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3月13日,广东某媒体报道的“香蕉患癌”的说法立即在海南引起轩然大波。3月20日之后,正不断成熟的海南香蕉出现“烂市”现象,原本每公斤3元的香蕉连两角钱都无人收购。香蕉产业链上靠包装、运输赚钱的人们也突然没事做了,近百万人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一时间,一个欣欣向荣、关乎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面临崩盘的威胁。
此事一起,海南省农业部门立即紧急应对,组织市场调研,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香蕉患癌”传言。
无独有偶。近两年来,各种“西瓜注射红色素、香蕉乙烯催熟有毒”等谣言,都“恰巧”在水果上市的高峰期出现,并多次造成农产品的严重滞销。种种类似“谣言”让消费者心中产生恐慌,导致市场出现强烈波动。究竟是何原因让农产品在谣言面前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呢?
凄惨的海南香蕉产业
海南省澄迈县福山香蕉合作社穆毛伟说,福山地区原来每天有100车(每车22吨)香蕉销往岛外,现在每天只能卖出10车,按每公斤香蕉降价2元计,一天就损失400多万元,整个琼北地区每天至少损失1700万元。
香蕉种植大户陈吉根诉苦说,他在澄迈、乐东等地共种植了52公顷香蕉,每667平方米(1亩)投资3000元左右。按多年平均价每公斤1.6~2元计算,每667平方米可获利2000元左右,但如果香蕉价格降到两三毛钱,每667平方米顶多可收回四五百元的成本,亏本2400多元。
“没人要就只能等着全部扔掉。”陈吉根说。进入4月,海南的天气一天比一天热,成熟的香蕉放不到3天就会腐烂。如果蕉农将辛苦攒来的血汗钱都投到香蕉里去,这样下去,很可能会血本无归。
海南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陈文河说,2006年海南全省种植香蕉4.6万公顷,产量120万吨左右。每年的3、4、5月份是海南香蕉上市的高峰期,目前已经上市的只占1/3,还有2/3的香蕉即将成熟上市。如果不尽快向消费者澄清事实,海南蕉农的损失将达几亿元。
“蕉癌”真相:对树不对人
记者翻阅广东某媒体最早关于“香蕉癌症”的报道发现,这一消息来自广州市某农业科学院,该院的一位专家称,广东已有3000多公顷香蕉患有巴拿马病。对香蕉来说,目前这种病属于不治之症,堪比人类的“癌”症。该病传播速度快,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扩大感染面积,全国的主要香蕉产地也都发现了该病。
就是这样的报道在被误读后,以讹传讹,最后衍化至:吃香蕉会得癌症的说法。
针对这种情况,海南省农业部门的官员、专家近日澄清说,香蕉巴拿马病对人体无有害影响,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海南省农业厅市场处处长莫翠岗说,香蕉巴拿马病是一种因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得病植株维管束(植物的血管)变黑,无法吸收水和养分,导致香蕉植株逐渐枯萎。镰刀菌枯萎病对于香蕉来说,目前确实是一种堪称癌症的不治之症,镰刀菌隐藏在土壤里,目前没有有效的防治办法。
据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发现有香蕉巴拿马病。该病在广东发现时间已达十几年。海南省自2003年在三亚地区发现该病后,目前已有近0.2万公顷香蕉受到感染。由于是零星点状、带状发生,巴拿马病目前不会对整个香蕉产业产生大的影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服丛教授说,香蕉染病植株一般不会挂果,即便挂果也达不到商品蕉的标准。正如很多植物都会感染病症一样,水稻有稻瘟病,槟榔有黄化病,这些病会造成农产品减产或毁灭性的损失,但对人体有害的说法目前尚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他解释说,行业内称“巴拿马病”为“蕉癌”,是对这种植物疾病严重性的一种形容。事实上,巴拿马病的病原生物根本不会扩展到香蕉的果皮,更不会到达果肉。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刘绍钦说,他只是通过媒体将“巴拿马病”的真相告诉了读者,没想到由此会产生“香蕉致癌”这样的奇谈怪论。再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的观点事实上被外界误读了,‘巴拿马’病在国内大部分产区还只是潜在威胁。”
他还表示,虽然其观点被人为误读,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个良性效用:“香蕉‘巴拿马’病由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毕竟对这种病的防治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
“蕉癌”向社会警示了什么?
这次海南的“蕉癌”风波再次向社会警示,农产品安全是目前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3月20日,广州食品安全信息网发布了12种国产水果有毒的消息。该消息称:“市面上销售的柑橘、荔枝、苹果、梨、葡萄、西瓜、香蕉、桃、桂圆、芒果、柿子以及大枣12种水果多是‘毒’水果。原因是在生长过程中,过量使用催长素、催红素、膨大素,或者存放中过量使用防腐剂,威胁人们的健康。”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该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胡祥娜主任说,在水果生长过程中,使用生长调节剂,或者是保鲜剂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必需的。以香蕉为例,如果不用保鲜剂,几天就会烂掉;芒果如果不用药剂的话,十天时间就可能烂掉百分之七八十。其实,这些水果使用的调节剂、保鲜剂只要不超标就是安全的,像进口水果在销售过程中也会作相应处理,如使用保鲜剂、打蜡等现象都非常普遍。而食用蜡对人体无损害,只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不超标就可以了。
香蕉种植是近年海南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据了解,海南“十一五”规划中,香蕉种植面积将达到6.67万公顷。海南香蕉以其优良品质受到市场欢迎,还远销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作为全国热带水果主产区,海南更要解决好农产品安全问题。
海南宝和农场的蕉农沈建太说,政府部门这两年在引导农民种植香蕉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规范工作还要加强。他认为,在生产环节政府应该做好检测。比如,采收、清洗、保鲜等环节所使用的药剂是不是规范、合格,是否会对人体构成伤害。在市场销售环节中,催熟药剂的使用是否规范等。政府還应该对规范企业进行奖励,并及时发布信息,同时曝光那些过量使用药剂的种植户和企业。
海南省农业厅市场处处长莫翠岗说:目前香蕉种植这种千家万户的种植方式,较难保证香蕉的品质、规格。所以,海南近年来着力扶持香蕉种植的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支持其规范统一经营,并给以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
正在逐步规范的市场也要求种植户应严格按《农产品安全法》从事生产,否则将被无情淘汰。由于现今农产品主要销往大城市,而随着城市市民收入、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挑选余地的增大,自然对其品质也就更加挑剔。据报道,北京奥运会已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抽检率达20%。一旦被发现问题,该产品半年内将不得进入市场。有问题的农产品要就地销毁,销毁费用由经销商承担。
一些农业专家提出,要以现代科技培育新型农民,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应对市场风险的知识和能力。市场陷阱密布,瞬息万变,而农产品绝大多数是鲜活产品,不能存放过久。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使他们不仅懂得科学种田,还要懂得市场,懂得农产品价格谈判技巧,识破各种市场的谣言和陷阱。
有的业内人士建议,必须加快培养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增强他们的科技和经营实力,才能抗拒市场的狂风巨浪。香蕉千家万户的种植方式不仅难以保证品质、规格,而且不利于应对市场风险。“蕉癌”事件中售价最低、损失最大的就是香蕉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
现代市场呼唤现代农业。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销售环节,缺乏现代意识,其农产品将难以在市场立足,农民增收的愿望也将难以实现。
此事一起,海南省农业部门立即紧急应对,组织市场调研,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香蕉患癌”传言。
无独有偶。近两年来,各种“西瓜注射红色素、香蕉乙烯催熟有毒”等谣言,都“恰巧”在水果上市的高峰期出现,并多次造成农产品的严重滞销。种种类似“谣言”让消费者心中产生恐慌,导致市场出现强烈波动。究竟是何原因让农产品在谣言面前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呢?
凄惨的海南香蕉产业
海南省澄迈县福山香蕉合作社穆毛伟说,福山地区原来每天有100车(每车22吨)香蕉销往岛外,现在每天只能卖出10车,按每公斤香蕉降价2元计,一天就损失400多万元,整个琼北地区每天至少损失1700万元。
香蕉种植大户陈吉根诉苦说,他在澄迈、乐东等地共种植了52公顷香蕉,每667平方米(1亩)投资3000元左右。按多年平均价每公斤1.6~2元计算,每667平方米可获利2000元左右,但如果香蕉价格降到两三毛钱,每667平方米顶多可收回四五百元的成本,亏本2400多元。
“没人要就只能等着全部扔掉。”陈吉根说。进入4月,海南的天气一天比一天热,成熟的香蕉放不到3天就会腐烂。如果蕉农将辛苦攒来的血汗钱都投到香蕉里去,这样下去,很可能会血本无归。
海南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陈文河说,2006年海南全省种植香蕉4.6万公顷,产量120万吨左右。每年的3、4、5月份是海南香蕉上市的高峰期,目前已经上市的只占1/3,还有2/3的香蕉即将成熟上市。如果不尽快向消费者澄清事实,海南蕉农的损失将达几亿元。
“蕉癌”真相:对树不对人
记者翻阅广东某媒体最早关于“香蕉癌症”的报道发现,这一消息来自广州市某农业科学院,该院的一位专家称,广东已有3000多公顷香蕉患有巴拿马病。对香蕉来说,目前这种病属于不治之症,堪比人类的“癌”症。该病传播速度快,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扩大感染面积,全国的主要香蕉产地也都发现了该病。
就是这样的报道在被误读后,以讹传讹,最后衍化至:吃香蕉会得癌症的说法。
针对这种情况,海南省农业部门的官员、专家近日澄清说,香蕉巴拿马病对人体无有害影响,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海南省农业厅市场处处长莫翠岗说,香蕉巴拿马病是一种因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得病植株维管束(植物的血管)变黑,无法吸收水和养分,导致香蕉植株逐渐枯萎。镰刀菌枯萎病对于香蕉来说,目前确实是一种堪称癌症的不治之症,镰刀菌隐藏在土壤里,目前没有有效的防治办法。
据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发现有香蕉巴拿马病。该病在广东发现时间已达十几年。海南省自2003年在三亚地区发现该病后,目前已有近0.2万公顷香蕉受到感染。由于是零星点状、带状发生,巴拿马病目前不会对整个香蕉产业产生大的影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服丛教授说,香蕉染病植株一般不会挂果,即便挂果也达不到商品蕉的标准。正如很多植物都会感染病症一样,水稻有稻瘟病,槟榔有黄化病,这些病会造成农产品减产或毁灭性的损失,但对人体有害的说法目前尚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他解释说,行业内称“巴拿马病”为“蕉癌”,是对这种植物疾病严重性的一种形容。事实上,巴拿马病的病原生物根本不会扩展到香蕉的果皮,更不会到达果肉。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刘绍钦说,他只是通过媒体将“巴拿马病”的真相告诉了读者,没想到由此会产生“香蕉致癌”这样的奇谈怪论。再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的观点事实上被外界误读了,‘巴拿马’病在国内大部分产区还只是潜在威胁。”
他还表示,虽然其观点被人为误读,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个良性效用:“香蕉‘巴拿马’病由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毕竟对这种病的防治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
“蕉癌”向社会警示了什么?
这次海南的“蕉癌”风波再次向社会警示,农产品安全是目前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3月20日,广州食品安全信息网发布了12种国产水果有毒的消息。该消息称:“市面上销售的柑橘、荔枝、苹果、梨、葡萄、西瓜、香蕉、桃、桂圆、芒果、柿子以及大枣12种水果多是‘毒’水果。原因是在生长过程中,过量使用催长素、催红素、膨大素,或者存放中过量使用防腐剂,威胁人们的健康。”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该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胡祥娜主任说,在水果生长过程中,使用生长调节剂,或者是保鲜剂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必需的。以香蕉为例,如果不用保鲜剂,几天就会烂掉;芒果如果不用药剂的话,十天时间就可能烂掉百分之七八十。其实,这些水果使用的调节剂、保鲜剂只要不超标就是安全的,像进口水果在销售过程中也会作相应处理,如使用保鲜剂、打蜡等现象都非常普遍。而食用蜡对人体无损害,只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不超标就可以了。
香蕉种植是近年海南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据了解,海南“十一五”规划中,香蕉种植面积将达到6.67万公顷。海南香蕉以其优良品质受到市场欢迎,还远销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作为全国热带水果主产区,海南更要解决好农产品安全问题。
海南宝和农场的蕉农沈建太说,政府部门这两年在引导农民种植香蕉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规范工作还要加强。他认为,在生产环节政府应该做好检测。比如,采收、清洗、保鲜等环节所使用的药剂是不是规范、合格,是否会对人体构成伤害。在市场销售环节中,催熟药剂的使用是否规范等。政府還应该对规范企业进行奖励,并及时发布信息,同时曝光那些过量使用药剂的种植户和企业。
海南省农业厅市场处处长莫翠岗说:目前香蕉种植这种千家万户的种植方式,较难保证香蕉的品质、规格。所以,海南近年来着力扶持香蕉种植的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支持其规范统一经营,并给以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
正在逐步规范的市场也要求种植户应严格按《农产品安全法》从事生产,否则将被无情淘汰。由于现今农产品主要销往大城市,而随着城市市民收入、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挑选余地的增大,自然对其品质也就更加挑剔。据报道,北京奥运会已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抽检率达20%。一旦被发现问题,该产品半年内将不得进入市场。有问题的农产品要就地销毁,销毁费用由经销商承担。
一些农业专家提出,要以现代科技培育新型农民,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应对市场风险的知识和能力。市场陷阱密布,瞬息万变,而农产品绝大多数是鲜活产品,不能存放过久。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使他们不仅懂得科学种田,还要懂得市场,懂得农产品价格谈判技巧,识破各种市场的谣言和陷阱。
有的业内人士建议,必须加快培养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增强他们的科技和经营实力,才能抗拒市场的狂风巨浪。香蕉千家万户的种植方式不仅难以保证品质、规格,而且不利于应对市场风险。“蕉癌”事件中售价最低、损失最大的就是香蕉种植规模较小的农户。
现代市场呼唤现代农业。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销售环节,缺乏现代意识,其农产品将难以在市场立足,农民增收的愿望也将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