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敏感且内向的孩子遇到挫折往往不会直接表达。珍珍经常做噩梦,是她内心恐惧的外在表现,而这种恐惧一定来自现实生活的某种挫折,找到它,就找到了打开珍珍心扉的钥匙……
以梦解梦
珍珍是一个胖胖的7岁女孩,在珠海某小学上二年级。这天下午,她被妈妈戴女士带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
戴女士说,珍珍近一段时间接连做噩梦,梦见青面獠牙的魔鬼,以至于不敢睡觉,每晚睡前都要哭闹很长时间。开始,戴女士认为小孩子做噩梦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没想到问题越来越严重,天一黑珍珍就惶恐不安。前一天晚上,戴女士和丈夫被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惊醒,跑过去打开灯一看,珍珍蜷缩在床尾的墙角,抱着被子,紧闭双眼,大哭:“妈妈……妈妈……有鬼……”戴女士把女儿抱到自己的床上,一直哄到天快亮了才算哄睡。
或许是没睡好的缘故,我和戴女士聊的时候,珍珍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
戴女士一边抚摸着女儿的头,一边继续介绍情况。她告诉我,珍珍是个听话的孩子,只是性格有点内向,见生人害羞,不过挺聪明,老师和同学都挺喜欢她。班主任反映,最近珍珍好像有什么心事,也不太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一般来说,敏感且内向的孩子遇到挫折往往不会直接表达。珍珍经常做噩梦,是她内心恐惧的外在表现,而这种恐惧一定来自现实生活的某种挫折,找到它,就找到了打开珍珍心扉的钥匙。
戴女士告诉我,她是一名银行职员,丈夫马先生在一家IT企业做软件工程师。在外人眼里,马先生儒雅有学问,戴女士漂亮能干,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但是戴女士却说,他们结婚后矛盾越来越多,现在的感情并不好。或许是没有心理准备,戴女士不愿多谈夫妻关系,她关注的焦点是珍珍。
“这段时间珍珍入睡可难了,能在这里睡着,真是缘分。”戴女士笑道。
“那就让珍珍接受我的催眠治疗吧,找到她恐惧的根源。”我说。
“催眠?对孩子没伤害吧?”
我告诉戴女士,催眠疗法是用催眠的方法使人的意识与潜意识进行有效的沟通,借助暗示性语言修补潜意识中原有的消极意念,从而消除病态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催眠疗法目前在心理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对被催眠者没有伤害。
戴女士答应了。我们约好两天后对珍珍实施催眠。
魔鬼不可怕
两天后,戴女士带女儿如约前来。
催眠是从轻松的对话开始的。
“和阿姨说说,珍珍除了学习,平时最喜欢做什么?”我用轻柔的嗓音问。
“喜欢……”珍珍略微思考了一下,“看电视,玩电脑游戏。”
“玩电脑游戏呀?阿姨也喜欢。你都喜欢玩什么游戏?”
“愤怒的小鸟,还有植物大战僵尸。”
见珍珍越来越放松,我开始实施催眠。我拿出一个漂亮的水晶球,放到珍珍的手里,说:“现在,你抬起手,托住这个水晶球,看看水晶球里有什么画面?轻轻转动一下,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漂亮的画面。”
珍珍专注地看水晶球,目光迷离起来。她说:“我看到了灰太狼和喜羊羊。”
我说:“你现在可以闭上眼睛,休息一下。”
珍珍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我一步一步引导她进入睡眠状态。
“听妈妈讲,珍珍经常做梦,梦到魔鬼。是这样吗?”我问。
“嗯。”珍珍点点头。
“告诉阿姨,魔鬼长什么样?”我开始引导珍珍释放恐惧情绪。
“特别丑,特别凶,牙齿特别长。”说着,珍珍的眉头开始皱了起来。我能感受到她的紧张。
“是吗?牙齿有多长呢?”我接着问。
“好长,好长。”说着,珍珍用手比画起来,她比画的牙齿足有一尺长,“啊!我害怕,妈妈,快来救我啊……”珍珍猛地惊恐起来,身体紧紧地缩成一团,嘴里一个劲地喊害怕。
我继续引导:“魔鬼的样子让你很害怕,不过,你再仔细看看,魔鬼一共长了几颗牙?”
“不,我不要看!”珍珍的紧张在加剧,身体开始抖动起来。
我并没有刻意干扰珍珍的紧张,因为催眠不只是放松,而是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我用更加轻柔的嗓音和更加坚持的态度问:“不要害怕,阿姨在你身边。你再仔细看看,魔鬼长了几颗牙?”
珍珍慢慢在恐惧中放松下来,怯生生地回答我:“6颗。”
“是吗?有6颗牙啊,那多好玩啊!来我们摸摸看,有什么感觉?”我缓缓地帮助珍珍抬起她的右臂,去摸眼前那虚幻的长牙齿,“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滑滑的?有意思吧?”
此刻,珍珍脸上的表情完全放松了下来,蜷缩的身体也逐渐舒展开来。
“珍珍,你再看看,这个魔鬼长得还有哪些地方好玩?”
“他长着长长的舌头。”珍珍说,语气里已没有了恐惧。
“真的吗?太可爱了!是不是有点像木偶剧里匹诺曹的鼻子啊?”我启发她的想象。
“嗯。”珍珍被我的话逗乐了。
“来,我们再来摸摸他的舌头吧。”我又一次帮助她举起右手,“什么感觉?”
“好软,好滑!”珍珍脸上露出了笑容。
接下来,我引导珍珍抚摸了魔鬼头上的角、有鳞片的身体和尖尖的爪。最后珍珍几乎把魔鬼当成自己的伙伴了。第一次催眠的目的已经达到,我叫醒了珍珍。
第二天,戴女士打来电话,激动地说珍珍晚上入睡很顺利,睡得很香甜,没有做噩梦。昨天我给珍珍实施催眠的时候,戴女士一直远远旁观,听到了我和珍珍的全部对话。她在电话里问我:“没想到小孩子的想象这么丰富,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儿都有,需要不需要消除呢?”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头,不需要破坏。”我说,“催眠的重点不是消除孩子想象中的东西,而是改变孩子对幻象的看法。我们基本做到了,珍珍之所以睡得好,是因为魔鬼不再是令她恐惧的东西。不过,这只是治疗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探寻孩子内心深处恐惧的根源,否则,孩子会出现其他恐惧的幻想。”
父母的暴力
一周后,戴女士带着珍珍再次来到我的咨询室。这次,我不打算给珍珍催眠,而是要单独和珍珍面对面谈一谈,以搜寻她内心恐惧的真正原因。
“珍珍这一周过得怎么样?有什么高兴的事要告诉阿姨吗?”我问。 “高兴的事?没有。”珍珍兴致不高,耷拉着眼皮回答我。
“那么,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也可以告诉阿姨。”珍珍低着头不看我,不过她似乎微微朝我点了点头。“你可以告诉我,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鼓励道。
“爸爸……爸爸又打妈妈了。”珍珍小声说。
问题终于浮出水面了!
“爸爸把门砸了一个大洞。”说着,珍珍皱起了眉头,要哭的样子,“他们都不想要我了!”
原来,戴女士和马先生夫妻关系不够融洽,经常吵架,偶尔动粗,不过,马先生并非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多数情况下是戴女士先动手,马先生只是招架。但是,在珍珍看来,爸爸是在打妈妈,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在暴力冲突中,女方是弱势,显示不出力量的优势。两天前,戴女士又和马先生发生了口角,并迅速升级为肢体冲突。珍珍躲在自己房间里不敢出来,但她听到了全过程,第二天看到门上出现的大洞,猜测出暴力冲突是多么惨烈。在珍珍看来,父母暴力冲突,势必导致家庭解体,而且爸爸会把妈妈打死,她会永远失去妈妈,成为没有人要的孩子。心理学研究结论是,死亡是人类心灵最深的恐惧。这种被埋藏在内心的恐惧总会通过某种方式投射出来,做噩梦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方式,表明珍珍的恐惧感已扎根在潜意识中。
这时候,对珍珍说“不要怕,爸爸妈妈很爱你”之类的安慰话是苍白无力的,需要在催眠状态中改变她对父母吵架、暴力冲突的认知和感受。不过,在实施催眠之前,我需要和戴女士好好谈一谈,以全面了解她和丈夫的关系,只有这样,我才能给珍珍恰当的引导。
听了我的转述,戴女士恍然大悟。她本以为,和丈夫吵架时尽量避开女儿就不会伤害女儿,没想到女儿还是受到如此深刻的伤害。她流下了难过的眼泪。
我问:“能告诉我你和丈夫关系不睦的原因吗?”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她说,“每次和他生气,都是为了一点小事,有时事后都回想不起来,但大吵大闹是真真切切的,谁也不让谁,总要演变成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家庭暴力!”最近一场暴力是这样开始的:马先生那天晚上加班,9点多才回到家,进门就问戴女士,晚饭吃什么?戴女士气不打一处来,回敬道,谁做啊?马先生顿时火了,嘴里不干不净。戴女士马上被激怒了,但她不说脏话,就上去扇丈夫的脸。马先生抓住戴女士的手臂,顺势把她推到门边,用拳头狠狠朝门上砸去……“其实,我们之间也谈不上什么大矛盾,可能是由于两个人个性都太强了,一点小事都要各执己见,日久天长心里都有了不好的情绪,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很明显,马先生和戴女士的暴力行为都是生活积怨的宣泄。工作不顺心、被领导批评、被同事误会、被客户投诉,甚至路上塞车都会让人产生愤怒、抑郁、失望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被人的理智压制,带到家里,随便一点不愉快都会让人失控;而夫妻关系不睦又会产生新的苦恼,带到工作中,必然造成新的愤怒和抑郁。如此恶性循环,工作做不好,家庭气氛也不温馨。久而久之,从量变到质变,很容易出现家庭解体和职场失败的悲剧。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麻烦就是他的麻烦,而且是加倍的麻烦,因为他的心理抗压能力远逊于成人。
听了我的解释,戴女士默默点头,她说丈夫工作压力大,她应该多体谅,再说为了珍珍的心理健康,她也应该多忍让。我们约好,一周后再对珍珍实施催眠,改变她潜意识中对家庭暴力的消极认知。
父母永远爱你
戴女士带着珍珍第四次来到咨询室的时候,精神好了很多。她告诉我,珍珍入睡困难的症状不见了,她自己的焦虑也大大缓解。虽然她还有和丈夫争执的冲动,但想到孩子,她就主动闭嘴,不让矛盾升级为暴力,家里整整一周平安无事。这对珍珍的情绪稳定有很大的帮助。
我开始给珍珍催眠。
“听妈妈讲,你最近状态不错啊!”我对珍珍说。
“嗯,还行。”珍珍回答。
“好,那让我们来玩催眠的游戏吧。”我直接将珍珍引入放松状态。大概3分钟后,珍珍完全进入了睡眠状态。
“有的时候妈妈爸爸说话会比较大声,是吗?”我问。
“嗯。”珍珍回答。
“告诉阿姨,那时你有什么感觉?”
“我害怕。”
“有时他们打架,是吗?”
“是。”
“但是,你知道他们都很爱你,对吗?”
“对。”
“所以,尽管他们有的时候意见会不一致,但是你知道他们都很喜欢你,是吗?”
“是。”
在催眠状态中,我把这样的意念植入珍珍的潜意识中。
“他们有的时候意见会不一致,是吗?”我重复着。
“是。”
“但是,他们是爱你的。你感觉到爸爸妈妈都爱你,你很安全,虽然他们意见不一致,但是他们都是爱你的,对吗?”
“对。”
催眠的目的就是把父母打斗争吵的事情和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分离开,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不断增强孩子潜意识中的积极意念:父母争吵是正常的,不是伤害,不会造成死亡,更不会影响到她。这样,孩子内心深层次的安全感便能得到修复。
对珍珍的催眠一共进行了8次,后4次是有针对性的重复,反复在催眠状态中和孩子的潜意识沟通,帮助她建立积极的意念,增强她内心的力量感。催眠治疗的效果非常好,珍珍不再做噩梦了,性格也开朗起来,还在班里参加竞选,当上了学习委员。
不过,我更希望戴女士和马先生愿意接受催眠治疗,改善他们的情绪质量和反应方式,让整个家庭进入更好的沟通状态,重要的是把温馨的气氛长时间保持下去。同时,只有在这种美好的家庭气氛中,珍珍才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编辑:陈彤】
以梦解梦
珍珍是一个胖胖的7岁女孩,在珠海某小学上二年级。这天下午,她被妈妈戴女士带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
戴女士说,珍珍近一段时间接连做噩梦,梦见青面獠牙的魔鬼,以至于不敢睡觉,每晚睡前都要哭闹很长时间。开始,戴女士认为小孩子做噩梦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没想到问题越来越严重,天一黑珍珍就惶恐不安。前一天晚上,戴女士和丈夫被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惊醒,跑过去打开灯一看,珍珍蜷缩在床尾的墙角,抱着被子,紧闭双眼,大哭:“妈妈……妈妈……有鬼……”戴女士把女儿抱到自己的床上,一直哄到天快亮了才算哄睡。
或许是没睡好的缘故,我和戴女士聊的时候,珍珍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
戴女士一边抚摸着女儿的头,一边继续介绍情况。她告诉我,珍珍是个听话的孩子,只是性格有点内向,见生人害羞,不过挺聪明,老师和同学都挺喜欢她。班主任反映,最近珍珍好像有什么心事,也不太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一般来说,敏感且内向的孩子遇到挫折往往不会直接表达。珍珍经常做噩梦,是她内心恐惧的外在表现,而这种恐惧一定来自现实生活的某种挫折,找到它,就找到了打开珍珍心扉的钥匙。
戴女士告诉我,她是一名银行职员,丈夫马先生在一家IT企业做软件工程师。在外人眼里,马先生儒雅有学问,戴女士漂亮能干,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但是戴女士却说,他们结婚后矛盾越来越多,现在的感情并不好。或许是没有心理准备,戴女士不愿多谈夫妻关系,她关注的焦点是珍珍。
“这段时间珍珍入睡可难了,能在这里睡着,真是缘分。”戴女士笑道。
“那就让珍珍接受我的催眠治疗吧,找到她恐惧的根源。”我说。
“催眠?对孩子没伤害吧?”
我告诉戴女士,催眠疗法是用催眠的方法使人的意识与潜意识进行有效的沟通,借助暗示性语言修补潜意识中原有的消极意念,从而消除病态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催眠疗法目前在心理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对被催眠者没有伤害。
戴女士答应了。我们约好两天后对珍珍实施催眠。
魔鬼不可怕
两天后,戴女士带女儿如约前来。
催眠是从轻松的对话开始的。
“和阿姨说说,珍珍除了学习,平时最喜欢做什么?”我用轻柔的嗓音问。
“喜欢……”珍珍略微思考了一下,“看电视,玩电脑游戏。”
“玩电脑游戏呀?阿姨也喜欢。你都喜欢玩什么游戏?”
“愤怒的小鸟,还有植物大战僵尸。”
见珍珍越来越放松,我开始实施催眠。我拿出一个漂亮的水晶球,放到珍珍的手里,说:“现在,你抬起手,托住这个水晶球,看看水晶球里有什么画面?轻轻转动一下,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漂亮的画面。”
珍珍专注地看水晶球,目光迷离起来。她说:“我看到了灰太狼和喜羊羊。”
我说:“你现在可以闭上眼睛,休息一下。”
珍珍听话地闭上了眼睛。我一步一步引导她进入睡眠状态。
“听妈妈讲,珍珍经常做梦,梦到魔鬼。是这样吗?”我问。
“嗯。”珍珍点点头。
“告诉阿姨,魔鬼长什么样?”我开始引导珍珍释放恐惧情绪。
“特别丑,特别凶,牙齿特别长。”说着,珍珍的眉头开始皱了起来。我能感受到她的紧张。
“是吗?牙齿有多长呢?”我接着问。
“好长,好长。”说着,珍珍用手比画起来,她比画的牙齿足有一尺长,“啊!我害怕,妈妈,快来救我啊……”珍珍猛地惊恐起来,身体紧紧地缩成一团,嘴里一个劲地喊害怕。
我继续引导:“魔鬼的样子让你很害怕,不过,你再仔细看看,魔鬼一共长了几颗牙?”
“不,我不要看!”珍珍的紧张在加剧,身体开始抖动起来。
我并没有刻意干扰珍珍的紧张,因为催眠不只是放松,而是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我用更加轻柔的嗓音和更加坚持的态度问:“不要害怕,阿姨在你身边。你再仔细看看,魔鬼长了几颗牙?”
珍珍慢慢在恐惧中放松下来,怯生生地回答我:“6颗。”
“是吗?有6颗牙啊,那多好玩啊!来我们摸摸看,有什么感觉?”我缓缓地帮助珍珍抬起她的右臂,去摸眼前那虚幻的长牙齿,“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滑滑的?有意思吧?”
此刻,珍珍脸上的表情完全放松了下来,蜷缩的身体也逐渐舒展开来。
“珍珍,你再看看,这个魔鬼长得还有哪些地方好玩?”
“他长着长长的舌头。”珍珍说,语气里已没有了恐惧。
“真的吗?太可爱了!是不是有点像木偶剧里匹诺曹的鼻子啊?”我启发她的想象。
“嗯。”珍珍被我的话逗乐了。
“来,我们再来摸摸他的舌头吧。”我又一次帮助她举起右手,“什么感觉?”
“好软,好滑!”珍珍脸上露出了笑容。
接下来,我引导珍珍抚摸了魔鬼头上的角、有鳞片的身体和尖尖的爪。最后珍珍几乎把魔鬼当成自己的伙伴了。第一次催眠的目的已经达到,我叫醒了珍珍。
第二天,戴女士打来电话,激动地说珍珍晚上入睡很顺利,睡得很香甜,没有做噩梦。昨天我给珍珍实施催眠的时候,戴女士一直远远旁观,听到了我和珍珍的全部对话。她在电话里问我:“没想到小孩子的想象这么丰富,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儿都有,需要不需要消除呢?”
“想象是创造力的源头,不需要破坏。”我说,“催眠的重点不是消除孩子想象中的东西,而是改变孩子对幻象的看法。我们基本做到了,珍珍之所以睡得好,是因为魔鬼不再是令她恐惧的东西。不过,这只是治疗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探寻孩子内心深处恐惧的根源,否则,孩子会出现其他恐惧的幻想。”
父母的暴力
一周后,戴女士带着珍珍再次来到我的咨询室。这次,我不打算给珍珍催眠,而是要单独和珍珍面对面谈一谈,以搜寻她内心恐惧的真正原因。
“珍珍这一周过得怎么样?有什么高兴的事要告诉阿姨吗?”我问。 “高兴的事?没有。”珍珍兴致不高,耷拉着眼皮回答我。
“那么,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也可以告诉阿姨。”珍珍低着头不看我,不过她似乎微微朝我点了点头。“你可以告诉我,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我鼓励道。
“爸爸……爸爸又打妈妈了。”珍珍小声说。
问题终于浮出水面了!
“爸爸把门砸了一个大洞。”说着,珍珍皱起了眉头,要哭的样子,“他们都不想要我了!”
原来,戴女士和马先生夫妻关系不够融洽,经常吵架,偶尔动粗,不过,马先生并非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多数情况下是戴女士先动手,马先生只是招架。但是,在珍珍看来,爸爸是在打妈妈,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在暴力冲突中,女方是弱势,显示不出力量的优势。两天前,戴女士又和马先生发生了口角,并迅速升级为肢体冲突。珍珍躲在自己房间里不敢出来,但她听到了全过程,第二天看到门上出现的大洞,猜测出暴力冲突是多么惨烈。在珍珍看来,父母暴力冲突,势必导致家庭解体,而且爸爸会把妈妈打死,她会永远失去妈妈,成为没有人要的孩子。心理学研究结论是,死亡是人类心灵最深的恐惧。这种被埋藏在内心的恐惧总会通过某种方式投射出来,做噩梦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方式,表明珍珍的恐惧感已扎根在潜意识中。
这时候,对珍珍说“不要怕,爸爸妈妈很爱你”之类的安慰话是苍白无力的,需要在催眠状态中改变她对父母吵架、暴力冲突的认知和感受。不过,在实施催眠之前,我需要和戴女士好好谈一谈,以全面了解她和丈夫的关系,只有这样,我才能给珍珍恰当的引导。
听了我的转述,戴女士恍然大悟。她本以为,和丈夫吵架时尽量避开女儿就不会伤害女儿,没想到女儿还是受到如此深刻的伤害。她流下了难过的眼泪。
我问:“能告诉我你和丈夫关系不睦的原因吗?”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她说,“每次和他生气,都是为了一点小事,有时事后都回想不起来,但大吵大闹是真真切切的,谁也不让谁,总要演变成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家庭暴力!”最近一场暴力是这样开始的:马先生那天晚上加班,9点多才回到家,进门就问戴女士,晚饭吃什么?戴女士气不打一处来,回敬道,谁做啊?马先生顿时火了,嘴里不干不净。戴女士马上被激怒了,但她不说脏话,就上去扇丈夫的脸。马先生抓住戴女士的手臂,顺势把她推到门边,用拳头狠狠朝门上砸去……“其实,我们之间也谈不上什么大矛盾,可能是由于两个人个性都太强了,一点小事都要各执己见,日久天长心里都有了不好的情绪,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很明显,马先生和戴女士的暴力行为都是生活积怨的宣泄。工作不顺心、被领导批评、被同事误会、被客户投诉,甚至路上塞车都会让人产生愤怒、抑郁、失望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被人的理智压制,带到家里,随便一点不愉快都会让人失控;而夫妻关系不睦又会产生新的苦恼,带到工作中,必然造成新的愤怒和抑郁。如此恶性循环,工作做不好,家庭气氛也不温馨。久而久之,从量变到质变,很容易出现家庭解体和职场失败的悲剧。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麻烦就是他的麻烦,而且是加倍的麻烦,因为他的心理抗压能力远逊于成人。
听了我的解释,戴女士默默点头,她说丈夫工作压力大,她应该多体谅,再说为了珍珍的心理健康,她也应该多忍让。我们约好,一周后再对珍珍实施催眠,改变她潜意识中对家庭暴力的消极认知。
父母永远爱你
戴女士带着珍珍第四次来到咨询室的时候,精神好了很多。她告诉我,珍珍入睡困难的症状不见了,她自己的焦虑也大大缓解。虽然她还有和丈夫争执的冲动,但想到孩子,她就主动闭嘴,不让矛盾升级为暴力,家里整整一周平安无事。这对珍珍的情绪稳定有很大的帮助。
我开始给珍珍催眠。
“听妈妈讲,你最近状态不错啊!”我对珍珍说。
“嗯,还行。”珍珍回答。
“好,那让我们来玩催眠的游戏吧。”我直接将珍珍引入放松状态。大概3分钟后,珍珍完全进入了睡眠状态。
“有的时候妈妈爸爸说话会比较大声,是吗?”我问。
“嗯。”珍珍回答。
“告诉阿姨,那时你有什么感觉?”
“我害怕。”
“有时他们打架,是吗?”
“是。”
“但是,你知道他们都很爱你,对吗?”
“对。”
“所以,尽管他们有的时候意见会不一致,但是你知道他们都很喜欢你,是吗?”
“是。”
在催眠状态中,我把这样的意念植入珍珍的潜意识中。
“他们有的时候意见会不一致,是吗?”我重复着。
“是。”
“但是,他们是爱你的。你感觉到爸爸妈妈都爱你,你很安全,虽然他们意见不一致,但是他们都是爱你的,对吗?”
“对。”
催眠的目的就是把父母打斗争吵的事情和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分离开,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不断增强孩子潜意识中的积极意念:父母争吵是正常的,不是伤害,不会造成死亡,更不会影响到她。这样,孩子内心深层次的安全感便能得到修复。
对珍珍的催眠一共进行了8次,后4次是有针对性的重复,反复在催眠状态中和孩子的潜意识沟通,帮助她建立积极的意念,增强她内心的力量感。催眠治疗的效果非常好,珍珍不再做噩梦了,性格也开朗起来,还在班里参加竞选,当上了学习委员。
不过,我更希望戴女士和马先生愿意接受催眠治疗,改善他们的情绪质量和反应方式,让整个家庭进入更好的沟通状态,重要的是把温馨的气氛长时间保持下去。同时,只有在这种美好的家庭气氛中,珍珍才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