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
据初步统计,全国有本科高校678所,开设10大类340多个专业。根据开设同一专业的学校数量看,英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共有554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83%以上)开设;计算机排在第二,有526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79%)开设;法学第三,有407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61%)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第四,有384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8%)开设;艺术设计第五,有382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7%)开设;会计学与艺术设计并列,有382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7%)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第七,有370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量的55%)开设;电子信息工程第八,有367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量的55%)开设;市场营销第九,有361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4%)开设;工商管理第十,有356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3%)开设。
四成大学新生想转专业
河南大学在校生新近通过对12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四成大学生入校后都曾经有过转专业的想法,但真正离开原专业的仅占3%,可谓想的人多,做的人少。对专业学习没兴趣以及外在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改换门庭”的主要动力。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河南大学低年级的学生,郑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2所高校的部分学生也参与了这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41.2%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有过转专业的想法,57%的人认为自己目前的专业不是自己最想攻读的专业。当问及想转专业的原因,“专业兴趣”和“就业形势”分别以39.7%和35.2%的比例遥遥领先。
事实上,真正转换专业的比例并不高。河南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说,目前很多高校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申请调整专业,因此可以调整的原专业同新专业是有着很大联系的相近学科。同学们在转专业前后基本上都面临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环境,“难以适应”的症状并不能依靠转专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学会心平气和地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尤显重要。对于一味看就业形式好坏转专业的做法也应慎重,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大的成才空间,是否适合自己才最重要,今天的热门行业将来未必如此。
浙工大院内“自主招生”
今年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首次试水“院内自主招生”制度:对就读专业不满意的任何一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都有重新申报其他专业的机会。而以往各大高校转专业的权利只属于年级排名靠前的学生。同时,依据新规定,大学教师们面临巨大的考验,学生的去留、人数与教师的收入、职称评定挂钩,留不住学生的专业将被缩招甚至“下课”。
新举措一出,反应强烈,许多冷门专业学生纷纷瞄准热门专业,希望“跳槽”;而另一方面,热门专业的老师必须面对新增学生的就业前景问题……不过,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态度很坚决,这项制度将针对9月入校的大一新生全面施行。
从专业调整的情况来看,转入学生人数最多的5个专业依次为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学、英语和工商管理。转入学生学习成绩仅达中等水平的占55%,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前这种转专业的机会大多给了尖子生。
之江学院院长计建炳认为,有转专业意愿的学生如此之多,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困惑,2007年全国高校新增2781个本科专业,许多考生面对众多闻所未闻的专业名称,会更加无所适从。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听从家长、老师的意见或盲目跟风,上大学后才逐渐发现所选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有一些考生由于接受调剂等原因,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自己无意填报的专业。
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留学生服务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留学服务中心,旨在无偿地为本校本科生及其他各层次学生提供留学咨询和服务。该中心将广泛收集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的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主要留学国家的一般留学和签证政策,著名大学的专业设置、录取标准、学费和生活等情况,以及大学录取的材料准备、留学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和面对当地文化生活的调整和适应、留学以后的就业状况等相关服务。中心还将建立自己的网站,及时公布有关留学的政策和信息,不定期邀请学校国别交流委员会成员和各国使馆教育处官员、各基金会负责人为学生开展留学政策方面的专题讲座。此外,中心还将落实开放性办学的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扬州大学出奇招治“懒虫”
从紧张辛苦的三年高中生活走过来的学生一进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节奏骤然变缓,早上睡懒觉就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为治这一“顽疾”,扬州大学机械学院以宿舍为单位,举行以早起为主要评比内容的“出勤大赛”活动。活动规定,出勤率高的宿舍不仅将成为优秀宿舍,还会以一定比例计入大学生平时成绩。
“还不起床啊,都六点半了,人家宿舍早就没人了!”活动开展以来,这样的话在该校宿舍区出现频率最高。每当听到舍长喊出这样的话,同学们都会“条件反射”般地从被窝里“弹出来”,有时候去教室心切,甚至把早餐都给忘了。
起得早可以加分,在大学校园引起强烈反响。一些同学认为起床早晚是“个人私事”,只要不影响正常学习,就无可厚非,学校硬是将这一点和评优乃至学分联系在一起,值得商榷。但多数学生对于这一“新规”表示认可。
(编辑 蓝 忆)
据初步统计,全国有本科高校678所,开设10大类340多个专业。根据开设同一专业的学校数量看,英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共有554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83%以上)开设;计算机排在第二,有526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79%)开设;法学第三,有407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61%)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第四,有384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8%)开设;艺术设计第五,有382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7%)开设;会计学与艺术设计并列,有382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7%)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第七,有370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量的55%)开设;电子信息工程第八,有367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量的55%)开设;市场营销第九,有361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4%)开设;工商管理第十,有356所高校(占所有高校数的53%)开设。
四成大学新生想转专业
河南大学在校生新近通过对12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四成大学生入校后都曾经有过转专业的想法,但真正离开原专业的仅占3%,可谓想的人多,做的人少。对专业学习没兴趣以及外在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改换门庭”的主要动力。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河南大学低年级的学生,郑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2所高校的部分学生也参与了这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41.2%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有过转专业的想法,57%的人认为自己目前的专业不是自己最想攻读的专业。当问及想转专业的原因,“专业兴趣”和“就业形势”分别以39.7%和35.2%的比例遥遥领先。
事实上,真正转换专业的比例并不高。河南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说,目前很多高校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申请调整专业,因此可以调整的原专业同新专业是有着很大联系的相近学科。同学们在转专业前后基本上都面临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环境,“难以适应”的症状并不能依靠转专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学会心平气和地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尤显重要。对于一味看就业形式好坏转专业的做法也应慎重,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大的成才空间,是否适合自己才最重要,今天的热门行业将来未必如此。
浙工大院内“自主招生”
今年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首次试水“院内自主招生”制度:对就读专业不满意的任何一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都有重新申报其他专业的机会。而以往各大高校转专业的权利只属于年级排名靠前的学生。同时,依据新规定,大学教师们面临巨大的考验,学生的去留、人数与教师的收入、职称评定挂钩,留不住学生的专业将被缩招甚至“下课”。
新举措一出,反应强烈,许多冷门专业学生纷纷瞄准热门专业,希望“跳槽”;而另一方面,热门专业的老师必须面对新增学生的就业前景问题……不过,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态度很坚决,这项制度将针对9月入校的大一新生全面施行。
从专业调整的情况来看,转入学生人数最多的5个专业依次为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学、英语和工商管理。转入学生学习成绩仅达中等水平的占55%,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以前这种转专业的机会大多给了尖子生。
之江学院院长计建炳认为,有转专业意愿的学生如此之多,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困惑,2007年全国高校新增2781个本科专业,许多考生面对众多闻所未闻的专业名称,会更加无所适从。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听从家长、老师的意见或盲目跟风,上大学后才逐渐发现所选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有一些考生由于接受调剂等原因,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自己无意填报的专业。
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留学生服务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成立留学服务中心,旨在无偿地为本校本科生及其他各层次学生提供留学咨询和服务。该中心将广泛收集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的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主要留学国家的一般留学和签证政策,著名大学的专业设置、录取标准、学费和生活等情况,以及大学录取的材料准备、留学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和面对当地文化生活的调整和适应、留学以后的就业状况等相关服务。中心还将建立自己的网站,及时公布有关留学的政策和信息,不定期邀请学校国别交流委员会成员和各国使馆教育处官员、各基金会负责人为学生开展留学政策方面的专题讲座。此外,中心还将落实开放性办学的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扬州大学出奇招治“懒虫”
从紧张辛苦的三年高中生活走过来的学生一进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节奏骤然变缓,早上睡懒觉就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为治这一“顽疾”,扬州大学机械学院以宿舍为单位,举行以早起为主要评比内容的“出勤大赛”活动。活动规定,出勤率高的宿舍不仅将成为优秀宿舍,还会以一定比例计入大学生平时成绩。
“还不起床啊,都六点半了,人家宿舍早就没人了!”活动开展以来,这样的话在该校宿舍区出现频率最高。每当听到舍长喊出这样的话,同学们都会“条件反射”般地从被窝里“弹出来”,有时候去教室心切,甚至把早餐都给忘了。
起得早可以加分,在大学校园引起强烈反响。一些同学认为起床早晚是“个人私事”,只要不影响正常学习,就无可厚非,学校硬是将这一点和评优乃至学分联系在一起,值得商榷。但多数学生对于这一“新规”表示认可。
(编辑 蓝 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