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文本解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了一个身无分文而酷爱读书的少年读书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平凡小事,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窃读时的五味杂陈,靠劳动赚钱看书时的坦然自若,得知“无中生有”真相后的心灵感动,凸显知识“无价”,彰显人间“真爱”。文章脉络清晰、语言质朴、极具感染力。
  一、刻画了酷爱读书好少年的良好形象
  好少年都是志向高远、好学上进的,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阅读如饥似渴。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描写道:“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可是更多的时候,身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因为没有钱,还要顾及颜面,只能用“装”“偷”“溜”这些看似鄙劣的手段窃读,又因为是窃读,所以少年羞愧不已、忐忑不安。当父亲发现他窃读的事之后,勃然大怒,甚至动手打了他。“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这一系列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作者小时候对知识的渴求,对自己身无分文的无奈,把用劳动所得重获读书机会后的兴奋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刻画了身残志坚好青年的优良品质
  一般情况下,卖书的人是爱书的人,也是爱读书的人。课文中坐在轮椅上守书摊的残疾青年,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身残志坚,选择了摆书摊的职业,靠劳动养活自己。“那张瘦削的脸”“每天早上这宽厚的一笑”“坐下慢慢看”,无不反映出他包容善良、宽厚仁慈、乐观向上的品格。“他正定定地看着我”“别打孩子”“孩子看书又不是坏事”,无不流露出他尊重知识、善待读书人的品质。他家本来没有马,当得知我的马草没人要而不能看书的窘迫后,他提出“以后,馬草就卖给我,别饿坏了那匹马”。“别饿坏了那匹马”寓意特别深刻,表面上为了别饿坏他那匹子虚乌有的马,而真实的意图是别饿坏了我这个酷爱读书的好少年。课文把残疾青年不计个人得失、设法满足少年读书愿望的良苦用心描写得淋漓尽致。
  三、刻画了普通百姓自食其力的朴素情怀
  古人曰:“君子不吃嗟来之食。”从作者上小学五年级那年“更多的时候,身无分文” 就能看出,他的家境很不宽裕。困难人深知困难人的难和苦,作者的爸爸深知守书摊的残疾青年的不易。面对自己窃读的孩子,他先是怒目圆睁,不由分说地抽孩子巴掌,原因就像他说的“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同时在“夺过我手里的书,匆匆地翻了一下,还给那个年轻人,拽着我走了”,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为“我”安然地去书摊继续读书找到了一条出路。当残疾青年得知少年扯来的马草不好卖而不来看书的困惑时,“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认真地看过马草后”,这些句子很逼真地让人相信他真有一匹急待马草的马,让“我”扯马草给他那匹马吃,换取“我能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的权利。他的妹妹同样善解人意,她从开始的“茫然”到毅然把马草收下,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由于妹妹的意外不在,虽然残疾青年尽力阻拦,甚至提醒马会踢伤“我”,但出于对“马”的关心,“我”执意提着马草闯进了院子,当看到枯蔫焦黄的马草,一切真相大白。没有马匹还买马草,这位青年用心良苦,就是为了维护酷爱读书的少年的尊严,满足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这就是残疾青年对一个素不相识、酷爱读书的孩童浓浓的爱。
  阅读《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文章,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收获阅读带给读者的快乐,享受平淡生活中的美好,领略人性善良带给人们的感动。
  (作者单位:陕西铜川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宋园娣
其他文献
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口头上,教师引导学生说一句或几句话,而到了三年级,教材便以“习作”的面孔,正式呈现在每个单元中,且还有一个独立的“习作单元”。“万事开头难”,这过渡的步子如何迈得稳、跨度是否适中,学生们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勇气,衔接是否自然,这是教与学的难点。  一、“微格”练笔的意义  习作
开满鲜花的草地上,小水牛和小黄牛快乐地吃着草儿,时不时“哞哞”叫两声。  这时,一对花蝴蝶飞来了,她们在小水牛的眼睛前面,舞来舞去,左看右瞧,不愿离去。  两只小蜜蜂飞来了,他们在小黄牛的眼睛前面,绕来绕去,上下打量,不愿离去。  小水牛睁大眼睛,奇怪地问道:“漂亮的花蝴蝶,你們不去找花儿,在我眼前绕来绕去干什么?”  花蝴蝶嘻嘻笑着说:“小水牛,你的眼睛又圆又大,亮晶晶的,真像一面大镜子,我们来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全词虽短,只有寥寥几句,但作者勾勒出了农家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语言通俗易懂,融叙事、抒情于一体。在教学中,笔者紧扣“卧”字,结合拓展对比方式,在唤醒学生生活体验中让学生探悟童趣。  (生自由诵读课文后)  师:谁来说说,这首词中最能体现童趣的是哪一句?  生:(齐)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那你们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生:我感觉小儿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足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讓学生恪守诚信之道,如何借助经典,在学生心中播下诚信的种子,并使其生根发芽,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我市“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中,学科带头人钱玮老师执教的《论语》让学生学得轻松而扎实,听课教师听得亲切而入境,与以往教师执教时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教学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教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春联》一课,使我真正感受到了儿童语文素养在课堂中的培养过程。这个过程是细腻而又博大的,对儿童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悄然,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的磅礴。  一、追求教师引导的极致  教师作为儿童语文学习上的引导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一生的行为和习惯。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求。所以,课堂上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主要写“我”的母亲在街道小厂上班,在艰辛的条件下维持生计,却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体现了母亲对“我”无私的愛,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一、选文变化:增加大段的场景描写  《慈母情深》曾被选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现今作为一篇精读课文,被选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教材。文章内容发生了变化,除了对个别句子做了更精准的调整,最大的变化是
【教学目标】  1.有目的地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2.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大胆地与同学分享。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激发习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咱们班谁的手劲最大?是吗?那你们觉得要是我俩比,谁能赢?觉得他能赢的举手,觉得老师能赢的举手。好,认为他能赢的就是他的啦啦队,认为我能赢的就是我的啦啦队,要为我们加油啊。现在请
习作教学可谓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最“混沌”的区域,各种习作教学观莫衷一是,甚至彼此对立,其中,“有意思”与“有意义”之争堪称“混沌”代表。从当前争论倾向来看,“有意思”似乎略胜一筹。不过,笔者认为,“意思”与“意义”都得有,二者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别,丢掉任一一“有”,都可能导致矫枉过正。与其非此即彼地强调一个“有”,不如让“两有”相得益彰。  要化解“两有”之争,就要追根溯源,彻底弄清争辩缘由。“有
在阅读教学中,本着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与学习体验,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关注学习起点  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观照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由于家庭背景、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的区别,导致学生接受新知的起点也不同,教师只有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才能引导他们自然地进入“最近发展区”,提升阅读质量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托尔斯泰被誉为“心理艺术家”,而《穷人》这篇短篇小说之所以经典也就体现在它的心理描写上。那么,对于这样的短篇小说来说,如何教、怎么教才能教出小说的味道来呢?教师要关注小说的文体特征,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探究人物的形象特点,让学生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首先,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骨架。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小说讲了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