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探究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能大大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更好地发展学生素质和能力。因此,本文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教学展开了研究,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更好促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国的化学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学做学习主人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力争与学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有所发现,有所提问。教师应积极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注意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如学生学习了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的反应后,可设计这样的情境问题:硫酸工厂排放的尾气里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那么硫酸工厂的尾气应做怎样的处理?再如,在学生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和中和反应的概念后,提问:中和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所谈到的事实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学生已经感觉到了。而问题的答案既不能从学生记忆的知识中获得,也不存在于问题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中,而是存在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之中。这就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在它们的联系和关系的分析中,找到答案,而这“跳一跳”的过程就包含着学生对各种科学方法的体验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引导积极思维,训练学生科学方法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联想、对比、归纳、概括、类比等科学方法进而揭示变化的实质,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一旦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能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CO还原CuO时,可以从实验意境去联想,引导学生去联想学习心和C还原CuO时老师的语言动作、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生成物等。这样将三种不同还原剂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归纳到一起,方便记忆。再如学习CO2的性质时可引导学生做如下联想:据CO2不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的性质联想到它可用作灭火器;据CO2可溶于水联想到它不适宜用排水法收集;据它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联想到它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等等。除了实验意境联想,还可以采用网络联想法。如根据金属、非金属的性质从纵的方向和横的方向形成知识网络图。纵向联想:掌握金属一金属氧化物一碱一盐的转变关系;横向联想:掌握金属与非金属、金属与酸、金属和盐的变化关系。此外,还有归纳、概括、类比等多种科学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综合利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推测实验现象和结果,鼓励学生在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已经掌握的科学方法,启发其科学思维,科学利用多种方法学好化学。
  
  三、突出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与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教科书有了很大改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在教学中要突出探究性,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初学阶段,教师努力设计一些简单的思维探究和实验探究,使学生感觉到“我也能进行科学探究”,“我能行”。当学生通过思维探究和实验探究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学生会更加乐于学习化学。例如在“空气”的教学中,教师可增加思维探究空气存在的实验。头脑风暴的探究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会依据小学科学中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设计出许多实验方案。如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吹动风车,空烧杯倒扣水中却不能被水充满,用打气筒吹气球是使它充满空气,吸饮料杯子变瘪等。
  
  四、加强课外探究,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课程不仅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验探究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问题,也有很多新想法。老师课堂上无法一一解决。而家庭化学实验均取材于生活,且许多家庭小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具备了进行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与课堂实验相比,家庭小实验更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化学知识和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许多家庭小实验的进行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及实际工作能力。如在学习完“溶液”的知识后可以布置家庭小实验:如探究家中餐具上油污的清洗,只用冷水、只用热水或在冷水中加几滴洗涤剂、在热水中加几滴洗涤剂,再用净水漂洗干净,哪种方法洗的最干净;对家中许多日用品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通过这些家庭小实验,不仅为学生下一_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而且让化学学习走进家庭生活,让学生充分利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增强其学习兴趣以及探究问题的热情,开放、灵活,真正实现了课程与教学的合理整合。在义务教育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家庭化学小实验,再多开发一些家庭小实验,加强学生的课外探究,使学生根据探究性实验的认知规律,逐步培养、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对策,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在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长龙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蔡文广,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探究性教学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09,11
  [4]杨继奎,浅谈对新课程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农村教育,2007,1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以人为本,教人求真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亟需处理好的重要课题,作为一线教师,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使广大学生有一个充分宽松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得到能力提升是我们必须做到的。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成了我们的重要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和谐课堂;能力提升;以人为本    创设和谐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我们一直在
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后,就会经常遇到求一元一次不等式中字母系数的值或其取值范围的问题,不少同学对此感到十分困难,事实上,只要能灵活运用不等式解集的知识即可顺利求解.现举例说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