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荣生前出版的著译单行本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shenxia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脚印》(诗集,1950年上海文化工作社)
  《新生的历程》(杂文集,1950年上海文化工作社)
  《被打穿了的布告》(短篇小说翻译集,1950年京津沪联营大众书店)
  《裁判》(外国诗歌翻译集,1950年天津知识书店)
  《米霞》(童话寓言故事翻译集,1950年天津知识书店)
  《妈妈跟闺女》(A·托尔斯泰作品,1950年天津知识书店)
  《枞林的喧嘈》(乌克兰短篇小说集,1951年上海文化工作社)
  《败类》(罗马尼亚作家巴琅格的剧本,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苛兹玛·拉珂尔》(罗马尼亚作家沙杜维亚努的短篇小说集,1953年上海文化工作社)
  《为了和平》(保加利亚短篇小说集,1954年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
  《沉默的防御工事》(捷克斯洛伐克短篇小说集,1956年作家出版社)。
  《中国的微笑》(捷克女诗人和女作家玛丽·普伊玛诺娃作品,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保加利亚民歌选集》(1958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天津之歌》(诗集,1959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奴隶之歌》(捷克诗人捷赫作品,196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盐海风云》(长篇纪实报告文学,1967年内部出版)。
  《世界语运动二三事》(1982年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出版)
  《西里西亚之歌》(捷克诗人贝兹鲁支名著,1983年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花束集》(捷克诗人爱尔本名著,1986年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李海燕辑
其他文献
《小雅》并非创刊于南京    陈子善的文章《韩北屏:(诗志)》(载2009年8月7日《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厘清了一些事实真相,比如,纠正了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范泉所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中有关《诗志》创刊时间的记载错误,避免今后以讹传讹下去,实属功德无量。不过,陈先生文章最后也有一处硬伤:  纪弦在回忆录中强调1936年10月戴望舒等主编的上海《新诗》月刊创刊是“中国新诗史上自五四
异域购书,常有艳遇——当然此艳遇非彼艳遇也。  我每到一个异国城市,最感兴趣的不是当地风景名胜,而是它的各种博物馆。访问博物馆,我又有一个嗜好,是购买该馆藏品的指南(Guide)。这种指南会逐一登录该馆重要藏品的详细信息,包括作者、年份、尺寸、流传情况等等,甚至在各展室平面图上逐一标出这些藏品的摆放位置。一般来说,只有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型博物馆才会编印出版这样的指南,例如我收集的这类指南中,有罗马梵
向来对学术界的“四通”人士心存敬意,所谓“四通”,即读得通、想得通、讲得通、写得通。在笔者的心目中,陈乐民先生和资中筠先生就属于这种令人感佩的“通”才。这对学术伉俪在世纪之交呈现给世人的鸿篇巨制——《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给时代添警醒,为民族立诤言,在中西文化研究领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热心启蒙、冷眼向洋乃是他们一以贯之的精神目标。  唯其如此,汇集于《陈乐民徜徉集》总书名下的《书
扬之水近几年真是出了几本叫座的好书,如《诗经别裁》、《诗经名物新证》等等,通过这些书,我们可以感受到扬之水这些年在潜心想些什么,干些什么,最终完成了什么。她让你不能不惊奇地发现,繁杂的古名物在她的笔下逐渐清晰起来,本来没有头绪的东西有了头绪。去年她又在三联书店出了一本《终朝采蓝》,也是讲述古名物的。据她在后记里说,她本想叫《古名物寻微》,后来有朋友说要用软性一点的名字才好,于是她就从《诗》中拈来这
他是一位倒在血泊中的笔耕者。  他与郑振铎最早为《国际歌》(《赤色的诗歌——第三国际党的诵歌》)合译歌词。  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戈宝权,在他去世后说:  其实耿济之先生不只是我国一位最早和最著名的俄国文学的研究者和绍介者,同时还是一位工作得最久和工作力最强的翻译家。在他三十年来的文艺活动中,除去散见于报章杂志的各种绍介文字和译品不计外,他留给我们将近二十种成本的珍贵的翻译,并且又都是俄国文
江林昌先生在《文史知识》2007年第6、7期上发表了名为《东西方“轴心文明”的比较》的文章,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出的人类文明轴心时期的“代表了世界文化的三个核心”的中国文明、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文明很有意义。但是,作者以中国、希腊和印度三种“核心”文明代替轴心文明的做法既不完全符合雅斯贝斯本人对轴心文明的理解,也与文明史视野下的世界历史发展颇有出入。  用所谓的
东坡老《题西林壁》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识者每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诚哉斯言。可是,还真不能因此而认定,识者既能清“当局者”所以迷,又能清“旁观者”所以清。世上之事,有些竟然不仅“当局者迷”,“旁观者”亦迷;当局、旁观两清,何其难哉。  一个亦史亦稗的故事,竟然是个既蒙蔽“当局者”,又蒙蔽亿万“旁观者”一千余年的智者“谎言”。  三国故事里最精彩的故事属“赤壁之战”,“赤壁之
老舍的精神内涵深广,文学活动范围广,作品传译也广。他自称“写家”,人们多称他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文学界都知道,他兼擅各种文体,是“文武混乱不挡”的全能作家。一般人较少了解老舍精通英语,他在英、美用英文写作,做学术讲演,在英国讲过《唐代的爱情小说》(T’ang love story),在美国谈《中国现代小说》(The Modem Chinese Novel),也写过英文话剧。当然更少人知道,老舍不
学习《〈论语〉十二章》时,由于语录体篇幅短小、多论断而少有阐释的特点,学生提出了诸多质疑。基于学情,我们开展了“《论语》与当代生活”的研习任务,从《论语》中选取了与仁、义、利等概念相关的章句,要求学生完成两大子任务:一是探究如何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论语》;二是结合《论语》,对相关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评论。  一、任务一:专家论坛——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读《论语》  任务一聚焦于单则精读,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
书名叫《乌啼集》,前无序,后也无跋,看上去有些突兀。一打听,作者多年前还出过一本《月落集》,猜想作者可能很喜欢张籍的《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七个字中有一种萧疏、幽寂、清冷、肃杀的气氛,也有一种静宓、高远、清幽、寥廓的意境。那么作者是倾向于哪一种感觉呢?这引起了我的兴趣,遂翻其书,未想却就此看了下来。  此书近12万字,分5个部分,共80余篇文章,总体上来说是随笔性质的文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