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r 岚的青春教训·
沈奇岚,专栏作家。复旦大学哲学系硕士,现在德国攻读哲学博士。热爱一切阳光、温暖、香甜美好的事物。喜欢在夏日的傍晚,坐在欧洲的街头,听街头的风琴声,享受一大盆芒果冰淇淋。
经典语录:人生就是吃喝玩乐,勤劳勇敢。写给读者的一切都源于自己的青春教训。
不知道如今的中学教师是否还给学生开世界名著书单?在很多年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当年阅读的所谓名著,还真是囫囵吞枣看完的。对不少大部头的征服,甚至是出于某种虚荣心,比如觉得自己看完这本《简·爱》就比别人更出色,或者翻掉一本《基督山伯爵》就更博学。每每阅读的时候,就恨极了那些长得夸张的人名。唯有看到有趣的情节,才稍稍觉得对得起自己的时间。
我还不得不承认,16岁的时候,能让我在课桌底下偷偷看的基本都是漫画,那才是真心喜爱的读物。15年前的漫画,基本都从日本舶来的。当时圣斗士已经过气,宫崎骏尚未获得注意。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是《灌篮高手》《乱马二分之一》和《龙狼传》。回想起来,这些漫画都有着类似的结构:少年男主人公因机缘巧合,步入一个全新领域,无论是打篮球还是跨越时空去到三国,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挫折,不断成长。这个世纪的少年喜爱的《哈里·波特》,不也是同样的成长故事么?用一句话概括:少年哈里步入了神奇的魔法世界,在善意和恶意、阴谋和忠诚中不断成长,收获了真正的友情和爱情。
无论哪个时代,少年爱的必定是这些和他们一起探索人生的作品。少年爱探索——世界是什么样,在这个世界中我是谁。真实世界就像传说中的潘多拉魔盒,在少年面前散发着迷人的光芒。16岁,需要的是一些富含勇气和爱的故事,里面会有稍稍复杂的人性,有一点点世界的灰暗面,就像在蛋糕上洒的一些可可粉,有点苦,却让这块蛋糕更有滋味。
这些故事就像一根一根的火柴,尝试着点亮少年的心,激励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16岁时最要紧的事情,莫过于找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历史、体育、文学、电脑编程。一件一件尝试之后,自然可以找到那件可以把心点亮的事情。
那些满心焦虑的大人们,急切地希望16岁的孩子能够早早树立理想。比如“做个伟大的科学家”,或者“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兴趣”。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对一个25岁的职场人士而言,应当找到核心竞争力,以求在他所处的职场丛林中存活。可一个16岁的孩子,如果不马上显露出要征服某一领域的雄心壮志,很快就被贴上“没有理想”或者“没有志气”的标签。那些毫无耐心的大人因此倍感焦虑。
古代希腊有两个城邦,一个叫做雅典,生活在雅典的孩子可以根据爱好,选择学习哲学、历史、辩论、诗艺等课程。他们可以尝试一切有趣的事情,比如今天做律师,明天做商人。雅典人常常仰望星空,探讨人类的未来,他们创作的诗歌等文艺作品,流传千古。另外一个有名的城邦叫做斯巴达。生活在斯巴达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带离母亲的怀抱,从小被集中训练,他们最终被培养成骁勇善战的武士。他们的成年礼,是在深不可测的谷底独自面对狼群,能够存活下来的才能成为斯巴达的男人,他们的勋章是身上的累累伤痕。
大人们抱怨现在的孩子样样优秀而没有理想,并非是现在的孩子对生活失去了兴趣,而是这些孩子从小就像生活在斯巴达一样,被迫竞争,努力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学钢琴学英语学书法学数学。不问自己喜欢不喜欢,唯有学会才可能在竞争中不输,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则叫做“别人会的我也必须会”。一个斯巴达的孩子如何可能拥有雅典人的理想呢?这是世人矛盾的地方:即希望这些孩子拥有雅典人的自由和快乐,又希望这些孩子拥有斯巴达人在面对狼群时的判断力和爆发力——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寻找自己是一件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事情。所谓的“竞争力”都是额外的收获,并非寻找的目的。就像任何一部成长小说里的主人公,他一路的成长都是意外的收获,从来不是目的。16岁的孩子真心喜欢一件事情,那完全出于纯粹的爱好,从来不是因为这件事情可以给他的高考加分或者拓宽未来就业的范围。喜欢唱歌,喜欢旅行,喜欢读书,这些爱好是快乐的来源,和竞争力无关。
要想找到自己真心想要的东西,那就给自己一点空间,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沈奇岚,专栏作家。复旦大学哲学系硕士,现在德国攻读哲学博士。热爱一切阳光、温暖、香甜美好的事物。喜欢在夏日的傍晚,坐在欧洲的街头,听街头的风琴声,享受一大盆芒果冰淇淋。
经典语录:人生就是吃喝玩乐,勤劳勇敢。写给读者的一切都源于自己的青春教训。
不知道如今的中学教师是否还给学生开世界名著书单?在很多年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当年阅读的所谓名著,还真是囫囵吞枣看完的。对不少大部头的征服,甚至是出于某种虚荣心,比如觉得自己看完这本《简·爱》就比别人更出色,或者翻掉一本《基督山伯爵》就更博学。每每阅读的时候,就恨极了那些长得夸张的人名。唯有看到有趣的情节,才稍稍觉得对得起自己的时间。
我还不得不承认,16岁的时候,能让我在课桌底下偷偷看的基本都是漫画,那才是真心喜爱的读物。15年前的漫画,基本都从日本舶来的。当时圣斗士已经过气,宫崎骏尚未获得注意。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是《灌篮高手》《乱马二分之一》和《龙狼传》。回想起来,这些漫画都有着类似的结构:少年男主人公因机缘巧合,步入一个全新领域,无论是打篮球还是跨越时空去到三国,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挫折,不断成长。这个世纪的少年喜爱的《哈里·波特》,不也是同样的成长故事么?用一句话概括:少年哈里步入了神奇的魔法世界,在善意和恶意、阴谋和忠诚中不断成长,收获了真正的友情和爱情。
无论哪个时代,少年爱的必定是这些和他们一起探索人生的作品。少年爱探索——世界是什么样,在这个世界中我是谁。真实世界就像传说中的潘多拉魔盒,在少年面前散发着迷人的光芒。16岁,需要的是一些富含勇气和爱的故事,里面会有稍稍复杂的人性,有一点点世界的灰暗面,就像在蛋糕上洒的一些可可粉,有点苦,却让这块蛋糕更有滋味。
这些故事就像一根一根的火柴,尝试着点亮少年的心,激励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16岁时最要紧的事情,莫过于找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历史、体育、文学、电脑编程。一件一件尝试之后,自然可以找到那件可以把心点亮的事情。
那些满心焦虑的大人们,急切地希望16岁的孩子能够早早树立理想。比如“做个伟大的科学家”,或者“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兴趣”。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对一个25岁的职场人士而言,应当找到核心竞争力,以求在他所处的职场丛林中存活。可一个16岁的孩子,如果不马上显露出要征服某一领域的雄心壮志,很快就被贴上“没有理想”或者“没有志气”的标签。那些毫无耐心的大人因此倍感焦虑。
古代希腊有两个城邦,一个叫做雅典,生活在雅典的孩子可以根据爱好,选择学习哲学、历史、辩论、诗艺等课程。他们可以尝试一切有趣的事情,比如今天做律师,明天做商人。雅典人常常仰望星空,探讨人类的未来,他们创作的诗歌等文艺作品,流传千古。另外一个有名的城邦叫做斯巴达。生活在斯巴达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带离母亲的怀抱,从小被集中训练,他们最终被培养成骁勇善战的武士。他们的成年礼,是在深不可测的谷底独自面对狼群,能够存活下来的才能成为斯巴达的男人,他们的勋章是身上的累累伤痕。
大人们抱怨现在的孩子样样优秀而没有理想,并非是现在的孩子对生活失去了兴趣,而是这些孩子从小就像生活在斯巴达一样,被迫竞争,努力在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学钢琴学英语学书法学数学。不问自己喜欢不喜欢,唯有学会才可能在竞争中不输,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则叫做“别人会的我也必须会”。一个斯巴达的孩子如何可能拥有雅典人的理想呢?这是世人矛盾的地方:即希望这些孩子拥有雅典人的自由和快乐,又希望这些孩子拥有斯巴达人在面对狼群时的判断力和爆发力——所谓的“核心竞争力”。
寻找自己是一件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事情。所谓的“竞争力”都是额外的收获,并非寻找的目的。就像任何一部成长小说里的主人公,他一路的成长都是意外的收获,从来不是目的。16岁的孩子真心喜欢一件事情,那完全出于纯粹的爱好,从来不是因为这件事情可以给他的高考加分或者拓宽未来就业的范围。喜欢唱歌,喜欢旅行,喜欢读书,这些爱好是快乐的来源,和竞争力无关。
要想找到自己真心想要的东西,那就给自己一点空间,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