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比什么好”不能成为“挡箭牌”

来源 :浙江人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unicom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近来似乎一直为单双号限行做舆论准备,又是大谈单双号限行带来的种种好处,又是摆出如果不限行的话会有多少问题,各种放风试探。很显然,政府注意到了舆论对单双号限行的反对声,北京一位官员近来苦口婆心地解释:限号是讨骂不讨好的事儿,但不得已而为之,总比堵死好一些,希望大家理解。
  官员还知道老百姓在骂,挺好——相比那种对舆论批评视而不见、自以为是的粗暴与傲慢,苦口婆心地解释是一种进步。但那句让人熟悉的“总比堵死好一些”实在让人不舒服,日常中我们听到多少部门用过这样的逻辑。
  舆论批评大拆大建,会说,总比原地踏步好一些;公众批评摄像头侵犯隐私,会说,总比光天化日下被偷被抢好一些;公众批评一刀切地禁止学生春游,会说,总比万一出事故好一些。“总比什么好”的逻辑似乎已成官方受到质疑时万能的防卫盾牌。
  这逻辑貌似替公众考虑,其实不讲理。其一,“堵死”是一个伪问题,是一个最坏的结果,起码目前还没有出现“堵死”这种极端状态,不能为了让公众接受,而把问题推到“要么放任要么堵死”这两个极端状态,用“堵死”这个极端状态去吓公众。


  其二,治理交通问题有很多选项,可以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城市的交通管理水平,可以在城市道路规划上进行挖潜,可以讨论拥堵费、提高停车费等方式——单双号限行的必要性在哪里?在其他方面是不是穷尽努力了?是不是有其他选项?这是需要论证的,而不是当成惟一选择,逼着市民做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要么堵死,要么接受单双号限行。
  其三,谁才是公共利益的判断者呢?到底是“宁愿忍受限行的不便,也不愿堵在路上”,还是“宁愿堵着慢一点,也不想被单双号限行”,这个选择不能由政府专断地替公众决策了,然后强加给公众一个“政府自以为对公众有利”的决策,而需要经过公众讨论和民主决策的程序。民众的偏好,需要以民主方式去实现。
  事实上,如此不“反躬自省,问题于外”的粗放式行政管理思维在许多领域都普遍存在,管理部门永远是没问题的,问题永远出在他人身上。这显然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符,与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改革精神不符。一个简单的逻辑是:治理交通是为了便民出行,依靠“限民出行”来缓解交通,收获的只能是一个“零和”效益。
  因此,政府开展的各项改革,应该要多一些“帕累托改进”,以此增进社会福祉,而不是靠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填补和壮大所谓的改革成果,这极为可能陷入劳民伤财的恶性循环中。
其他文献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 ,“光棍”通常用来指称到了或过了结婚年龄而没有婚配,也没有子女的成年男性。现在,也可以用来称呼成年女性。但“光棍”一词,并不是从产生伊始就用来指称单身的成年男女,而是逐渐发展而来的,是一个词义内涵和指称范围渐变的过程。我们将在下面详细讨论“光棍”这个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光棍”一词的产生和来源   1.对于“光棍“一词的产生,我们有必要先谈一下“棍”这个字。清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