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平衡点?营造和谐情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动静结合;和谐有序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我国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悄然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心理辅导活动课以一种惠及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形式,在各地中小学校中蓬勃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调控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堂气氛,使之“活而不乱”是广大一线心理辅导教师的困惑。
  一、“热闹”或“完美”
  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性课程,它讲求活动性、体验性,既要让学生能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又需要学生能静下心来体会、总结自己的活动感受。整个课堂追求的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信任、真诚、尊重的课堂气氛。
  一些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执教老师为了维护所谓的师生关系,使自己能区别于其他的科任老师,对于班中一些过分的、扰乱课堂的行为,要么敢怒不敢言,要么声嘶力竭、疲累不堪。整个课堂看似师生间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热闹无比,其实毫无心理辅导的成效可言。学生慢慢会形成“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玩玩游戏,聊聊天,放松自己”的思维定势,同时心理辅导教师也会因长期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慢慢厌倦心理辅导活动课,甚至产生畏难情绪。
  与“热闹课堂”相反的是“完美课堂”。由于心理辅导活动课起步较晚,专职的师资相对缺乏,有不少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甚至就是由班主任或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由于上惯了学科课程,教师在课堂上非常在意课堂纪律,不希望学生过于活跃而打断教学流程的完整性。整堂课紧紧围绕“热身游戏—主题活动—分享交流”的过程按部就班地进行。这种丝丝入扣的教学过程和“完美”的课堂秩序却造成了学生在讨论、分享等重要环节的冷场。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回答不积极,或者干脆就说一些口号式的话来敷衍了事。课堂讨论不起来,也就没有学生愿意站出来分享自己真实而又独特的体验。很显然,这样的课堂也是违背基本的心理辅导理念的。
  二、“客观”与“主观”
  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我国学者依据心理状态综合表现的不同特点,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体;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热闹”抑或“完美”的课堂都不能营造出健康积极的课堂气氛,那么心理课堂为什么会容易走入以上两种误区呢?
  从客观因素上来讲,目前心理辅导活动课在许多中小学中还属于“锦上添花”型的边缘性课程,无法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性课程一起分享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当学生经过一天紧张的学习,在下午第三节课上心理辅导活动课时,难免有些疲倦和懈怠,注意力容易涣散也是情有可原的。同时心理辅导活动课在不少学校都是两周才有一节,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疏离感也是在所难免的。
  从主观上讲,目前有一些老师和学生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定位有认识上的偏差。记得我第一年教五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时,特意调查过学生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看法,结果有80%以上的学生将心理课等同于游戏课,认为有游戏玩就好;有近10%的学生认为心理课是一节放松课,上课时不用那么正襟危坐,可以随意些;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这也是一门必须要学的课程,要像对待语数英那样刻苦学习;只有不到2%的学生讲到心理辅导活动课能更好地帮助自己认识情绪,能学习一些调节的方法。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学生为什么在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初期极易出现“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尴尬场面了。
  另外,一些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执教老师由于受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习惯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思想品德课混为一谈。有时课堂上会出现老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着一些心理概念,学生在下面安静地坐着,听得昏昏欲睡。另外,执教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师很容易出现内在的角色冲突:当面临课堂混乱时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应对,怕太严厉有损于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形象”,因此往往显得优柔寡断,甚至手足无措,导致上文提到的“热闹”课堂屡屡出现。
  三、“动起来”加“静下心”
  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学生动起来,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就无法体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活动性,课堂生成、讨论分享也就无从谈起,可见“动”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灵性的体现;同时,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加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只有静静地回味才能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只有静静地思考才能将体验上升为一种成长的感悟,可见“静”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悟性的体现。
  作为一名一线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执教老师,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地感觉到要想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让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真正有所帮助,就一定要营造一个动静结合、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动与静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一)心理老师的“角色到位”是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的前提
  著名心理学教授林孟平女士曾经说过:“辅导是一种关系,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能给被辅导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师生真情的流露、心灵的交融,要想让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就必须做到“真诚—关注—共情”。只有做到以上三点,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得以形成,教师对学生在人格成长、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力才能相对地提升。
  曾在一位心理辅导老师的博客上看到这样一个小片段:
  刚走进教室时,只见学生有的在忙着做作业,有的在外面打闹,有的在大声喧哗。黑板上残留着上节课的部分板书,窗帘都拉得好好的,教室里充满了二氧化碳的臭气味。好些同学很惊奇地看着走进教室的我,似乎对心理辅导活动课还不是很清楚,迷茫、好奇、兴奋……显示在学生们的脸上。   在铃声响起之前,我轻轻地对一个同学说把窗帘拉起来,然后自己走过去亲自做起来,有同学也跟着做了起来。然后我又朝黑板看了看,再看了看教室后面的黑板,摇了摇头,马上又有学生跑去擦黑板了。
  师:今天是第一次上心理健康活动课,请你们把脊背挺直。(学生齐刷刷地都挺直了,坐得非常端正。)
  师:脊背挺直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就是预防瞌睡,尤其是下午上课的时候,这个方法非常管用。第二,就是有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参与心理健康活动课,给老师带来振奋的心情,让课堂变得有活力起来。(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师:请露出笑容好吗?(学生开始笑起来,大笑的,做鬼脸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了。)
  师:微笑就可以了,露出两三颗牙齿。(学生一个个都把牙齿露给老师看,可爱极了。)
  接下来我进行了自我介绍,当介绍完毕业学校、学历以及所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后,全场一片哗然。
  师:哇,这么惊奇做什么?
  生:好厉害。
  师:谢谢大家对老师的肯定和羡慕,那在课堂上怎么表示啊?(学生集体鼓掌起来,全场充满了欢快的味道。)
  师:接下来该你们介绍自己了。不过我们要用一个游戏来进行。(学生听说要做游戏,个个兴趣盎然。)
  片段中的教师面对乱哄哄的课堂没有动用言语命令,也没有呵斥、怒骂,虽然心里也有些生气和不满,但教师用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让他们领悟到该以怎样的状态来迎接新的一课。接着教师通过“自我介绍”环节,将生活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从作业中转换出来,换个场景,就换了一份心情了。教师用机智幽默、真诚关注与学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呼之欲出。
  (二)“我们的约定”是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的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相应的规则,是让学生既能动起来,又能静下心的有力保证。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我们的约定”要体现民主性、公平性,要由教师和学生协商制定。如果这份约定来自于学生,执行起来会更加容易。一旦有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违约行为,就会受到同伴的谴责,形成一种受到全体舆论攻击的压力。这种力量是“团体动力”的一种,能够隐性而又有效地保证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的形成。
  下面提供一份钟志农老师设计的《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生活动须知》供大家参考:
  1.坦率真诚——把老师和同学当作自己最真诚的伙伴,诚恳地向大家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不必担心会不会讲错。
  2.保守秘密——在活动课上听到的事情,要为同学保密,不到其他地方乱说,以免伤害了跟你说真心话的那位同学。
  3.认真倾听——在别的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他的意思,并表示你很理解他说的是什么。
  4.相互尊重——不管别人说的话是对还是错,你都应该让他把话说完,即使人家讲错了,也绝不去嘲笑或讽刺他。
  5.参与交流——积极参加讨论,和别人交流自己的各种想法,并进一步了解别人对一些问题是怎么想的。
  6.助人自助——用爱心关怀你的同学,使他能在你的帮助下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你也必定会得到同学们给你的建议和帮助。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结合班级的情况,经过和学生的协商尽量选取两到三条作为“我们的约定”。实践证明,“少就是多”,少而精的约定会让学生的头脑更为清晰,执行起规则来更加容易。在我的课堂中,“我们的约定”常常将重点放在“认真倾听、积极分享”上,鼓励学生尝试从他们的发言中获取看问题的新角度。
  同时在规则的保护下,全体学生能在充满信任和真诚的和谐气氛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尽情投入到活动中去,使心理课堂能有效地“动起来”;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重要分享环节,敞开心扉,与其他同学进行充分的探讨、分享,彼此给予回馈、鼓励和建议,促进其心灵的健康成长。
  (三)精彩的选题和精心的设计是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的根本
  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像其他学科性课程,没有统一现成的教材,这确实会给教师的执教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同时也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广阔的选题空间。
  心理辅导活动课要想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获得学生的独特分享,与心理辅导活动的主题是否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性需求,以及教师对整个活动的设计是否周密、精心、有趣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只有选题精彩、设计精心,才能让学生“愿意动”“静心想”,才能营造出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凡是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反响热烈的几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无不是教师和学生充分沟通,了解学生的心声后定下主题,然后再经过反复试上,数易其稿,历时大半年才完成的心血之作。
  在设计学年段的教学内容时,不少教师都反映不知道上什么,于是随意到网上去照搬照抄一份教案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理论,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最重要的发展性主题是能否养成和保持一种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具体实施心理辅导活动课时,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段来加以把握:
  小学低段(一、二年级):一是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与适应;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小学中段(三、四年级):一是抓住“智力发展”的第二高峰期,促进学生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二是满足学生正在迅速扩大的交友和被同伴接受的社会性需求,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使他们获得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亲密感和安全感。
  小学高段(五六年级):一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进行初步抽象概括和归类记忆的能力,为今后的初中学习做好平稳过渡的准备;二是高度关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性格发展,在他们面临非常矛盾、变化无常和严重失衡的性格发展关键期时,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以促进其性格朝着积极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信只要教师能牢牢把握住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线,再加上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动画、故事等形式,何愁心理辅导活动课会出现“混乱不堪”抑或“静如死水”的局面呢?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有着无限广阔的空间值得我们教师去探索去创造。营造动静结合、和谐有序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堂气氛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苏州,215100;该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理事单位)
  编辑/张 帆 终校/王抒文
其他文献
干部子弟被“贬”为“掏粪工”  出生于1962年的李德,从小在部队大院中长大,他的父亲是沧州军分区机关的一名处长,他的母亲是沧州军分区医院的一名军医。在外人眼里,李德是那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干部子弟,比普通人更容易得到风光体面的工作。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1980年9月,李德高中毕业后,通过社会招工进入沧州市环卫局下属的园林场,一开始做果林工,負责果园果树管理方面的工作,每天从早到晚为果树修枝
新骗局“又来了”!成都姑娘吴莉(化名)从未想到会遭遇这样的“灭顶之灾”:她的积蓄都被骗走,还欠下两万多元的贷款。而这缘于她接了一个“小红书客服”的电话。  2017年年4月3日下午3点左右,吴莉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中的人自称“小红书客服”,听起来像是一个年轻女孩,普通话很标准,语气十分诚恳。“客服”说吴莉之前在“小红书”上购买了智能台灯,在“3·15”的一次行动中被查出含有致癌物质,厂家要求立即
〔关键词〕家庭教育;亲子沟通;反作用力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7-0072-01  近日一直在反思教育,但总是困惑重重。和女儿路路一起跑步时,女儿问我:“妈妈,您觉得您对我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您强调的东西我都做得不好,您擅长的东西我也不会?”我说:“我也纳闷啊。按理说,应该是我提倡什么、你就重视什么才对啊。”  这个问题估计
近两年,创作过许多经典作品的迪士尼,开始热衷颠覆经典。先是在《冰雪奇缘》中打破“王子 公主”的传统,塑造了“公主 公主”的组合;如今又在改编自经典童话《睡美人》的《沉睡魔咒》中,让诅咒公主的女巫当上主角。6月20日,《沉睡魔咒》在中国上映,上映3天斩获1.35亿元人民币票房。目前该片的全球票房已超3亿美元(1美元约合6.2元人民币),是主演安吉丽娜·朱莉银幕生涯的最好成绩。  作为女巫的扮演者,被
“父母只对我挑剔。”常听到一些孩子埋怨,父母对自己太苛刻。  这些人可能忘记了,中国有句老话叫“恨铁不成钢”。只有父母才会担心,自己的失责会造成孩子的遗憾;只有父母才会担心,孩子的错误会让他们陷入万劫不复。因为在他们眼里,你的人生容错率低到近乎为零。之前看过一则新闻,一个小孩因为受不了每天晚上被妈妈逼着写作业离家出走。孩子的父母回家后发现孩子留下的字条:“妈妈你不爱我……”父母便赶紧报了警,但没有
俄罗斯·索契  索契位于俄罗斯黑海东岸,气候宜人、冬暖夏凉,被称为“俄罗斯的夏都”。斯大林是最早来此避暑的苏联领导人。1937年,苏联政府在此为他修建了“翠林”别墅,此后,他常携家眷来此疗养、办公。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一些高级官员在索契修建了十几栋别墅,这里随之发展成为苏联的“红色疗养胜地”。在此后的岁月里,这里上演了一幕幕的历史悲喜剧。1964年,正在索契度假的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1
读一九七九年第五期《读书》吴晓铃先生《西谛题跋·序》,短语长情,感人至深。然,迄今未见《西谛题跋》面世。十四年后,《文汇读书周报》(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日)又载吴先生《关于和》,略云:“自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八年,(《西谛题跋》)原稿搁置二十年,迄未能付梓。逮及今日,则又增十四年,综计三十四载矣……余亦年届开八,而老病侵寻,则此稿庶几或遭覆缶之厄乎!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  据郑福康《郊振铎传
一九二一年八月十五、十六日,叶圣陶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短篇小说《脆弱的心》,其中的“许博士”乃以胡适为原型,这是众所周知的。胡适对叶圣陶的这篇小说赞扬有加,觉得“颇有意思”,直到二十多年后,仍念念不忘。但一九二八年四月,面对另一篇刊登在《京报》附送的《饮虹周刊》上以包括自己在内的“活人”为原型的长篇小说《燃犀》,胡适却是另一番态度,他不仅写信表示异议,且下结论说:“本来这种用活人作材料的小说
城市的掌纹  隐藏在城市查依拉(Zaira)记忆中的历史十分经典:暮色之中,一个身份不明的人越过围栏,溜进了王后的寝宫。几个月之后,一个在襁褓中熟睡的婴儿被弃置在码头的一个角落。很多年之后,海面上突然出现了一艘来历不明的战船。从战船上发射的炮弹最后击中了王宫的屋顶。几天之后,篡位者的尸体被高悬在王宫前的灯杆上。那个在襁褓中熟睡的弃婴再一次遭受抛弃:他被赤裸裸地抛弃在他生命的“出处”或者说他生命的出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结尾,著名的话: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也许就为了要成全她,成千上万的人的命运都改变了。张爱玲写这小说的时候还太年轻,《传奇》《流言》里少不了年轻放狠的态度,说不尽的苍凉大多挂在嘴上,战乱年代是历史打了个盹,因此“海派”得以屏息定神,凝视当下,倒反看出许多“人性之永恒”来,即使是不彻底的。  这大概就是小说家的梦想,在一些极为特殊的东西中找到通向真理的路途,特殊可以幻化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