样,老师也是啊,有淡定的老师
秋高气爽,我们整装待发,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世业州青少年活动中心。那里,有着如画的风景等着我们去欣赏;那里,有着新潮的拓展项目等着我们去挑战。让我们一起细数这趟世业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之旅的点点收获吧!  难忘烙铁画  这一次的世业州之旅让我最难忘的莫过于烙铁画这门课了。  一走进烙铁画的教室,就对这里的一切十分好奇,满怀着探索之心听老师讲完了制作过程,我便迫不及待地去选择要烙的图案。  我郑重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