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生摆脱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happy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如何让初中生摆脱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作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做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生 语文学习 消极心理 成因 解决方法
  语文学科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也非常大。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初中生,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的成因做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让初中生摆脱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
  一、消极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扎实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用“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二、消极心理的成因
  1.認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又一个词语地积累、一篇又一篇文章地阅读、一次又一次说话地练习、一个又一个片断地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需要你一点一滴的积累,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很丰富,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他学科,中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谓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原因很多。进入初中,产生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易获得成就感,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不对。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却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影响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三、具体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我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六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我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看待。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学生,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学生,也大有收获。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我告诉学生,“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自然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自信心对于初中学生更为重要。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几次考试“滑坡”,一些学生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对自我的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教师需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劲头就会很足。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于永正.教海漫记.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4]鲁洁.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历来只是以读读背背为主,许多教师漠视了诗词教学的美育作用。在教师的有效引导、点拨下,通过感受诗词的情感美和意境美,中职学生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关键词: 中职 诗词教学 美育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并雄踞古代文化霸主地位达两三千年之久。中学课文选录的古典诗词,更是
摘 要: 语文教学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重视主体的参与生成,重视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生成,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生命的温暖的爱的课堂,呼唤和崇高人性的对话。语文课堂要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延续生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凸显文本的内涵,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实现高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效率 提高策略  语文教学要重视知识的传
作者认为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解首先应建立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战略抉择的深入解读之上,即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目标.国土空间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
目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ost-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 graph y pan creatitis,PEP)仍然是ERCP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如何防治PEP成为ERCP术
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语文熏染。每天都会有人不停地问:“到底该怎么学习呀?”要我说,这些问题纵是问了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用。我认为,学习就好比在船上驾帆,风大,你的力气也大,可到最终必定都要分出一个胜负来。最重要的是要靠有效的方法,若不这样,即使你用了再大的牛劲,也是没有用的。所以最关键的还是方法。  一、兴趣为先: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
摘 要: 语文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资源,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学生 主人  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的角色应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相当普遍。我就如何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谈几点看法。  1.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的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往往集风景美、人性美、人情美于一身。因此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