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来务工子女作为当今学校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渴望愉快地学习,渴望成功,而交流合作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获得的过程,还是一个让他们得到成功的体验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 和谐 心理氛围 愉快学习
一、外来务工子女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在校子女学习效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是:厌学、贪玩,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且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催不做。学习动力不足,做家庭作业时间长,有相当多的学生回家做作业要3-4小时,个别有4.5小时甚至更多。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父母的学习压力,老师和父母希望他们的成绩能够好上更好。他们觉得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父母,他们自身条件有限,学历不高,所从事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劳动,没有办法保证严格作息时间。这就使得很多孩子养不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间控制不好,做作业的时间越来越长,父母也越来越着急,又没有好的办法,恶性循环,孩子慢慢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还有近1/3的家长,主要是低年级学生的家长,往往是母亲陪读,使得孩子失去独立做作业的兴趣,认为做作业是妈妈的事,孩子没有责任感,学习效率也就没法保证。
外来务工子女渴望愉快地学习,渴望成功,而交流合作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获得的过程,而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是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的过程。本文就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交流合作型的课堂文化,谈一些粗浅的实践与认识。
二、营造与学生平等相处、融洽和谐的心理氛围
平等是一种和谐。所谓平等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交流型的课堂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教师对待学生最起码的态度,是课堂交流的前提。要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打破束缚学生的所有枷锁,建立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学生理所当然地应该尊重自己的老师,但教师也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注重外来务工子女。因为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离开了平等,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生硬的,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源泉,反而成了教育的阻力。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众多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往往是首先喜欢你这个教师,然后才会喜欢你上的课。教师要从尊重学生出发,用和善的语言、温文而雅的教态去创设这个心理氛围。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虚心地向学生学习,不仅向学生学习不了解的知识,而且向学生学习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和永远不满足的求知欲望。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宽松,融洽和谐的课堂文化,形成平等对话的局面。教师放下尊者的架子,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享受与学生平等对话所带来的自由轻松,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与外来务工子女关系是融洽的,心理是相容的,所有精力都被用在共同达成的教育目标上。
三、创造与外来务工子女一起对话、愉快乐学的课堂情境
课堂是一种对话。对话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更多的时候在心理上容易关切那些家境较好、学习上的佼佼者、一些行为卫生习惯相对较好的学生。往往容易忽视那些父母忙于生活而无暇照顾的特别是外来务工子女。我们在教学中也能不能走下神坛,成为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援助者、服务者;把平等的对话成为课堂的组成部分,构筑起共同探讨的平台?
笔者认为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模式,教师必须既是教者,也应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应该是施教者。我们可以把讨论引入课堂教学,把讨论引入每一堂课。这就是一种较好的形式。讨论便是一种对话,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变单向为双向、多向交流模式。教师可以以“平等中首席“发起有意义的论题,也可以以普通发言者身份参加讨论,与学生一起切磋,调动外来务工子女参与探讨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学习的主人意识。尊重和保留他们尚有争议的意见,即使学生的观点有缪误,也要给他们自我修正、完善的机会,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体验到创造发现的快乐。
四、构造与学生共同体验探求新知的过程
体验,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在美国有这样一堂课: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发现学生垂头丧气,便说,如果要想加分数,就给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学生都愤怒喊叫,拚命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教师表现抗议。老师用早已准备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们坐下歇一歇的时候,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
有人说这堂课是成功的,因为它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真实且非常逼真的情境中,在情境中主动体验的教学过程,让知识恢复生命。确实这样,要想让学生得到体验,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唤醒主体意识,学生的身心潜能才能被引出,新的思想才能在交流中产生,学生的创新火苗在碰撞中才能被点燃,才能出现师生能动的交流氛围。 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情景体验的空间,而外来务工子女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为他们是容易被忽视的学习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真切的体验到了学习过程的快乐,自然就会唤起学习的兴趣,愉快融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许新海.美国小学教育考察[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张华,谢云天.8—13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2
[4]管以东.论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国经济.社会视野,2010.33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 和谐 心理氛围 愉快学习
一、外来务工子女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在校子女学习效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是:厌学、贪玩,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且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催不做。学习动力不足,做家庭作业时间长,有相当多的学生回家做作业要3-4小时,个别有4.5小时甚至更多。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父母的学习压力,老师和父母希望他们的成绩能够好上更好。他们觉得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父母,他们自身条件有限,学历不高,所从事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劳动,没有办法保证严格作息时间。这就使得很多孩子养不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间控制不好,做作业的时间越来越长,父母也越来越着急,又没有好的办法,恶性循环,孩子慢慢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还有近1/3的家长,主要是低年级学生的家长,往往是母亲陪读,使得孩子失去独立做作业的兴趣,认为做作业是妈妈的事,孩子没有责任感,学习效率也就没法保证。
外来务工子女渴望愉快地学习,渴望成功,而交流合作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获得的过程,而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是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的过程。本文就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交流合作型的课堂文化,谈一些粗浅的实践与认识。
二、营造与学生平等相处、融洽和谐的心理氛围
平等是一种和谐。所谓平等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交流型的课堂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教师对待学生最起码的态度,是课堂交流的前提。要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打破束缚学生的所有枷锁,建立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学生理所当然地应该尊重自己的老师,但教师也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注重外来务工子女。因为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离开了平等,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生硬的,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源泉,反而成了教育的阻力。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众多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往往是首先喜欢你这个教师,然后才会喜欢你上的课。教师要从尊重学生出发,用和善的语言、温文而雅的教态去创设这个心理氛围。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虚心地向学生学习,不仅向学生学习不了解的知识,而且向学生学习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和永远不满足的求知欲望。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宽松,融洽和谐的课堂文化,形成平等对话的局面。教师放下尊者的架子,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享受与学生平等对话所带来的自由轻松,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与外来务工子女关系是融洽的,心理是相容的,所有精力都被用在共同达成的教育目标上。
三、创造与外来务工子女一起对话、愉快乐学的课堂情境
课堂是一种对话。对话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更多的时候在心理上容易关切那些家境较好、学习上的佼佼者、一些行为卫生习惯相对较好的学生。往往容易忽视那些父母忙于生活而无暇照顾的特别是外来务工子女。我们在教学中也能不能走下神坛,成为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援助者、服务者;把平等的对话成为课堂的组成部分,构筑起共同探讨的平台?
笔者认为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模式,教师必须既是教者,也应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应该是施教者。我们可以把讨论引入课堂教学,把讨论引入每一堂课。这就是一种较好的形式。讨论便是一种对话,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变单向为双向、多向交流模式。教师可以以“平等中首席“发起有意义的论题,也可以以普通发言者身份参加讨论,与学生一起切磋,调动外来务工子女参与探讨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学习的主人意识。尊重和保留他们尚有争议的意见,即使学生的观点有缪误,也要给他们自我修正、完善的机会,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体验到创造发现的快乐。
四、构造与学生共同体验探求新知的过程
体验,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在美国有这样一堂课: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发现学生垂头丧气,便说,如果要想加分数,就给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学生都愤怒喊叫,拚命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教师表现抗议。老师用早已准备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们坐下歇一歇的时候,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
有人说这堂课是成功的,因为它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真实且非常逼真的情境中,在情境中主动体验的教学过程,让知识恢复生命。确实这样,要想让学生得到体验,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唤醒主体意识,学生的身心潜能才能被引出,新的思想才能在交流中产生,学生的创新火苗在碰撞中才能被点燃,才能出现师生能动的交流氛围。 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情景体验的空间,而外来务工子女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为他们是容易被忽视的学习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真切的体验到了学习过程的快乐,自然就会唤起学习的兴趣,愉快融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许新海.美国小学教育考察[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张华,谢云天.8—13岁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2
[4]管以东.论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国经济.社会视野,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