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比较研究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nan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具有持续性作用。在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采用1992年—2008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面板数据,首先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和人均纯收入进行了面板单位根检验及面板协整检验,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进而进行了面板数据模型选择与估计,结果发现应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农村居民的自发性消费有着明显差异,平均消费倾向有着显著特征;最后提出应在中部地区实施差别化消费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 农村居民消费 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34-03
  一、引言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具有持续性作用。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中,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更加有效。钱纳里认为,在工业化初期一般最终消费率在87%左右,而居民消费率一般在73%左右。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为47.4%,农村居民消费率更低,仅占最终消费的16.54%,我国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农村居民消费率更低。在当前中部崛起战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研究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对于扩大内需、促进我国中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增长,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问题已经作出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消费理论。比如凯恩斯(Keynes,1936)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弗里德曼(M.Friedman)的持久收入消费理论,另外还有预防性储蓄理论、流动性约束假说等等消费理论。西方的消费理论从收入、收入分配、资产、消费者嗜好的变化、人口数量及结构等方面研究了消费的影响因素,但是其中涉及最多的还是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所以笔者也以收入作为最基本的因素来分析消费问题。
  国内关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相关研究有:朱红恒(2009)通过对1978年—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认为边际消费倾向呈现“U”型变化特征。刘飞(2010)采用1978年—2005年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人均数据,使用分段回归的方法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呈“倒U”型,如此等等。关于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则不是很多,主要是以某个中部省份来研究,而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比较研究则较少。因此,笔者将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的分析,找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差异的关键因素,提出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三、数据来源与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一)数据来源
  笔者采用1992年—2008年中部地区的面板数据,选取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cp)和人均纯收入(ip)为经济变量,以1985年为基期使用农村消费价格指数消除价格影响。这里所指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和山西等六个省份。
  (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1.面板单位根检验。宏观经济变量有可能是非平稳的,对于非平稳变量进行估计就会出现虚假回归的问题,因此,应该在模型估计之前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笔者采用LLC检验等六种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和收入数据。cp和ip的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显然,检验结果显示了面板数据存在单位根。
  2.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由于面板数据存在单位根,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以考察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方法,面板协整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表2的两种方法检验,说明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与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也就是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和中部地区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该面板数据可以进行面板模型回归分析。
  四、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选择与分析
  常见的面板数据静态模型主要有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等。下面分别以这三种模型来估计,从中选择最优模型估计方法。
  1.混合效应模型。如果面板数据不同个体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截面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就可以把面板数据混合在一起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而得到混合效应模型。混合效应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it=β1+■βkxkit+uit
  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及收入的面板数据估计结果如下:
  cp^it=44.54+0.71ip^it
  (2.0) (22.8) R2=0.84,RRSS=471244
  2.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1)模型估计。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是对于不同的纵剖面时间序列只有截距项不同的面板模型。如果从时间和个体上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边际影响均是相同的,而且除模型的解释变量之外,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其他所有确定性变量的影响只是随个体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时,面板数据应设定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it=β1+■βkxkit+uit
  估计结果如下:
  cp^it=66.82-6.38D1+4.43D2-62.35D3-56.21D4+5.87D5+114.65
  D6+0.673696IPit
  (5.44) (39.39)
  R2=0.96,URSS=121588.5
  其中虚拟变量D的定义是:
  其中i取1代表安徽,取2代表江西,取3代表山西,取4代表河南,取5代表湖北,取6代表湖南。以下分析中D的含义和取值与此一致,不再解释。   (2)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在应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消费问题时,必须基于Hendry的“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思想,采用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的回归残差平方和之比构造F统计量,以检验设定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合理性。
  F检验的零假设:
  H0:α1=α2=…=αn-1=0
  设RRSS是有约束模型即混合效应模型的残差平方和,URSS是无约束模型即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则在零假设下:
  F1=■~F(N-1,N(T-1)-K+1)
  因此,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如果拒绝了零假设,则将模型设定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是合理的。从表3可以看出,混合模型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相比,设定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理。
  3.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1)模型估计。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中包含了许多虚拟变量,减少了模型估计的自由度,同时,固定效应模型的随机误差项难以满足模型的基本假设,易于导致参数的非有效估计,为弥补固定效应模型的不足,Maddala将混合数据回归的随机误差项分解为截面随机误差分量、时间随机误差分量和个体时间随机误差分量三部分,其一般形式为:
  yit=β1+■β1Xkit+ui+vt+wit
  其中u表示截面随机误差分量,v表示时间随机误差分量,w表示个体时间随机误差分量。如果模型中只存在截面随机误差分量u,而不存在时间随机误差分量v,则称为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如果二者同时存在,则称为个体时间随机效应模型。
  笔者讨论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Cp^it=66.20-6.17D1+4.28D2-60.64D3-54.69D4+5.67D5+111.56
  D6+0.674596IPit
  (2.60) (39.46)
  R2=0.94,URSS=140775.9
  (2)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设定检验。
  对于面板数据模型:yit=β1+■βkxkit+uit+vt+wit,令εit=ui+vt+wit,Maddala和Mundlak分别指出,如果不能满足回归假设E<εit|Xit>=0,则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系数的GLS估计量β^GLS是有偏的和非一致的。但是,正交性并不影响固定模型系数的组内估计量β^w的性质,所以可以通过检验模型误差项与解释变量的正交性来解决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设定问题。Hausman基于随机效应模型的GLS估计量β^GLS、固定效应模型的组内估计量β^w和组间估计量β^b之间的差值,即q^=β^GLS-β^w、q^2=β^GLS-β^b和q^3=β^GLS-β^b,构造统计量
  mi=q^'ivi-1q^i;vi=var(q^i) (i=1,2,3)
  检验假设:
  H0:E<εit|Xit>=0
  H1:E<εit|Xit>≠0
  在零假设H0下,统计量mi渐近服从K个自由度的X2分布。如果不能拒绝零假设,模型应设定为随机效应模型,否则应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H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95%的概率下模型应设定为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3)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从上文(1)中的个体随机效应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74596,而不同省份农村居民的自发性消费支出差异较大,湖南省为177.76,湖北省为71.87,江西省为70.48,安徽省为60.03,河南省为11.51,山西省为5.56;自发性消费最高的省份与最低的省份相差30多倍,差距较大;而且河南省、山西省与其他省份相比,农村居民自发性消费明显偏低。
  而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也有着显著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六省份的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92年至1998年之间呈下降趋势,1999年以后呈缓慢上升态势,而且湖南省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始终高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山西省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在2005年之前基本上低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而2005年之后则有明显提升,(下转第37页)(上接第35页)并超过了河南省和江西省。
  五、结论及建议
  对中部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和人均纯收入的面板单位根检验发现,人均消费和人均纯收入均存在单位根,为了避免虚假回归,进而进行了面板协整检验,通过检验发现中部地区人均消费和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此对中部地区人均消费和人均纯收入的面板数据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发现设定为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是适合的。由面板个体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可知,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接近,大致为0.67,而中部六省农村居民的自发性消费存在较大的差距,湖南农村居民的自发性消费最高,山西省农村居民的自发性消费最低,同时中部六省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关系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顺利实现,而作为中部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中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乃至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增加消费对于我国当前扩大内需、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是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应针对中部地区六省份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制定差别性政策,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中部地区不同省份也应根据农村居民自身的消费特征制定适应性的消费政策,比如在自发性消费支出较低的省份采取措施影响和改善居民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提高自发性消费支出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大勇.我国四大区域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7)
  2.刘大勇.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区域特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9)
  3.刘大勇.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4.朱红恒.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收入门槛效应[J].宏观经济研究,2009(10)
  5.刘飞,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及其变化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0(13)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3~2011各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011
  7.王为农,杨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制约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9)
  8.白仲林.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2)
  (责编:吕尚)
其他文献
交通分配(Tra?c Assignment,TA)是经典交通规划方法——四阶段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将交通网络中已知的交通需求合理分配至各条路径。在静态交通分配(Static Tra?c Assignment,STA)基础上改进形成的准动态交通分配(Quasi-Dynamic Tra?c Assignment,QDTA)考虑了容量约束,可根据链路间的供需交互确定队列的产生位置,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近年来,QDTA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最优准动态交通分配(System Optimal Quasi-Dy
摘 要:文章以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金融部门积极支持“三農”发展,创新支农金融服务品种,致力加大对“三农”信贷支持力度为例,对针对农户和中小农业企业缺乏资金的状况进行分析,指出要及时完善“政银保”模式,多方协调形成社会合力,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信用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创新 “三农”发展 佛山市三水区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
期刊
互通式立交的出现解决了平面交叉路口带来的交通拥堵与交通安全问题,但是由于互通式立交作为两条道路的衔接段,该位置仍然是事故高发区。虽然有很多研究是根据事故对立交匝道提出改善措施,但是未对事故发生的机理进行研究,导致事故未能从立交的设计阶段杜绝。
  本文的研究是借助仿真手段实现的。首先本文依托川渝某一高速公路项目,收集了从2014年1月到2019年5月的立交区域事故数据,并进行事故统计分析,确定了事故高发立交与事故车型;然后以轿车为例,使用Carsim进行车辆建模,并根据立交的设计文件,使用纬地软件对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交通系统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从而促进了各种新技术用于改善交通系统的运行,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智能交通系统的更新和交通运行效率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变信息标志VMS(Variable Message Sign)作为智能交通系统中重要的信息发布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的管理中,为驾驶员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对引导其选择合理路径,避免拥堵扩散,均衡路网交通量具有显著的价值。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VMS的布设效果不尽人意,出行者对VMS信息的利用度及信任度较低。究其原因是由于我
从辅助驾驶到高度自动驾驶再到无人驾驶,可靠交通环境感知在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交通信号灯作为指导城市道路交叉口车辆有序通行的重要交通设施,对提升城市道路安全、提高通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交通信号灯不同于其他道路元素,其颜色信息只能依靠视觉传感器才能捕捉,因此,交通信号灯视觉检测技术是交通环境感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深度学习理论与方法在计算机视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为交通信号灯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采用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中的Retinanet模型、YOLOV3模型,来检测城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复杂多变,车辆冲突问题日益突出,异常驾驶行为将导致车辆冲突进一步加剧,引发交通系统运行混乱,从而加大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性。现有交通安全风险研究大多是事故后的数理统计分析,难以准确刻画事故发生前的交通运行状态。随着车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积累海量的异常驾驶行为数据,而这些数据并未得到充分挖掘,无形中造成数据资源的浪费。
  本文以车联网OBD异常驾驶行为数据为基础,详细分析单一道路条件及组合道路条件对车辆异常驾驶行为率的影响,建立异常驾驶行为空间分析模型。最终,结合道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近几年来,我国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等,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了经济与社会的稳定。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应急救援地到事故发生地的最短路径,合理地投入救援资源,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减少人民生命及财产损失,考虑道路网络动态实时/时变交通特性,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为基于时变网络应急车辆行驶时间最短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如下:
  首先,从时变最短路径、应急车辆路径及应急资源调度三个方面归纳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找到现阶段研究的不足之处,介绍了路径选择、时变网络、
航运作为工业革命以来沟通世界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历经发展业已成熟,但作为沟通内陆与沿海的内河航道受限于自然条件,内河航道日渐拥堵。高通过性航道修筑有助于缓解航道拥堵,高吨位的船舶由于运量及占据水域净空的优势备受航运业界青睐,然而航道关键控制点、船闸船舶拥堵、航道拥挤情况日益严重。缓解航道拥堵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船舶出行时空分布均衡。Arnott扩展了瓶颈模型,提出和分析了道路交通廊道模型,在一定条件下解决了出行时空分布均衡问题。
  本文考虑一个将内陆沿江城市群与滨海港口城市连接起来的水上交通廊道(如长
编者按:加入WTO后,我国在参加自由贸易协定方面迈出新的步伐。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顺利进展,以及我国与一些国家商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双边FTA)的节奏加快,我国已步入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阶段。不久前,本刊记者就商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若干问题采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汪巍先生。  记者: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
期刊
公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和现代化服务的重要产业,也是物流运输系统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流程之一,同时公路运输也是运输体系中能源消耗最大的运输方式。如何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随之产生的智能交通系统则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一种保障安全、提高效率、节约能源的综合运输系统。本文主要是通过设计一种基于交通信息物理系统(Transportation Cyber Physical Systems, TCPS)的大规模车辆编队行驶策略及协同优化调度方案,解决运输道路网络中车辆的运输问题,以最大限度降低车辆燃油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