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题材,不一样的影像呈现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迪斯尼改编中国题材的卡通片《木兰》在全球各地上映,2009年中国也推出了自己的《花木兰》,中美两国对同一题材进行拍摄为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一、人物塑造与文化差异
  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一角色——木兰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与中国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从而归纳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和差异。
  按照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的主题建构理论,我们日常的传统性别观念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由历史和文化建构起来的,特别是由长期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男权主义文化建构而成的。[1]马楚成执导的《花木兰》中,赵薇饰演的花木兰是一个孝顺、勇敢、心存大义的民族英雄,是一个贤惠、传统、隐忍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她为尽孝道而选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在遭人背叛弹尽粮绝的时候说:“士兵可以叛我,将军可以弃我,但我花木兰绝不背叛国家。”当她以为文泰死了,日夜买醉萎靡不振的时候,小虎对她说:“你的逃避害死了文泰哥,以后还会害死更多兄弟”,于是她以大局为重,强迫自己抑制悲痛去像个男人一样拼杀战场。在战争结束之后,木兰放弃官衔放弃爱情选择归乡。这都无疑体现了她作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缺乏,而自觉地成为他者,成为男性战场世界里的常胜将军,夫权、父权、皇权指引着她的同时也压迫着她。花木兰就这样在马楚成的镜头之下被塑造成一位具有标签性质的“中国式的英雄”:理智、顺从、节欲、舍己为公。
  在迪斯尼版的《木兰》中,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被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体系和女权主义价值观所直接置换。影片中,迪斯尼对中国传统元素做了很大限度的保留:媒婆的形象、红色护城墙、喜气的红灯笼、长城、皇宫、柳树、佛洞;音效设计使用中国的长笛、古筝、二胡;风格上借鉴中国画的一些技法,工笔水墨结合,虚实交错,具有东方韵味。更可以看到各种具有美国社会内容意味美的镜头,比如香肠煎蛋的早餐,木兰与皇帝拥抱,与摇滚乐疯狂起舞等等。影片中的木兰独立、勇敢,认同“男女平等”意识,肯定“个人奋斗”的人生价值。花木兰不再是一位遵守着三从四德的东方女子,而变成一位有趣、机智、敢于冒险、勇于选择、在战场上能够与男人平分秋色的带有迪斯尼血统的中国姑娘,她追求个性解放,突破传统意识束缚,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在片末,获救的皇帝向花木兰行礼,群臣跪拜花木兰,更是表达了个人价值凌驾在国家意志之上。宣扬的价值观自然也与中国影片不同,没有走“悲情”的路线,营造的是活泼、热情的基调,不再生硬嵌入宏观的国家观念和集体意识,反倒凸显个人价值和奋斗意义。延续的是与美国西部片里常见的拯救危难人民的孤胆英雄相同的美国梦,即平凡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成为英雄,显示出更现代性的观念。被迪斯尼所“异化”的花木兰,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欢迎和认可。
  二、美国电影驰骋全球的通行证
  美国好莱坞在全球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通过他们包装后的中国题材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高额票房产生巨大影响。美国电影处理宏大叙事题材却往往从小处入手,把个人命运融入宏大叙事中,如《木兰》中,通过描写木兰从军抗击匈奴的事迹过程来展现恢宏的历史进程和动荡的政局。“美国人的民族角色认同源泉不是国家而是个人,不是整体而是个体,个人的边疆决定国家的边疆,个人主义才是美国主义的核心。”[2]电影中人物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人发展和价值,可在实际上文本潜在的意识形态意义却是在表征社会的文明和公正,个人的自由追求离不开国家营造的和平社会环境,总归还是对主流的一种礼赞。比如灾难片《独立日》、《后天》、《2012》等等,遇到危难之时,就会适时出现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来逆转形势,拯救了美国,也拯救了世界。“平民英雄”是美国的精神支柱和象征,体现的是个体依赖社会而存在,却也能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昌盛发光发热,将“个人主义”的价值最大化。
  迪斯尼负责品牌推广的高级总裁马修·莱恩曾说:“普世价值是故事的主题。好比《白雪公主》讲的是恋爱,可以逾越社会障碍;《木兰》讲的是女儿为父亲而付出勤奋。消费者通过采取迪斯尼故事,发生感情上的共识,获得触及心灵的感染。”[3]不仅仅迪斯尼意识到这一点,包括好莱坞、梦工厂等制片公司都充分的加以运用将之发扬光大。他们的优势在于掌握了最适合的讲故事的方法,运用戏剧化的电影结构,强调冲突,又有高科技的支撑,把形式和内容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为叙事服务。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它掌握了本国观众的品味,也就相当于掌握了全世界观众的品味。如同中国三十年代的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调查和了解上海电影观众的观影心理,也就大致可以推断出全国观众的观片嗜好一样,从而拍摄出符合观众期许的影片。另外,美国电影懂得创新和包容,从早期影片中尽是“野蛮粗鲁”的黑人形象到《七宗罪》中与皮特合作的摩根·弗里曼到后来奥巴马上位成为美国总统,黑人的地位在美国主流社会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世界各国导演受邀到美国拍片,比如:英国的希区柯克、法国的吕克贝松等等。包括中国的导演、演员也加入到了这个浩浩荡荡的队伍中,包括吴宇森、李安、巩俐、章子怡等等。这都充分表明了美国电影业及整个社会的一种包容和敢于创新的态度。
  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美国电影宣传策略主要依赖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价值观的宣传,弘扬“自由、平等、博爱”等美国精神。有学者认为美国试图通过塑造不一样的“木兰”进行文化侵略。从世界文化史可以看出,外来文化在本土生根发芽,都要与本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并且适应于本土,才有可能枝繁叶茂。
  其实,好莱坞全球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取利润即赚更多的钱。如果作为一种市场营销的理念,中国是一个市场大国,美国电影关注中国观众的品味也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大众在美国文化面前并不是全盘接收,将受众完全看作被动,难免忽视了受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若作为一种消费,我们更应该坚持消费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消费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借鉴和交流。
  通过对同样题材却有着不一样影像呈现的迪斯尼《木兰》与马楚成《花木兰》背后原因的探析,也让我们发现自己传统题材的全球传播价值,我们更应该立足本土文化,发扬民族特色,积极学习和借鉴好莱坞电影成功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让中国文化在世界电影之林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蔡帼芬: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35.
  [2]蓝爱国.好莱坞主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8.
  [3]苏世昌.迪斯尼-花木兰的成功之道解读[J].名作欣赏,2012(03):171-172.
其他文献
《庞贝末日》的导演是保罗·安德森,基特·哈灵顿领衔主演,于2014年2月首映,值得观众臣服的是影片惊心动魄的场景、恢弘的气势和动人的人文情怀。影片形象的展现了惊世骇俗的爱情末日:经历的生死的考验以及与人、大自然的搏斗过程等。用惨烈的爱情结局使观众震撼较大。此结局的设计源于导演对西方人心灵的了解,同时对东方人也是一种心灵感化,总之,其能勾起每一个观众的心灵躁动。在影片中靓丽的风景线就是导演超凡艺术造
[摘要]姜文新作《讓子弹飞》中充满了真假之辨,从三个主人公骗子马邦德.土匪张麻子和恶霸黄四郎的双重身份到鹅城百姓革命民众和奴隶看客的真假难分,姜文《讓子弹飞》的真假之辨超越了表层的幽默戏仿,触及了深层的国民批判主题。  [关键词]《讓子弹飞》身份 国民性 民众  《红楼梦》中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甄(真)
动画与戏曲这两种艺术形式同为一种视听艺术有着极大的相通性,随着当代动画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动画短片创作中借鉴中原戏曲视觉元素,不仅可以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而且将河南地方戏曲得以更好的传承,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戏曲元素的动画短片作品,无非是将戏曲冠以动画的外衣,多是在经典的戏曲曲目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缩减、提炼或再创造,并没有深入对戏曲的精髓进行开发利用。  原创动画作品《猛鬼画皮》,是黄河
《百万美元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是一部以拳击为题材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它讲述了女主人公麦琪追求成为职业拳击手梦想、维护尊严及追求自我价值的故事。这部电影看似在讲拳击的故事,而事实上拳击不过是电影的一个外壳而已。正如该片导演兼主演伊斯特伍德所说:“这不是一个真正的拳击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个老人因不复存在的父女关系而哀伤不已,他发现了一个让他再次找到父亲感觉的年轻女孩
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应该说电影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改写,尤其是在叙事层面上,电影改变了小说相对单一的叙事视角,开拓了多重叙事空间。概括来讲,电影实际上讲述了教导队、洋人约翰以及秦淮歌妓们共同拯救一群女中学生的故事,影片相应展开了民族——国家叙事,人道主义——人性叙事,道德——历史叙事以及女性主义——个人叙事等多重叙事空间。这样就最大层面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期待,同时也
《冈仁波齐》作为一部小众电影,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泛起了大众电影式的波澜,创造了诸多票房奇迹,在商业大片云集的后现代,它所创造的高于商业大片的投资回报率自有其根本原因。电影以一种朝圣者的宿命为表象,由细致入微的生活日常切入到生活中去,而又由生活日常跳出囿于掌纹的时空,形成了一种跃然于银幕之上的美的光影。  一、 表象化的美学表达  (一)平凡时空浓缩成的掌纹  冈仁波齐是西藏阿里的圣山神峰,是多达28
【作者简介】  香港导演吴宇森(左)与美国导演德帕尔玛(右)一、 电影艺术中的暴力  1.什么是暴力  《辞海》将“暴力”解释为“阶级斗争和政治活动中使用的强制力量;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辞海》,夏征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1581页)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行为,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表现出暴力:当先古人类与自然竞争的时候,就是通过暴力手段从自然界掠
一、诺兰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  他独特的创作出发点在他早期拍摄的一些短片中就已经有迹可循,《蚁蛉》这部3分钟的短片以一个环形开放式结构展现了他的思考。他的文学专业背景是他创作时坚实有力的基础,这使他的剧本和电影作品都具有细致缜密的设计,无论是关于生命本身的主题探究,还是故事本身构架破碎化多重构建,都体现出他独特的风格化叙事。包括《失眼症》《致命魔术》《蝙蝠侠》等,他都不屑于用最简单的叙述方法来讲他的
电影《傲慢与偏见》改编自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长篇小说。简·奥斯汀创作笔法清新细腻,颇具一种以心灵接近心灵的直接对话,能够令读者产生深深的贴近感、融入感、依附感、治愈感。简·奥斯汀深刻地了解女性,尤其是她更加能够理解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求、追求、欲求,以及女性主义的爱情观與婚姻观,同时,更能够以女性主义的平易近人的视角,将女性主义人性化、独立化。  一、 治愈力量的表象化映像  (一
自影视诞生时人们就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了大量的改编,我国早期电影脱胎于戏曲戏剧,以明清一代话本、小说、套曲为对象的二度创作,题材上包括历史演义小说、才子佳人小说、世井生活、反应的是历史兴衰、人间百态,在封建统治时代具有官方意识形态或伦理教义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1]而在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下,对经典的解读、结构使得古典文学重新焕发生机,跳出历史局限以新的思考审视历史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因此,对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