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的第一次恋爱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men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北京老市民阶层的最初交往始于第一次恋爱。也直到我爱上了一位北京姑娘,才仿佛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生活。一开始我也没关心她的家世,只觉得她穿衣服不华丽但干净,说话的语调很顺溜,儿化音重,喜欢使用一些生动的本地俗语(譬如半开玩笑地说我“蔫好”,即暗坏之意,半贬半褒),跟我日常听到的普通话存在明显差异,简直是银铃般的嗓音。我很快就在这种音乐中醉倒了。我很快就鼓足勇气追她了。
  记得第一次在楼梯拐角处强吻她,她挣脱了,骂我一声“坏蛋”,但是很快就原谅我了。她也就把我当成爱情的候选人,不时让我帮点小忙。有一年圣诞节看完夜场电影,她不敢一个人走夜路,让我送她回家。我们转乘的公共汽车一直向南开,最终停靠在一个叫做白纸坊的站台。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城南的“老区”,进入胡同與四合院构筑的古代迷宫,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来自建筑学意义上的冲击与感动,而且是在一位满口清脆京腔的北京姑娘陪伴之下。年轻的爱情与古老的建筑无意间被命运排列在一起也并不逊色,因为它们同样是在尘世间追求不朽的事物。女友让我用打火机照着她拿钥匙开门,我借着火光留意了一下门牌:“白纸坊东街樱桃胡同28号”,这简直是悬在我头顶的一行诗啊。
  我们顺利进入众多造型雷同的四合院其中一座的内部,站在栽种有石榴树的昏暗庭院里,迎面的正房亮着灯,女友的一家人都坐在客厅里等待她的归来。女友落落大方地把我以朋友的身份介绍给她的家人,她母亲首先感激地说早知道有我护送就不用担心了,随即招呼我在藤椅里坐下,又在低矮的茶几上摆开一圈小酒盅般的茶杯,端起沏好的茶壶倒茶。我抿了一口,是茉莉花茶,老北京人爱喝的。在我品茶的过程中,她母亲一直打量着我。而她父亲点头之后只是眯眯笑着,盘着腿坐在长沙发上听手中半导体里的京戏。以后常去她家,发现她父亲话不多,与人交往大多是憨厚地笑着,却是个痴迷的票友。我当时就觉得她父亲身上有旗人的遗风。
  那天喝完茶已是后半夜,公共汽车不通了。女友的母亲执意挽留我天亮后再走,并说空着的西厢房专用来接待来访的亲友过夜的:“你没在四合院住过吧?那就住一晚呗。”她的慈祥与热情一下子拉近了跟我的距离。西厢房的摆设极简单,也就一架旧式雕花木床和几件老家具,但有土暖气管道,暖洋洋的。那天夜里我居然失眠了,因为从天而降的爱情?因为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
  这确实是我在老北京的传统民居里住过的第一夜,第一个古色古香的梦。这就是我发生在北京的一篇奇特的西厢记。我像张生一样辗转反侧,想念着一墙之隔的莺莺,尤其在如今看来,已是一生之隔。那毕竟是一次曾经辉煌但最终失败的爱情,像一枚燃料耗尽而中途坠落的火箭,燃烧的弹片如同流星雨纷飞于我内心的海洋。
  第二天上午,女友领我逐一参观各个房间,了解四合院的结构。屋檐上都长草了,砌在墙脚的金鱼池也青苔斑驳,她说她爷爷就出生在四合院里,由此可见这里扎着她家族的根。总之这座院落虽稍显颓败,但一砖一瓦仍流露出昔日的庄严与华贵。她指着天井里的那棵石榴树,说那是她降生之日父亲种下的,如今迎风飒爽如体态婀娜的少女。
  那是一次漫长的恋爱。我无数次地跟女友约会又无数次地送她回家,无数次地穿行于那条曲曲弯弯的胡同,仿佛无数次地往返于北京城的历史与现实。我仿佛既是现实的主人又是历史的客人,去北京的往事中做客,听不完的城南旧事。女友的一家日常生活很俭朴,但每逢我去,总要邀请我吃涮羊肉火锅,热气腾腾的火锅使世界都缩小了。女友的母亲在餐桌前最爱回忆她的家谱,她终于遇到一位来自远方的听众了,况且这位听众对她描述的一切充满好奇。
  接触多了,我逐渐体察到北京老市民阶层生活的轮廓,他们呼吸在一种陈旧的氛围里。他们住在烧蜂窝煤的平房里,喜欢吃牛羊肉,喝茉莉花茶与二锅头,听京戏,养鸟或金鱼,谈论国家大事,尤其爱回忆往昔,比照当代,他们属于有心理坐标的老市民,下意识地以主人自居,一口一个“咱北京”……
  那次恋爱等于给我补上了一门北京民俗课。但在下课铃快响的时候,我和女友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分手了。真正的爱情或许能开出最绚丽的花朵,却很难结出圆满的果实,造物主可能刻意如此安排的。时间一长,彼此也就中断音信。多年后,我因办公事偶然再路过白纸坊,惊讶地发现那一片四合院居然被推平了,附近崛起一座蝴蝶状立体交叉桥。女友的一家早已拆迁了。难道这一带的古旧建筑也紧随着我的爱情变成一片废墟?徘徊在面目全非的爱情遗址,我究竟在寻找着往事的影子,还是自己的影子?白纸坊重新变成了一张白纸。纸上的风景全部被岁月收藏了。我一直以为一切都在远处、在城市的这一隅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但世界的变化比我想象的要快得多。
  我曾经爱上过白纸坊的女儿,看来我这辈子注定与纸有缘。有缘而又无缘,包括今天,在纸上给昔日的爱情勾勒出模糊的轮廓。一纸之隔的爱情,却比一墙之隔、一生之隔还要遥远。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小男孩的原本人性  小男孩是“奇异生物”,男孩们有一个相同的追求:享受每一秒、每一刻、每一天。男孩们无处不在,无所不为,上房揭瓦、下河摸鱼、爬树、满院子追逐。母亲宠爱他们,小女孩恨他们,姐妹兄弟姑息他们,爸爸不理会他们。男孩们指甲干净,小脸却是肮脏的;头脑聪敏,头发却粘着口香糖;胸怀大志,口袋里却装着青蛙。男孩是一个综合体——马的胃口、剑龙的消化系统、袖珍原子弹的能量、强者的心、紫罗兰般的羞怯、钢
在一个本来并不贫穷的家庭里,男孩提出要钱买颜料和画笔,被妈妈拒绝了。在男孩一再坚持下,妈妈只好答应,又问买多少,男孩说10盒,妈妈只买了2盒,还反复强调爸妈赚钱是多么不易,千万不要浪费。结果男孩只用画笔画画,从来不舍得使用那些五颜六色的颜料。时间不长,男孩便颓然丧失了学画兴趣。  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姥姥和妈妈制作苹果酱,由于原料很少,只做了4罐。这将是她们未来几天内唯一的下餐佐料。这时,9岁的女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我的面前探求文学创作日丰的原因。我说,我只是在向自己证明活着的价值,我不愿意向世界交一张人生的白卷。  我们在岁月里流浪,每一个时刻都在与前一个时刻挥手告别,我很庆幸能把深深的思索凝结成一个个篇章,一片片水彩墨迹,留在岁月的河流而绵延不绝。智者的只言片语,就是世界的清风朗月,照耀着饱受桎梏的灵魂。那澎湃的灵思,给每一个接近的人带来绵延不绝的福流。  有人說:“你的文学作品,你的水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管子》有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百姓不勤,遂有饥寒。管仲又说:“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耕织不仅是衣食之源,也是礼仪文明的基础。由此可知,勤以修身,劳可安邦。  回首历史,但凡伟人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黄帝建造屋宇,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创制乐律;虞舜种田捕鱼,烧制陶器,天下大和,百姓无事;苏秦熟读
我跟军人有渊源。我的爷爷是国民党军人,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参加过抗日,也参加过“剿共”,在淮海战役打了败仗,被俘虏了。打败他的是解放军二野还是三野,我忘了,但其中有个军人后来成为我的岳父。所以当年我爷爷败给我岳父。  我是老知青,出国又是洋插队,整整18年。我的学历实际是小学毕业。“文革”发生后我勉强上过2年初中,数学、语文课都没有上过,就是参加批斗老师,参加游行,参加劳动,混了2年就和几十万知青
一个人到中年的朋友辞掉银行的工作想创业时,家里简直如遭地震一样恐慌,父母批评他不考虑后果,妻子指责他做事太冲动。他不得不立下保证,不让一家人的生活水准下降。但亲人们依然不肯罢休:“我们反对你这样做,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你,你一个坐办公室多年的职场人,离开了朝九晚五的单位还能干什么呢?”然而,让家里人想不到的是,朋友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在全国各地设了分公司。一家人的生活水准不但没下降,反而一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没有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市面上出现的马尔克斯作品全部是盗版。这一现象让马尔克斯非常生气,他说:“未来150年内,我不会将版权交给中国出版社。”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出版界一直在做各种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拿到马尔克斯作品的版权。  有什么办法能够拿到马尔克斯作品的版权呢?很快,新經典文化公司的文学博士猿渡静子想到一个办法。这天,静子给马尔克斯的助理卡门女士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静子
我常常感动于这样一幅图景:田埂上,外婆俯身于一大片绿色的麦苗前,双目微垂,神情似陶醉,也似敬畏……  外婆只读过一年书,却牢记一句古语:“民以食为天。”她没有读过专业农书,却对稻麦生长期了如指掌:间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老人对粮食的敬畏珍惜是刻在骨子里的。  外婆煮粥,除了腊八粥,其余一律是白粥,土灶瓦锅,井水新米,新炭松枝,真正的农家风味。她看不上那些菜粥、肉粥。“放那些东西,糟践了米
年轻时,李敖因为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文章,被捕入狱。在坐牢期间,李敖一度陷于苦闷当中,不过,他随身带了《资治通鉴》《聊斋志异》《史记》等书籍,这些书籍给了他精神上的慰藉。李敖酷爱读书,每天手不释卷,狱友戏称他为“书呆子”。其实李敖一点都不呆,相反思维敏捷、談吐高雅。白天读书,李敖尽享读书之愉悦。到了夜晚,监狱屋顶上的灯光昏暗,所以李敖读起书来很费力。李敖想:“在这种灯光下怎么读书呢?要
先用毛巾捂住面部,然后一屁股坐在老人胸口,手里摇着扇子,直至老人没了生命体征……这残忍的一幕发生在江苏溧阳。受害人是一名83岁的老太太,嫌疑人则是她的保姆。保姆做这些时并不知道,房间里有一个摄像头,她的一举一动都被拍了下来。2020年5月11日上午,记者了解到,受害人一家和嫌疑人是老乡,事发前双方相处融洽,未发生过矛盾冲突。更令人吃惊的是,保姆行凶后还非常镇定地教死者家人处理后事,“要不是家里有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