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的四个误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uwang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57-01
  合作探究是当前课堂教学普遍应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确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好途径和好方法。但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老师对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理念理解不深,认识有偏差,应用时出现很多误区,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形式化。有的教师只注重这种教学形式,追求一种场面上的活跃和热烈,而忽视合作探究的实效。我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有些教师提前把小组分好,桌子拉开,学生围坐在一起。但教师在导课、引导、讲解、释疑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有的扭着身子坐在位子上,有的背对着黑板和教师,有的站着,有的两个人挤在一张椅子上,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而教师对这些却视而不见,不加规范和指导。也有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太宽泛,太难懂,而教师又不加以引导,学生处于一种盲从的状态,学生本身对要探究的问题就模棱两可,所以探究的效果可想而知了。我在听一堂《一次函数》的公开课时,教师让学生画了几个一次函数的图形,然后就让学生探讨一次函数的性质,有的学生就很茫然,不知道从哪方面下手探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无边际的话题。这里就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应沿着什么方向探索。我在听几位语文教师的课时,有几位教师不同程度的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本文写的是什么?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不放在具体的导读背景下,学生怎么去探索呢?这些都会导致探究的实效性很差,教学目标很难完成。
  二、自由化。有些教师不管有无合作探究的必要,凡有疑问就探究,遇到难题就讨论,不管问题是否适合,不论问题难易统统合作探究。还有合作探究的问题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提前设计的,不是设在知识的关键点和重要处,而是随时随地,随心而欲的遇到问题就探究,自由化比较严重。我在听一位数学教师的《全等三角形》公开课时,教师让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出现随机性讨论,使得讨论有些泛滥。如:在教授什么是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出示提前准备好的教具,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学生观察、举例、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后,全等三角形的特点已经显而易见了,学生当即就能够回答出什么是全等三角形,没有必要非让学生小组探究,而教师在这里却让学生展开讨论,就很没有必要了。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做作业和习题时,个别学生提出些不具备代表性以及与本堂课内容无关的一些问题时,教师仍然很随意的说一句:“大家讨论讨论吧!”这些现象势必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影响教学效果。
  三、绝对化。在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把合作探究绝对化,不论什么课型,什么教学内容,课课必须有小组合作探究,认为如果课堂中缺少小组合作探究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不是一堂好课,就有缺陷似的。我在一次次的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的合作探究显得那样牵强附会。如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变革与争霸》中,齐桓公不顾前嫌任用管仲这一材料说明了什么,给我们有什么启发,类似这类问题,学生个人完全可以个人对此做出回答,根本无须合作探究。而教师接下去要求学生阅读或者由学生讲述春秋时期有关的《卧薪尝胆》、《退避三舍》等成语故事,学生受前一提问的影响,会产生一种固定思维方式,自然会想到这些成语故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发,所以在此环节也是无须讨论,无须合作探究。而很多教师为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盲目要求学生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还有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而掌握知识,因此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时,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仅效率低,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缺陷和漏洞,学生不会的照样还是不会。 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是我们教师没有能够深刻认识和把握合作探究的内涵和实质。合作探究不是简单的拉开桌子,分成小组,围坐在一起,不只是追求一种场面上的热烈和表面上的活跃。而是要做到,合作要有合作的必要,探究要有探究的效果,要让学生真正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东西,提升能力,千万不要把它绝对化。
  四、单一化。合作探究的形式单一,大部分教师只是以问题提出的形式让学生探究,讨论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另外,在小组合作探究时,大多采用一成不变的几人一组,面对面交流、讨论,然后小组出代表发言这种形式。学生对于频繁地重复使用同一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也会产生厌烦心理、枯燥情绪。久而久之,有的学生不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时不认真讨论,精力不集中,讨论不深入,致使小组合作探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而造成这一切结果的,应该归结于没有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正确的理解和使用,不够深入研究,没能不断总结、积累和创新。也是对新课程理念没有正确把握的结果。
  总之,合作探究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是伴随着课改不断成熟的新事物,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运用中,我们不仅要全面理解、探究内涵,准确把握它的精神实质,而且要有开阔的视野,不断去总结和发现。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才能不断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走出合作探究学习的误区,迎来新课程改革的春天。
其他文献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方法、措施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含专业技能)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本文主要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对中职学生学业评价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学生学业成就 评价的方式方法 学生学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
通过对西部农村X完中近几年教师流失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其流失现象成逐年递增的趋势,其特点在于优质骨干教师为流失主体,从经济、环境、教师个体等因素分析其成因,提出提高教
甲磺酸达氟沙星(Danofloxacin Mesylate,DFM)是一种动物专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杀菌活性强、吸收迅速、体内分布广等特点,被广泛用于防治动物的细菌性疾病和支原
学位
镉是一种环境化学污染物,可通过水、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在动植物体内蓄积,而肝脏是体内最初镉积累和产生毒性部位,镉对动物肝脏的毒性作用可引发细胞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已成为国外研究的热门,但镉对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镉致禽类肝细胞内质网应激诱导凋亡相关研究未见报道。本实验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内质网应激标志性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基因,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了G
乳酸菌的安全性及多种益生特点使其成为外源基因表达和口服疫苗研制的理想候选宿主。但乳酸菌表达系统与其他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比较而言,相对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外源蛋白的表
兔病毒性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RHD)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RH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致死性传染病。兔出血症
【摘要】经典课文的教学应体现创新教育的新课程理念,不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调动学生思维,努力提高课堂实效,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  【关键词】经典课文 创新教学 提高实效 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52-01  浅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创新。为适应实施这一理念,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倡导自主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47-01  “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是我国已故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讲过的一句话,这是顾老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严重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和拷问,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景,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了,新课
【摘要】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校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出现了许多生命情感缺失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而语文学科又比其他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语文课程本身出发,阐述了语文课程与生命教育的关系,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阐述在语文课堂中怎样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54-02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而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它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和教学对象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思维方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是,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把大小问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