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增长,学校的教学资源紧张或者不足的形势越发凸显;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单一或低效的教务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成了当务之急,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应运而生。
  
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实践
  
1.促进管理理念的革新,需要进一步强化管理的服务职能
教务管理模式逐渐向服务模式发展,将学生和教师看作是管理的服务对象,通过更多的信息化渠道为他们提供教育资源。我们将各种教务信息在教务管理系统、教务处网站、精品课平台以及数字化平台上加以公布,将更多的教学活动通过网络来实施,如在网上开通了毕业设计题目的双向选择,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选,使得毕业设计的工作更加实时化、透明化,更加体现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的基本准则。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数字化校园将各个业务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数据的共享使得数据和管理更加透明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强调从行政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换。这种观念上的改变,不仅要从管理者的思想上加以转化、从办学理念上加以更新,而且还要大张旗鼓地营造这种理念的氛围,让服务成为每一位管理人员自发的观念、平时工作行为的准则,以更及时和多样的信息化手段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和教师更加自觉主动地加入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同时推动教务管理业务系统的发展,使得教务管理的工作更加细致、专业,促进教务管理水平能上新台阶。
2.促进管理制度的规范化,需要进一步规范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推进过程
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管理者的观念与工作实际操作之间,学校的制度、规则与教务管理系统流程规则之间有不符的地方。根据不同的情况,一方面对管理制度进行了重新审视和修订,其中修订了《学籍管理规定》的某些章节,每个教务管理岗位重新整理了各自的业务流程;另一方面对系统的流程规则进行了个性化修改,加速了教务管理系统的校本化进程。通过规范化管理制度和规则,使得制度更加科学、规则更加合理、业务流程更加规范。
在规范业务流程和已有制度的同时,还应该规范信息化的推进过程。在信息化前期需要对信息化推进进程做整体规划,分期、分阶段解决问题;在信息化的规范化推进过程中,既要强调管理者职责的完成,更要强调管理者之间的协作精神。在一次教务管理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反复过程操作或者数据不准确,都会导致后续环节的初始数据出现问题,影响到后续环节的正常运行。每个教务管理环节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确保各自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提高学生的自我培养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
教务管理信息化的一大进展就是在网上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教务信息服务,为学生网上远程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多种信息化的渠道,学生需要自觉地利用信息化渠道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但在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发现缺乏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者——学生、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的系统培训。在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些使用操作层面上的简单问题,影响到教务管理流程的顺利执行。因此,应该分层次、分功能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者进行分批的系统培训,尽量将一些问题解决在实际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前端,减少使用过程中的操作层面问题,顺利开展教务管理的各个环节。
4.加强教务管理的数据反馈,需要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数据的监管力度
信息化的深入,使得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教务管理系统不仅应该成为管理的手段,而且要反作用于教学监管,加强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管理系统的数据要有所反馈、有所作用,不能单纯只是数据。
我们通过学生选课、教学质量评价、毕业设计题目双向选择、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网上运行,使得教师不仅仅是讲自己的课、学生听自己的课,而是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提出疑问,从而对课程设置的顺序、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调整和修正。我们还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使得评价更加科学。
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增强,也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决策者的注意。数据能说明很多问题,能够从准确性上更加及时地获取教学活动过程的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决策者,加快工作进程,提高教务管理的高效性。目前,信息化工作重视信息化数据的流程操作远甚于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教务管理各个环节的监管。要发挥数据统计分析的威力,加大对制度、规则的调整、修正和反馈。
5.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需要进一步整合调整管理职责的划分
随着教务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办公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办学规模的扩大,多校区的形成,教务管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提高工作效率成为当务之急。随着系统的应用,减少了大量重复、繁琐的手工操作,使管理人员从成堆的原始数据中解放出来,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录入、查询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的速度加快,可以及时地调整教学状况,避免事态往严峻的情形发展。
信息化进程中我们发现管理职责存在盲区和交叉区,由此影响到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对管理职责的划分需要有清晰的界线,明确界定每个管理岗位的责权利。通过重新对管理职责进行梳理,将责权利进行整合、分配、调整和弥补,使得职责分工不明确、不规范甚至分得太细的地方进行整合和重新分配,从而消除教务管理工作中的盲区和交叉区。各个管理岗位只有主动自觉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才能使信息化进程顺利走下去。
  
教务管理信息化实践后的思考
  
1.强化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
强化业务流程化概念,规范教务管理的各项业务,将教务管理系统的过程操作中形成的标准流程,让每一位管理人员按照流程规定的时间和步骤进行过程操作,负责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保证下一环节的初始数据的正确性。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要将问题、结果反馈到流程的前端,应用业务流程再造理论(BPR)优化原有的流程,对原有的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进而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业务的开展。
2.融入项目管理的理念
将项目管理的理念融入日常繁杂的管理工作中,使得每一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且保证做到有始有终。项目管理理念的融入和加强,可以更加明晰职责的划分,使得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有专人负责,从而避免职责的盲区和交叉所带来的混乱,同时也会避免管理工作无疾而终。项目管理理念的融入将会使得教务管理工作朝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3.加强反馈和监督机制
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应单纯为了某一项业务的完成而完成,更重要的是通过结果和过程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到每一项业务流程环节的前端,即制度和规则的制定是否可以更加合理。要加强反馈机制,才能对问题有的放矢,通过规则或者制度的修正来减少或者避免问题的发生。
在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业务流程结束的期盼上,而忽视了对每一项业务流程环节的监督。只有在过程中加以监督,才能最大化的顺利完成。在每一项业务流程环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尽可能地采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去辅佐流程的顺利开展,重视并利用数据统计分析的功能,及时发现问题,预防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将对结果不好的影响尽量最小化。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有效开展业务流程操作。
4.增强整体规划观念
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面对纷繁的社会需求,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层出不穷,个性化教育应运而生,教务管理碰到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如何有效地用教务管理带动教学质量,用教学质量促进教务管理,成为每一位教务管理工作者思考的问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形势,我们要有全局意识,用前瞻性弱化瓶颈的出现,从信息化的硬件环境到观念的培养再到规则的形成加以整体的规划。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实践
1.促进管理理念的革新,需要进一步强化管理的服务职能
教务管理模式逐渐向服务模式发展,将学生和教师看作是管理的服务对象,通过更多的信息化渠道为他们提供教育资源。我们将各种教务信息在教务管理系统、教务处网站、精品课平台以及数字化平台上加以公布,将更多的教学活动通过网络来实施,如在网上开通了毕业设计题目的双向选择,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选,使得毕业设计的工作更加实时化、透明化,更加体现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的基本准则。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数字化校园将各个业务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数据的共享使得数据和管理更加透明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强调从行政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换。这种观念上的改变,不仅要从管理者的思想上加以转化、从办学理念上加以更新,而且还要大张旗鼓地营造这种理念的氛围,让服务成为每一位管理人员自发的观念、平时工作行为的准则,以更及时和多样的信息化手段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和教师更加自觉主动地加入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同时推动教务管理业务系统的发展,使得教务管理的工作更加细致、专业,促进教务管理水平能上新台阶。
2.促进管理制度的规范化,需要进一步规范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推进过程
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管理者的观念与工作实际操作之间,学校的制度、规则与教务管理系统流程规则之间有不符的地方。根据不同的情况,一方面对管理制度进行了重新审视和修订,其中修订了《学籍管理规定》的某些章节,每个教务管理岗位重新整理了各自的业务流程;另一方面对系统的流程规则进行了个性化修改,加速了教务管理系统的校本化进程。通过规范化管理制度和规则,使得制度更加科学、规则更加合理、业务流程更加规范。
在规范业务流程和已有制度的同时,还应该规范信息化的推进过程。在信息化前期需要对信息化推进进程做整体规划,分期、分阶段解决问题;在信息化的规范化推进过程中,既要强调管理者职责的完成,更要强调管理者之间的协作精神。在一次教务管理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反复过程操作或者数据不准确,都会导致后续环节的初始数据出现问题,影响到后续环节的正常运行。每个教务管理环节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确保各自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提高学生的自我培养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
教务管理信息化的一大进展就是在网上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教务信息服务,为学生网上远程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多种信息化的渠道,学生需要自觉地利用信息化渠道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但在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发现缺乏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者——学生、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的系统培训。在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些使用操作层面上的简单问题,影响到教务管理流程的顺利执行。因此,应该分层次、分功能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者进行分批的系统培训,尽量将一些问题解决在实际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前端,减少使用过程中的操作层面问题,顺利开展教务管理的各个环节。
4.加强教务管理的数据反馈,需要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数据的监管力度
信息化的深入,使得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教务管理系统不仅应该成为管理的手段,而且要反作用于教学监管,加强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管理系统的数据要有所反馈、有所作用,不能单纯只是数据。
我们通过学生选课、教学质量评价、毕业设计题目双向选择、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网上运行,使得教师不仅仅是讲自己的课、学生听自己的课,而是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提出疑问,从而对课程设置的顺序、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调整和修正。我们还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使得评价更加科学。
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增强,也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决策者的注意。数据能说明很多问题,能够从准确性上更加及时地获取教学活动过程的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决策者,加快工作进程,提高教务管理的高效性。目前,信息化工作重视信息化数据的流程操作远甚于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教务管理各个环节的监管。要发挥数据统计分析的威力,加大对制度、规则的调整、修正和反馈。
5.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需要进一步整合调整管理职责的划分
随着教务管理系统的升级换代,办公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办学规模的扩大,多校区的形成,教务管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提高工作效率成为当务之急。随着系统的应用,减少了大量重复、繁琐的手工操作,使管理人员从成堆的原始数据中解放出来,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录入、查询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的速度加快,可以及时地调整教学状况,避免事态往严峻的情形发展。
信息化进程中我们发现管理职责存在盲区和交叉区,由此影响到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对管理职责的划分需要有清晰的界线,明确界定每个管理岗位的责权利。通过重新对管理职责进行梳理,将责权利进行整合、分配、调整和弥补,使得职责分工不明确、不规范甚至分得太细的地方进行整合和重新分配,从而消除教务管理工作中的盲区和交叉区。各个管理岗位只有主动自觉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才能使信息化进程顺利走下去。
教务管理信息化实践后的思考
1.强化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
强化业务流程化概念,规范教务管理的各项业务,将教务管理系统的过程操作中形成的标准流程,让每一位管理人员按照流程规定的时间和步骤进行过程操作,负责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保证下一环节的初始数据的正确性。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要将问题、结果反馈到流程的前端,应用业务流程再造理论(BPR)优化原有的流程,对原有的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进而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业务的开展。
2.融入项目管理的理念
将项目管理的理念融入日常繁杂的管理工作中,使得每一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且保证做到有始有终。项目管理理念的融入和加强,可以更加明晰职责的划分,使得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有专人负责,从而避免职责的盲区和交叉所带来的混乱,同时也会避免管理工作无疾而终。项目管理理念的融入将会使得教务管理工作朝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3.加强反馈和监督机制
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应单纯为了某一项业务的完成而完成,更重要的是通过结果和过程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到每一项业务流程环节的前端,即制度和规则的制定是否可以更加合理。要加强反馈机制,才能对问题有的放矢,通过规则或者制度的修正来减少或者避免问题的发生。
在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业务流程结束的期盼上,而忽视了对每一项业务流程环节的监督。只有在过程中加以监督,才能最大化的顺利完成。在每一项业务流程环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尽可能地采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去辅佐流程的顺利开展,重视并利用数据统计分析的功能,及时发现问题,预防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将对结果不好的影响尽量最小化。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有效开展业务流程操作。
4.增强整体规划观念
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面对纷繁的社会需求,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层出不穷,个性化教育应运而生,教务管理碰到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如何有效地用教务管理带动教学质量,用教学质量促进教务管理,成为每一位教务管理工作者思考的问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形势,我们要有全局意识,用前瞻性弱化瓶颈的出现,从信息化的硬件环境到观念的培养再到规则的形成加以整体的规划。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