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向纵深发展,各国在贸易、环境、安全等问题上的对话与合作不断加强,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和谐共处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时,特别强调了不同文化、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加强对话和加深理解的迫切性,提出要以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的倡议。在构建和谐世界中,语言、文化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和谐世界离不开语言和谐与文化和谐。语言和谐是世界和谐的基础,和谐语言是和谐文化的载体,和谐文化是世界和谐的精神动力,三者是相互制约、有机统一的,正确认识这三者的关系,对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语言和谐是世界和谐的基础
在构建和谐世界中,语言起着先导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无论在日常交往还是在国际政治中发挥“话语权”,都离不开语言。人们通过语言可以达到沟通感情、交换看法和传播思想文化的目的。无法沟通或沟通不畅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进而影响学习、工作,甚至影响国家之间关系的正常开展,影响和谐世界的建立。
和谐世界需要公平、宽容、和谐的语言关系。语言和谐追求多种语言的共存与共融,各种语言不论大小,都应拥有各自的生存发展空间。坚持民族平等与语言平等的原则,既要尊重大国的语言文字,又要保护和发展小国的语言文字。合理地使用官方语言与民间语言,既能维护官方语言的规范和统一,又能保持大众语言发展的旺盛活力,实现语言的和谐发展。多语言的共同发展将大大增强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促进和谐世界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老子的道论,庄子的“不同而和”思想等等,都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和谐思想。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中庸》也把“致中和”作为极高的道德境界。“和”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周易·乾卦》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倡导万邦团结。《论语·颜渊》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保患乎无兄弟?”倡导礼仪之交。孔子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均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家国一理,由和睦家庭、邻里,最终协和万邦。要充分发挥古代和谐思想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和谐语言是一种语言艺术,努力倡导礼貌、得体、和谐的语言,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谐应遵循“真”、善”的原则。“真”——从内容的真实到表达的准确;“善”——包括敬(对别人)和谦(对自己)两个方面。“真”的原则偏重于理智,“善”的原则强调态度和情感。“真”和“善”的原则是相互为用的关系,“真”的原则包含着对对方的礼貌,“善”的原则体现着合作的精神。倡导礼貌、得体、和谐的语言,有利于营造一个积极、友善、开放、合作、和谐的世界氛围。
二、语言和谐是和谐文化的载体
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的背后反映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在倡导语言和谐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因素,这一点在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的根源主要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上的认同。人们往往认为沟通能力取决于对某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掌握,而忽视了语言背后对所学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在这种语言学习观念的支配下,就语言学语言,最终达不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例如在西方通常将dog作为宠物来养,视其为人类最好的朋友,He works like a dog 的真实含义是说“他工作很卖力”,并无贬义。英语中adult books一词,表层意义为“成人用书”,但从文化内涵上讲则是“色情书刊”的代名词。这说明语言只有在其被运用的文化中才有真正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把自己的文化规范视为是他人也应该接受的文化规范,这种观念是跨文化交际的落后和滞胀。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它受着历史传统、宗教意识、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程度、科技水平等)等因素的制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语言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也需要文化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必须在学习文化中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而英美及其他西方民族则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中国人打招呼时除说“你好”外,还可谈及工资、年龄、家庭、子女等问题,而英美和其他西方国家人士往往对这样的语用方式不理解甚至不能接受,认为是在干涉他们的“隐私权”。再比如汉语中“红”,象征幸福、喜庆、吉祥、欢乐、兴旺发达等,而在英语中red不具有汉语的“红”包含的文化内涵,在诸如圣诞节等重大节日中也没有用红色表示喜庆的习俗。要构建和谐世界,营造和谐的国际交际氛围,就必须熟知诸如此类的文化特征,以便自觉采取得体的言语行为。
三、文化和谐是世界和谐的精神动力
文化能够促进国与国之间相互沟通,增强彼此的认同感,保证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在一定的组织内有序开展。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决定了全人类的文化价值融合和渗透是它的总体趋势,其间相伴而生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不同文化之间应相互尊重、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构建文化交往中的平等、互惠、求同存异的多元文化共处的理念,既符合文化特质的本质要求与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又对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具有指导意义。
和谐文化是对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的“贵和尚中”、“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西方的“美即和谐”、“公正即和谐”,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的主张,都是和谐文化的思想渊源。和谐文化是文化领域的精华部分,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弘扬和谐文化氛围,创新和谐文化机制,培育和谐文化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和谐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相互理解、尊重、关爱、合作,共生双赢的意识形态。建设和谐文化,实现文化和谐,就是要自觉而理性地遵循文化生存的普遍规律,以人为本,构建多元文化共处的语境。这种语境包含三个层面:
人本文化——世界和谐的文化指引。马克思精辟地指出,科学实质就是人学,科学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类最大的幸福。联合国一份人文报告指出:发展的基本目的,就是创造一种能够使人长期享受健康和有创造性地生活。这一论断突出了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人本文化的视野既包括人维持生存,拥有知识、健康,争取自由的发展,又包括提高人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发展。社会发展、世界和谐与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应当是有机统一的。人本文化的构建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将唤起建设和谐世界的能力与热情。
关爱文化——世界和谐的前提要素。在国际交往中要宽容谅解,诚实守信,关爱他人。在发展中增强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分工与合作,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在互利互惠中实现“共赢”。要多方培育和谐文化,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公约等意识和行为。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邻里团结等美德。倡导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心公益,在全人类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与和谐氛围。中国四川发生地震后,国际社会通过多种方式向中国表示慰问、捐款捐物,有多支国际医疗队救援队在灾区开展医疗救助,海外华侨华人也积极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这充分表现了团结友好和互助关爱理念,进一步增进了民族情感与和谐的国际关系。
公共文化意识——世界和谐的显著特征。和谐世界本质上是“公共性社会”,这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友爱、竞争合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社会具有在包容多元的基础上达成的开放、差异与共在、共生之特征,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宽广的生活界面。公共性、合作与关爱构成了公众参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维度。和谐世界的实践对公众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生活”体验过程。要大力倡导树立公共服务意识,维护公共利益,爱护公共资源。只有树立公共文化意识,才能提升世界和谐的文化水准。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世界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世界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影响着人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具有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凝聚人心的多元作用。中俄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为载体,通过互办“国家年”活动,增进了两国普通民众的相互了解,深化了两国友好的民间基础。2007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汉学大会”,以“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为主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牢牢把握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弘扬世界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语言来处理问题,努力形成世界人民相互学习、友好相处的和谐局面,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方面。
构建和谐世界,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致力于实现各国和谐共处,致力于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要树立互信、互利、合作的观念,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人类和平、合作、繁荣的和谐家园。构建和谐世界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问题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正确应对不同语言的碰撞和交流,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不断促进语言、文化的理论创新,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语言和谐是世界和谐的基础
在构建和谐世界中,语言起着先导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无论在日常交往还是在国际政治中发挥“话语权”,都离不开语言。人们通过语言可以达到沟通感情、交换看法和传播思想文化的目的。无法沟通或沟通不畅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进而影响学习、工作,甚至影响国家之间关系的正常开展,影响和谐世界的建立。
和谐世界需要公平、宽容、和谐的语言关系。语言和谐追求多种语言的共存与共融,各种语言不论大小,都应拥有各自的生存发展空间。坚持民族平等与语言平等的原则,既要尊重大国的语言文字,又要保护和发展小国的语言文字。合理地使用官方语言与民间语言,既能维护官方语言的规范和统一,又能保持大众语言发展的旺盛活力,实现语言的和谐发展。多语言的共同发展将大大增强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促进和谐世界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老子的道论,庄子的“不同而和”思想等等,都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和谐思想。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中庸》也把“致中和”作为极高的道德境界。“和”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周易·乾卦》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倡导万邦团结。《论语·颜渊》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保患乎无兄弟?”倡导礼仪之交。孔子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均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家国一理,由和睦家庭、邻里,最终协和万邦。要充分发挥古代和谐思想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和谐语言是一种语言艺术,努力倡导礼貌、得体、和谐的语言,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谐应遵循“真”、善”的原则。“真”——从内容的真实到表达的准确;“善”——包括敬(对别人)和谦(对自己)两个方面。“真”的原则偏重于理智,“善”的原则强调态度和情感。“真”和“善”的原则是相互为用的关系,“真”的原则包含着对对方的礼貌,“善”的原则体现着合作的精神。倡导礼貌、得体、和谐的语言,有利于营造一个积极、友善、开放、合作、和谐的世界氛围。
二、语言和谐是和谐文化的载体
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的背后反映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在倡导语言和谐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因素,这一点在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的根源主要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上的认同。人们往往认为沟通能力取决于对某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掌握,而忽视了语言背后对所学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在这种语言学习观念的支配下,就语言学语言,最终达不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例如在西方通常将dog作为宠物来养,视其为人类最好的朋友,He works like a dog 的真实含义是说“他工作很卖力”,并无贬义。英语中adult books一词,表层意义为“成人用书”,但从文化内涵上讲则是“色情书刊”的代名词。这说明语言只有在其被运用的文化中才有真正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把自己的文化规范视为是他人也应该接受的文化规范,这种观念是跨文化交际的落后和滞胀。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它受着历史传统、宗教意识、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程度、科技水平等)等因素的制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语言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也需要文化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必须在学习文化中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而英美及其他西方民族则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中国人打招呼时除说“你好”外,还可谈及工资、年龄、家庭、子女等问题,而英美和其他西方国家人士往往对这样的语用方式不理解甚至不能接受,认为是在干涉他们的“隐私权”。再比如汉语中“红”,象征幸福、喜庆、吉祥、欢乐、兴旺发达等,而在英语中red不具有汉语的“红”包含的文化内涵,在诸如圣诞节等重大节日中也没有用红色表示喜庆的习俗。要构建和谐世界,营造和谐的国际交际氛围,就必须熟知诸如此类的文化特征,以便自觉采取得体的言语行为。
三、文化和谐是世界和谐的精神动力
文化能够促进国与国之间相互沟通,增强彼此的认同感,保证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在一定的组织内有序开展。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决定了全人类的文化价值融合和渗透是它的总体趋势,其间相伴而生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不同文化之间应相互尊重、借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构建文化交往中的平等、互惠、求同存异的多元文化共处的理念,既符合文化特质的本质要求与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又对现实的跨文化交际具有指导意义。
和谐文化是对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的“贵和尚中”、“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西方的“美即和谐”、“公正即和谐”,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的主张,都是和谐文化的思想渊源。和谐文化是文化领域的精华部分,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弘扬和谐文化氛围,创新和谐文化机制,培育和谐文化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和谐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相互理解、尊重、关爱、合作,共生双赢的意识形态。建设和谐文化,实现文化和谐,就是要自觉而理性地遵循文化生存的普遍规律,以人为本,构建多元文化共处的语境。这种语境包含三个层面:
人本文化——世界和谐的文化指引。马克思精辟地指出,科学实质就是人学,科学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类最大的幸福。联合国一份人文报告指出:发展的基本目的,就是创造一种能够使人长期享受健康和有创造性地生活。这一论断突出了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人本文化的视野既包括人维持生存,拥有知识、健康,争取自由的发展,又包括提高人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发展。社会发展、世界和谐与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应当是有机统一的。人本文化的构建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将唤起建设和谐世界的能力与热情。
关爱文化——世界和谐的前提要素。在国际交往中要宽容谅解,诚实守信,关爱他人。在发展中增强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分工与合作,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在互利互惠中实现“共赢”。要多方培育和谐文化,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公约等意识和行为。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邻里团结等美德。倡导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心公益,在全人类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与和谐氛围。中国四川发生地震后,国际社会通过多种方式向中国表示慰问、捐款捐物,有多支国际医疗队救援队在灾区开展医疗救助,海外华侨华人也积极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这充分表现了团结友好和互助关爱理念,进一步增进了民族情感与和谐的国际关系。
公共文化意识——世界和谐的显著特征。和谐世界本质上是“公共性社会”,这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友爱、竞争合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社会具有在包容多元的基础上达成的开放、差异与共在、共生之特征,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宽广的生活界面。公共性、合作与关爱构成了公众参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维度。和谐世界的实践对公众来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生活”体验过程。要大力倡导树立公共服务意识,维护公共利益,爱护公共资源。只有树立公共文化意识,才能提升世界和谐的文化水准。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世界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世界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影响着人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具有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凝聚人心的多元作用。中俄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为载体,通过互办“国家年”活动,增进了两国普通民众的相互了解,深化了两国友好的民间基础。2007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汉学大会”,以“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为主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牢牢把握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弘扬世界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语言来处理问题,努力形成世界人民相互学习、友好相处的和谐局面,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方面。
构建和谐世界,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致力于实现各国和谐共处,致力于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要树立互信、互利、合作的观念,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人类和平、合作、繁荣的和谐家园。构建和谐世界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问题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正确应对不同语言的碰撞和交流,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不断促进语言、文化的理论创新,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大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