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如何让初中生摆脱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作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做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生 语文学习 消极心理 成因 解决方法
语文学科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也非常大。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初中生,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的成因做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让初中生摆脱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
一、消极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扎实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用“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二、消极心理的成因
1.認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又一个词语地积累、一篇又一篇文章地阅读、一次又一次说话地练习、一个又一个片断地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需要你一点一滴的积累,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很丰富,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他学科,中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谓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原因很多。进入初中,产生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易获得成就感,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不对。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却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影响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三、具体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我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六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我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看待。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学生,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学生,也大有收获。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我告诉学生,“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自然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自信心对于初中学生更为重要。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几次考试“滑坡”,一些学生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对自我的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教师需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劲头就会很足。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于永正.教海漫记.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4]鲁洁.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 初中生 语文学习 消极心理 成因 解决方法
语文学科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也非常大。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初中生,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的成因做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让初中生摆脱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
一、消极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扎实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用“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二、消极心理的成因
1.認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又一个词语地积累、一篇又一篇文章地阅读、一次又一次说话地练习、一个又一个片断地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需要你一点一滴的积累,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很丰富,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他学科,中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谓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原因很多。进入初中,产生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易获得成就感,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不对。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却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影响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三、具体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我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六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我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看待。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学生,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学生,也大有收获。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我告诉学生,“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自然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自信心对于初中学生更为重要。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几次考试“滑坡”,一些学生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对自我的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教师需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劲头就会很足。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于永正.教海漫记.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4]鲁洁.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