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建立以体育功能为本位、以个性解放为本位、以运动内在价值为本位的主体性教学,是当今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认为,体育课程教学一定要达到教育目的,就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突出体育课程的工具性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体育教学 目的性教学 主体性教学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为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以学生的需要为本位。体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人类有意识活动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即它是自觉的、有目的、有倾向性的活动。体育目的决定着体育活动的运行方向和发展方式。不同的体育目的追求,所对应的体育过程是不同的。主体性体育首先是体育观念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指体育目的转换。主体性体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它的直接目的是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的体育素养,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
一、学校体育教学需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个体主体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即客体条件方面。没有外部世界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的主体性发展将是一句空话。二是在客体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人的主体性发展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则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条件,包括唤醒人主动发展自身的意识,即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指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体育主体意识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自我意识有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意识。所谓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生理属性的认识,如自己的体能、自己的体力、自己的身体形态。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认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社会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的认识。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认识,包括个体对自己人格特点、人格倾向性、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方面的认识。
二、学校体育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在一定意义上,体育兴趣和体育价值观决定了主体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参加体育运动项目的类型、活动范围、体育运动对主体的价值和意义。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稳定的体育兴趣并强化兴趣的效能,使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仅停留在感知水平上。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因为兴趣也是人用来评价事物好坏的一个内心尺度。主体性体育从满足个体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社会需要出发,努力创建使学生主体自由、自主地参加身体运动的情境,使学生主体在运动中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三、学校体育教学需要发展学生的自主运动能力
学生自主运动能力包括独立的行为能力和主动的参与能力。行为能力是指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运动战术水平等;参与能力主要是指运动行为的社会性和在运动中的学习能力,即参加运动并能在运动中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全体运动成员,能充分地全方位地展示自己,具有自我选择、自我调节、自我负责、自我反思的能力。自我选择能力,这不仅指在校内对体育课的自主选择,也包括在现实中对体育活动的选择。学生选择运动的时间、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运动方式、选择伙伴和榜样等。自我负责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运动安全的意识和把握运动安全的能力。在运动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对同伴的身体要能给予注意,防止造成伤害。自我观察能力是指学生根据各种各样的身体运动标准对自己的运动诸方面进行观察、判断,并且做出积极和消极的反应,这些评估和反应为以后观察他人或榜样的运动行为提供了基础。自我判断能力是指对自己当下的运动水平与理想的运动水平或同伴的运动水平、榜样的运动水平做出比较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获得自我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榜样观察。
反思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运动行为、运动技能水平、自己的身体状态、对运动的价值、对运动体验的过程进行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调节的能力,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运动内容和运动方式。
四、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以运动自身为目的
自成目的的主体性体育,不仅在于使学生在运动体验中获得技能的发展、体能的提高、促进身心健康,而且更加重视学生在运动体验中的享受价值,更加重视学生在运动中对自我的肯定、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提升。也就是说,我们理解的体验不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体验,即体验认知,也是本体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情感化的,形象化的。它是主客体未分化的一种状态,它成为人的存在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它完全将身心与世界融合。体验活动的外部行为不是以直接达到某些实体的结果来进行体验活动,而是通过改变主体意识来进行体验活动。体验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并不仅仅是情绪过程,还可能由知觉、思维、注意等心理机能来承当。它的积极意义在于,不仅把情绪看作是对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方式。因为,情境只是向主体提供作为存在前提的意义,只是维持着存在与必然之间的关系,但无权改变它。体验活动过程是主动地感知,它不在于认清情境的意义,或找出潜在的、但是己有的意义,而是在于自己建立意义、产生意义、建构意义。换言之,我们所主张的身体运动的体验是一个整体的、丰富的体验。它包含了多种积极的、消极的单一情绪状态,它们相互之间相互不断冲突、融合、转化,是一种动态的体验过程。
学生作为一个自由人投入身体运动当中,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用自己的喜怒哀乐去投入,他们充满热情和想象力,真切地体验,充分地表达。他们创造规则或是平等地进行约定;他们超越了体育器械的日常功能,不但赋予了运动器械新的功能,而且赋予它生命性。活动的外部结果和自我成就感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成败和胜负使他们的情感充满张力。学生沉醉于这种身体运动状态之中,运动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但更有意义的是,他们对身体运动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和内在的兴趣,他们在身体运动中获得了满足感,对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丁香.论主体性体育教学[J].南平师专学报,2001,(04).
[2]陈茂林,彭蕾.浅析主体性体育教学推进健康教育[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
[3]汪晓琳,王健.现代教育理念与主体性体育教学[J].四川体育科学,2003,(01).
[4]徐飞鹏.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与主体性教学[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5]李利军,董亚臣,宋克勤.简论主体性体育教学[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01).
[6]郑春梅,高虹.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2,(02).
(作者单位:湖北荆楚理工学院保卫处)
[关键词]体育教学 目的性教学 主体性教学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为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以学生的需要为本位。体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人类有意识活动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即它是自觉的、有目的、有倾向性的活动。体育目的决定着体育活动的运行方向和发展方式。不同的体育目的追求,所对应的体育过程是不同的。主体性体育首先是体育观念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指体育目的转换。主体性体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它的直接目的是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的体育素养,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
一、学校体育教学需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个体主体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即客体条件方面。没有外部世界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的主体性发展将是一句空话。二是在客体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人的主体性发展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则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条件,包括唤醒人主动发展自身的意识,即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指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体育主体意识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自我意识有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意识。所谓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生理属性的认识,如自己的体能、自己的体力、自己的身体形态。社会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认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社会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的认识。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认识,包括个体对自己人格特点、人格倾向性、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方面的认识。
二、学校体育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在一定意义上,体育兴趣和体育价值观决定了主体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参加体育运动项目的类型、活动范围、体育运动对主体的价值和意义。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稳定的体育兴趣并强化兴趣的效能,使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仅仅停留在感知水平上。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因为兴趣也是人用来评价事物好坏的一个内心尺度。主体性体育从满足个体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社会需要出发,努力创建使学生主体自由、自主地参加身体运动的情境,使学生主体在运动中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三、学校体育教学需要发展学生的自主运动能力
学生自主运动能力包括独立的行为能力和主动的参与能力。行为能力是指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运动战术水平等;参与能力主要是指运动行为的社会性和在运动中的学习能力,即参加运动并能在运动中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全体运动成员,能充分地全方位地展示自己,具有自我选择、自我调节、自我负责、自我反思的能力。自我选择能力,这不仅指在校内对体育课的自主选择,也包括在现实中对体育活动的选择。学生选择运动的时间、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运动方式、选择伙伴和榜样等。自我负责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运动安全的意识和把握运动安全的能力。在运动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对同伴的身体要能给予注意,防止造成伤害。自我观察能力是指学生根据各种各样的身体运动标准对自己的运动诸方面进行观察、判断,并且做出积极和消极的反应,这些评估和反应为以后观察他人或榜样的运动行为提供了基础。自我判断能力是指对自己当下的运动水平与理想的运动水平或同伴的运动水平、榜样的运动水平做出比较的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获得自我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榜样观察。
反思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运动行为、运动技能水平、自己的身体状态、对运动的价值、对运动体验的过程进行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调节的能力,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运动内容和运动方式。
四、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以运动自身为目的
自成目的的主体性体育,不仅在于使学生在运动体验中获得技能的发展、体能的提高、促进身心健康,而且更加重视学生在运动体验中的享受价值,更加重视学生在运动中对自我的肯定、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提升。也就是说,我们理解的体验不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体验,即体验认知,也是本体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情感化的,形象化的。它是主客体未分化的一种状态,它成为人的存在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它完全将身心与世界融合。体验活动的外部行为不是以直接达到某些实体的结果来进行体验活动,而是通过改变主体意识来进行体验活动。体验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并不仅仅是情绪过程,还可能由知觉、思维、注意等心理机能来承当。它的积极意义在于,不仅把情绪看作是对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方式。因为,情境只是向主体提供作为存在前提的意义,只是维持着存在与必然之间的关系,但无权改变它。体验活动过程是主动地感知,它不在于认清情境的意义,或找出潜在的、但是己有的意义,而是在于自己建立意义、产生意义、建构意义。换言之,我们所主张的身体运动的体验是一个整体的、丰富的体验。它包含了多种积极的、消极的单一情绪状态,它们相互之间相互不断冲突、融合、转化,是一种动态的体验过程。
学生作为一个自由人投入身体运动当中,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用自己的喜怒哀乐去投入,他们充满热情和想象力,真切地体验,充分地表达。他们创造规则或是平等地进行约定;他们超越了体育器械的日常功能,不但赋予了运动器械新的功能,而且赋予它生命性。活动的外部结果和自我成就感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成败和胜负使他们的情感充满张力。学生沉醉于这种身体运动状态之中,运动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但更有意义的是,他们对身体运动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和内在的兴趣,他们在身体运动中获得了满足感,对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丁香.论主体性体育教学[J].南平师专学报,2001,(04).
[2]陈茂林,彭蕾.浅析主体性体育教学推进健康教育[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2).
[3]汪晓琳,王健.现代教育理念与主体性体育教学[J].四川体育科学,2003,(01).
[4]徐飞鹏.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与主体性教学[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5]李利军,董亚臣,宋克勤.简论主体性体育教学[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01).
[6]郑春梅,高虹.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2,(02).
(作者单位:湖北荆楚理工学院保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