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事实证明,一个活泼宽松的课堂,能给学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以活力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你一问我一答,你不足我来补,你有错我纠正,大家可以在乎等互助的融洽氛围中自由发挥着自己的想象:特别是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会不知不觉的得到发掘,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安全感、信任感、成就感和愉悦感,因此,学生才愿意思考、乐于思考、勇于探索,而探索活动又总是与问题连接在一起的,问题是探索的开始,也是探索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呢?
【关键词】指导;自主;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心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一课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以它们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将会得到什么形体呢?在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基础上,电脑显示可得到圆柱和圆锥,接着让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最后多媒体动态验证,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圆锥体积与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有关,这时教师进一步设疑:圆柱甲和圆锥乙哪个体积大?学生争执不下,得出必须要求出圆锥的体积才能知道。于是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的动力,教师因势利导:你能用什么方法自己探索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吗?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提出了各种猜想,这时教师追问: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呢?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进行倒水实验,这时的倒水实验就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方法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注重启发。培养探索信心
由于受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学习心理状态之间差异的影响,有些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对于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排除学生因为失败带来的不良心理因素,增强学生的探索信心,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的角度完善自己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探索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圆,让学生各自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圆,师:请大家看着手中的圆想一想要如何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生:可以剪拼,沿半径剪,因为圆的面积可能与半径有关,教师让学生从一信封中取出已剪好的十六等分的圆,拿出其中的一份,提问:每一份是什么图形?为什么说它是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大家想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就将十六个近似的三角形拼成你要的图形,试试看,接着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不同的拼法,然后重点研究圆一平行四边形一长方形的转化,教师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懂得当把圆十六等分时,拼成的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当把圆三十二等分时。拼成的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当把圆六十四等分时,拼出的图形就更接近长方形了……这样通过亲自剪拼活动和观看多媒体演示,同学们从中发现了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x半径,以上这一教学片段教师有意让学生通过转化、思考、推理探究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以及归纳概括能力,还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实践证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数学的价值。
三、加强学法指导,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我认为只有改变传统教学中重教法不重学法的错误做法,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一位老师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就有学生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问题:“长方体有6个面,一个面有4条边。为什么长方体的棱不是24条,而是12条?”“一条棱有2个端点,长方体有12条棱,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后,这位老师要求他们展开讨论。并利用手中的学具,摸一摸、找一找、拼一拼、看一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中弄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在关键处设疑,在点子上发问,巧妙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多提问,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四、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探索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讨论,既能解决知识难点,又能沟通师生关系,使学生学而不倦,乐学其中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有位老师是从操作活动人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探索研究,最终让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这一概念的实质,获取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他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从十张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纸板中选出六张,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活动,接着提出制作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学生分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研究,每名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内基本形成一致意见,然后全班交流,得出计算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有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算出一组对面、两组对面、三组对面的面积。然后加起来;第二种是算出相邻三个面的面积,再乘2;第三种是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这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对各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感受,这样通过全班同学的补充、质疑、争辩和老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获得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思维习惯,总之,我们应注意借助操作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体验、领悟和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分析、思考、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只有我们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指导;自主;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心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一课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以它们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将会得到什么形体呢?在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基础上,电脑显示可得到圆柱和圆锥,接着让学生猜测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最后多媒体动态验证,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圆锥体积与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有关,这时教师进一步设疑:圆柱甲和圆锥乙哪个体积大?学生争执不下,得出必须要求出圆锥的体积才能知道。于是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的动力,教师因势利导:你能用什么方法自己探索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吗?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提出了各种猜想,这时教师追问: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呢?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进行倒水实验,这时的倒水实验就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方法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注重启发。培养探索信心
由于受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学习心理状态之间差异的影响,有些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对于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排除学生因为失败带来的不良心理因素,增强学生的探索信心,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从不同的角度完善自己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探索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圆,让学生各自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圆,师:请大家看着手中的圆想一想要如何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生:可以剪拼,沿半径剪,因为圆的面积可能与半径有关,教师让学生从一信封中取出已剪好的十六等分的圆,拿出其中的一份,提问:每一份是什么图形?为什么说它是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大家想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就将十六个近似的三角形拼成你要的图形,试试看,接着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不同的拼法,然后重点研究圆一平行四边形一长方形的转化,教师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懂得当把圆十六等分时,拼成的是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当把圆三十二等分时。拼成的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当把圆六十四等分时,拼出的图形就更接近长方形了……这样通过亲自剪拼活动和观看多媒体演示,同学们从中发现了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x半径,以上这一教学片段教师有意让学生通过转化、思考、推理探究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以及归纳概括能力,还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实践证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数学的价值。
三、加强学法指导,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我认为只有改变传统教学中重教法不重学法的错误做法,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一位老师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就有学生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问题:“长方体有6个面,一个面有4条边。为什么长方体的棱不是24条,而是12条?”“一条棱有2个端点,长方体有12条棱,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长方体和长方形究竟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后,这位老师要求他们展开讨论。并利用手中的学具,摸一摸、找一找、拼一拼、看一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中弄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在关键处设疑,在点子上发问,巧妙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多提问,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四、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探索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讨论,既能解决知识难点,又能沟通师生关系,使学生学而不倦,乐学其中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有位老师是从操作活动人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探索研究,最终让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这一概念的实质,获取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他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从十张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纸板中选出六张,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活动,接着提出制作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学生分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研究,每名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内基本形成一致意见,然后全班交流,得出计算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有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算出一组对面、两组对面、三组对面的面积。然后加起来;第二种是算出相邻三个面的面积,再乘2;第三种是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这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对各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感受,这样通过全班同学的补充、质疑、争辩和老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获得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思维习惯,总之,我们应注意借助操作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体验、领悟和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分析、思考、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只有我们更新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