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核小体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反应和预后中的意义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69828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自由或细胞外DNA(free DNA)在癌症患者和正常人血浆中循环,这些DNA至少有部分以细胞死亡标志物寡核小体和单核小体的形式存在。早期的数据表明核小体减少与肿瘤反应、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研究者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一组接受新辅助化疗宫颈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核小体的水平。

其他文献
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0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化疗前后骨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的表达进行了研究。
期刊
干扰素(IFN)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IFN与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主要通过JAK/STAT信号途径来调节一系列IFN刺激基因的表达,影响肿瘤细胞凋亡传导通路及某些凋亡调节因子,增强肿瘤细胞对凋亡信号的敏感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
非小细胞肺癌(NSCLC)被认为是一个典型老年疾病,因老年人生理的特殊性,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往往被排斥在临床研究之外,缺乏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前尚无肯定的标准治疗.现近年来老年NSCLC治疗临床研究,指出单独年龄因素不是影响老年NSCLC患者手术、放疗及化疗的绝对禁忌证。
质子具有独特的物理学特性,用于乳腺癌术后可在改善乳腺靶区剂量均匀性的同时.显著减少心肺和对侧乳腺等周围重要器官的受照剂量,减少正常组织并发症和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生率.应用质子部分乳腺加速照射还可以缩短治疗时间,但远期临床效果还需要大量的病例和长时间的观察随访。
紫杉类药物临床应用中的棘手问题是过敏反应,症状轻重不同,轻者仅面部潮红、皮肤搔痒,重者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血压改变伴或不伴意识丧失,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但临床肿瘤治疗中关于紫杉类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通常只是个案报道或在临床试验中偶有报道,且都描述不清或相互矛盾,反映了对紫杉类药物的过敏反应认识不够充分。
新型药物lapatinib可同时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酪氨酸激酶活性,在体外细胞和动物实验模型中显示具有一定抗肿瘤效应.Ⅰ期临床研究显示,lapatinib剂量达到1 800 mg/d仍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无4级毒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级或2级腹泻和皮疹,临床显示出一定的疗效.生物学相关性研究显示,lapatinib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与临床疗效相关.l
CD44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家族,CD44的过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临床分期和耐药有关,是预后因子之一.可能作为肿瘤进展的标记物.另外,CD44还是多种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分子,在肿瘤复发、恶性生物学行为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针对CD44的靶向治疗可能揭示了分子靶点治疗的新前景。
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被誉为仅次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金标准"术式.在腹腔镜技术应用肿瘤外科传统治疗领域时,腹腔镜手术中CO2气腹对肿瘤细胞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亦是该领域基础研究的热点,现综述CO2气腹对结直肠肿瘤细胞腹腔种植影响的研究进展。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类分子-抗原肽单链三聚体(SCT)由MHCⅠ类分子的重链、β2微球蛋白及抗原肽分子用接头相连接折叠形成.SCT能有效地维持其共价结构,并稳定地在细胞表面表达,能更有效地激活抗原特异性的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从而能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感染和恶性肿瘤细胞。
随着肿瘤特异性靶向菌株的发现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伤寒沙门菌以其兼性厌氧、胞内寄生并通过Ⅲ型分泌机制作用于宿主细胞使细菌的效应蛋白直接转移到真核细胞、增强机体的免疫等生物学特点,为肿瘤治疗提供了靶向治疗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