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当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提出了企业参与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重点阐述高职物业管理专业“1+0.5+1+0.5”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
作者简介:戴玉林(1973-),男,湖南常德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物业管理教研室主任,物业管理师,主要研究方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广东 广州 5109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09年院级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9-29)的研究成果。
一、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猛,现在从业人员达300多万人。但目前行业的大部分从业人员存在知识结构层次不高、专业水平有限、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这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与业主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已经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面对我国蓬勃发展的物业管理行业,社会和企业都期望高校能培养出行业急需的高素质、综合型、应用型的技能人才。但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高职专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于现实中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需求,大多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借鉴传统本科或专科教育的学科体系模式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服务理念与服务技巧,注重学生服务意识、服务技巧方面的培养,但这种人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对物业设备设施等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胜任物业服务的总体性管理工作。因此,本文提出了高职物业管理专业“1+0.5+1+0.5”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基于企业参与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国务院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目前我国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又往往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到物业公司上班都是流于纸上谈兵,很难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因此,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就应在当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坚持企业参与,实行校企长期合作,共同制定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选择有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强的学生作为企业的储备人才,提高企业管理与服务水平、降低用人成本;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降低办学实践成本、弥补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设备、设施不齐全、实践指导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效果差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具有实用技能与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为不断满足目前物业管理行业用人的需求,就必须吸取现有物业管理专业中以“以服务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结合行业用人标准,设计出“1+0.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的深度配合,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训练,达到培养具有熟练专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的目标。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根据我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实施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我们设计的“1+0.5+1+0.5”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根据从事物业管理岗位应具备的要求,将物业管理课程分为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三大模块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四阶段、两循环”的方式将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中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滚动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职业基本能力的理论学习阶段。时间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完成职业素质与能力模块、职业群基础与技能模块的课程学习。主要课程有房屋建筑学、管理学基础、物业管理概论、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物业管理基本技能训练等课程。
第二阶段:职业基本能力的顶岗实习阶段。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针对职业群基础与技能模块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企业顶岗实习。主要是在学生对物业管理岗位的特点、作业标准与流程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实施一些简单岗位的顶岗实习,如在安全保卫工作、保洁绿化工作、客户服务等岗位进行轮岗实训,为将来进入物业服务企业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专业核心能力与发展能力的理论学习阶段。时间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完成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模块、职业发展能力模块课程的学习。主要课程有“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财务基础”、“商业物业管理”、“物业设备维修与管理”、“房屋管理与维修”、“物业管理法规与案例分析”等课程。
第四阶段:综合职业能力的顶岗实习阶段。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在企业完成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模块的顶岗实习。主要是通过在企业的全面、综合的顶岗实习完成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内容,使学生通过全面直接参与企业的房屋管理与维修、物业设备设施管理与维修和客户投诉与处理等专业性、综合性强的实际运行和管理工作,掌握物业工程的基本故障原因的辨别,能对物业的房屋维修管理、消防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和智能化系统进行基本的操作,让学生全面熟悉物业管理六大基本服务项目内容的工作特点、岗位能力要求,熟练掌握客户投诉与处理、紧急事件的处理程序和方法,具备从事物业管理的综合管理能力,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企业参与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注意事项
1.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施项目(任务)教学法,通过项目(任务)来贯穿课堂,按照企业实际的操作程序、标准、要求来指导学生操作,大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过程成为动态的职业能力教育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学科知识的积累。
2.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在教学方式上各院校要注重校内、校外实训相结合,一方面从物业管理公司聘请兼职教师,担任主要实训指导教师,同时学校要定期派专业教师到物业公司实习,或请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和较强操作技能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能工巧匠来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有效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不断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3.加强建设校内专业实训室
专业实训室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联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在内的实践环境。因此,各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如可利用学校后勤部门的设施设备开展水、电设备设施维修与管理、房屋维修与管理专项实训教学,使学生掌握房屋维修、水、电设施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特点和程序。同时还要建立模拟物业管理公司,使学生在模拟物业管理公司的环境中进行物业管理基本环节的操作,不断掌握物业管理的基本技能。
4.增强校企合作深度
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优秀的物业公司紧密联系,积极开展各种层次的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计划、用人标准、培训计划等对学生进行岗位职责、岗位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同时校企合作也可以促进学校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要。
四、结束语
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目的是将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地方物业管理行业提供高技能、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本文提出的物业管理专业的“1+0.5+1+0.5”人才模式的改革是为了解决当前物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希望能为当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注释:
①学习方式中“理论+实践”中的实践部分主要是指校内实训室中的仿真实训、模拟实训。
参考文献:
[1]邓华.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0,(1):95.
[2]郭永平.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考[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56.
[3]张静.高职教育模块式教学体系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15.
[4]刘韵凤.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培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83.
[5]戴仕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高职;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
作者简介:戴玉林(1973-),男,湖南常德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物业管理教研室主任,物业管理师,主要研究方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广东 广州 5109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09年院级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9-29)的研究成果。
一、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猛,现在从业人员达300多万人。但目前行业的大部分从业人员存在知识结构层次不高、专业水平有限、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这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与业主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已经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面对我国蓬勃发展的物业管理行业,社会和企业都期望高校能培养出行业急需的高素质、综合型、应用型的技能人才。但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高职专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于现实中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需求,大多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借鉴传统本科或专科教育的学科体系模式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服务理念与服务技巧,注重学生服务意识、服务技巧方面的培养,但这种人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对物业设备设施等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胜任物业服务的总体性管理工作。因此,本文提出了高职物业管理专业“1+0.5+1+0.5”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基于企业参与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国务院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目前我国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又往往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到物业公司上班都是流于纸上谈兵,很难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因此,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就应在当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坚持企业参与,实行校企长期合作,共同制定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选择有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强的学生作为企业的储备人才,提高企业管理与服务水平、降低用人成本;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降低办学实践成本、弥补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设备、设施不齐全、实践指导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效果差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具有实用技能与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为不断满足目前物业管理行业用人的需求,就必须吸取现有物业管理专业中以“以服务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结合行业用人标准,设计出“1+0.5+1+0.5”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的深度配合,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训练,达到培养具有熟练专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的目标。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根据我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实施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我们设计的“1+0.5+1+0.5”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根据从事物业管理岗位应具备的要求,将物业管理课程分为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三大模块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四阶段、两循环”的方式将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中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滚动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职业基本能力的理论学习阶段。时间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完成职业素质与能力模块、职业群基础与技能模块的课程学习。主要课程有房屋建筑学、管理学基础、物业管理概论、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物业管理基本技能训练等课程。
第二阶段:职业基本能力的顶岗实习阶段。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针对职业群基础与技能模块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企业顶岗实习。主要是在学生对物业管理岗位的特点、作业标准与流程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实施一些简单岗位的顶岗实习,如在安全保卫工作、保洁绿化工作、客户服务等岗位进行轮岗实训,为将来进入物业服务企业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专业核心能力与发展能力的理论学习阶段。时间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完成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模块、职业发展能力模块课程的学习。主要课程有“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财务基础”、“商业物业管理”、“物业设备维修与管理”、“房屋管理与维修”、“物业管理法规与案例分析”等课程。
第四阶段:综合职业能力的顶岗实习阶段。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在企业完成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模块的顶岗实习。主要是通过在企业的全面、综合的顶岗实习完成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内容,使学生通过全面直接参与企业的房屋管理与维修、物业设备设施管理与维修和客户投诉与处理等专业性、综合性强的实际运行和管理工作,掌握物业工程的基本故障原因的辨别,能对物业的房屋维修管理、消防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和智能化系统进行基本的操作,让学生全面熟悉物业管理六大基本服务项目内容的工作特点、岗位能力要求,熟练掌握客户投诉与处理、紧急事件的处理程序和方法,具备从事物业管理的综合管理能力,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企业参与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注意事项
1.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施项目(任务)教学法,通过项目(任务)来贯穿课堂,按照企业实际的操作程序、标准、要求来指导学生操作,大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过程成为动态的职业能力教育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学科知识的积累。
2.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在教学方式上各院校要注重校内、校外实训相结合,一方面从物业管理公司聘请兼职教师,担任主要实训指导教师,同时学校要定期派专业教师到物业公司实习,或请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和较强操作技能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能工巧匠来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有效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不断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3.加强建设校内专业实训室
专业实训室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联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在内的实践环境。因此,各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如可利用学校后勤部门的设施设备开展水、电设备设施维修与管理、房屋维修与管理专项实训教学,使学生掌握房屋维修、水、电设施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特点和程序。同时还要建立模拟物业管理公司,使学生在模拟物业管理公司的环境中进行物业管理基本环节的操作,不断掌握物业管理的基本技能。
4.增强校企合作深度
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优秀的物业公司紧密联系,积极开展各种层次的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计划、用人标准、培训计划等对学生进行岗位职责、岗位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同时校企合作也可以促进学校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要。
四、结束语
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目的是将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地方物业管理行业提供高技能、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本文提出的物业管理专业的“1+0.5+1+0.5”人才模式的改革是为了解决当前物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希望能为当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注释:
①学习方式中“理论+实践”中的实践部分主要是指校内实训室中的仿真实训、模拟实训。
参考文献:
[1]邓华.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0,(1):95.
[2]郭永平.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考[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56.
[3]张静.高职教育模块式教学体系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15.
[4]刘韵凤.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培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83.
[5]戴仕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