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针匠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oufangfang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匠外出的时候,是去卖针,包括去城里买铁丝。针匠很少外出。很多时候,就得在家里,锻,磨,锉,烧,慢慢地做针。做针,得先有铁丝。买铁丝,得进城。一早起来,往返六十多里,就靠一双脚,过河,翻坡。百十来斤的铁丝,背着,往返六十多里。
   累不?女人问。
   可累。针匠说。
   看看几个孩子,看看女人,针匠又说,不累。
   喝了一碗水,柳叶子泡的,解渴,泻火。针匠喘了一大口气,开始拉丝:把买回的粗铁丝拉细。没有做针的专用铁丝,得再加工。钢板,上冲数种针号的小眼。穿进铁丝,拉。几米,几十米,百米……铁丝软,铜板硬,铁丝生生地拉过去,就细了。接着,铰样。大钳子,咔嚓咔嚓,咔嚓咔嚓。针匠劲大,咔嚓咔嚓,一大把,齐整整,针样长短。女人劲小,咔嚓咔嚓,一小把,齐整整,针样长短。孩子们也要铰,针匠让老大试着铰,看着笑,“还是写你们的字吧。好好写字,得奖状。”
   铰好样,锉针尖,把一端锉成小尖。噗,噗,噗,一根根地锉,铁屑如银,针尖出锋。就可以敲针鼻儿了,在另一端,用一把小铁锤。啪啪,啪啪,啪啪,铁锤精致,轻巧,得有恰到好处的力度,就扁成针鼻儿。
   女人不能锉针尖,就敲针鼻儿。敲着敲着,与针匠的敲击形成默契,有节奏,高低,起伏,好听。女人笑,针匠笑。写作业的孩子们也笑。孩子们习惯了这种声音,读书,写字,看看墙上那一张张奖状。
   一根一根地锉,一根一根地敲。敲扁之后,钻针眼。左手捏针,右手提钻,金钢钻。钻头沾清油,“呜——”一个针眼,“呜——”又一个针眼,一个又一个,钻在针鼻儿。老大好奇,试过,掌握不住钻子旋转的速度和力度,一滑,钻了手,鲜血直流,忍不住,啊一声。
   针匠心疼。
   女人听见了,也心疼。“疼也得学呀!长大了是吃饭门路……”女人说。
   针匠说,这个不学了,咱们吃苦就算了,他们不能再吃了。说着,打磨钻针眼时凸出的毛刺。一把小锉刀,用巧劲儿,一根根地锉。接着水磨。青石,质地硬、砂面细,上水,拇指食指捏针一把,左右拉动,磨。一把,又一把,磨去锐,磨去棱,细腻,光滑,不挂线。
   女人说,不磨也中的,谁家买回去,用用就好了,不挂手了。针匠说,那不中,那会砸咱家牌子,对不起爹,对不起师傅。女人就不说话了,慢慢地把针往石灰水里浸,一包,一包,得浸上一两天,泡透,取出,一排排放入砂罐。针匠就将砂罐放入灶。生火。炭火熊熊地燃,得一整天。
   该出针了。上香。祷祝。针匠握长钳夹砂罐,嘿!一罐子针倒入冷水盆,淬火。火花飞溅,白雾腾腾。淬过火的针,有刚性,好使。
   用吸铁石捞针,平铺案板上,撒铁砂,一掌覆针,另一掌压上,前后来往,磨。磨去针表面的黑渍,清水淘洗,就光了。针匠有自己的规矩,比师傅教得严格。五更里磨,不点灯,针亮闪闪在手上,就磨成了。
   磨好的针,一闪一亮,映着女人的脸,映着孩子们的梦。针匠高兴。
   该去卖针了。大针,小针,绣花针。还有一种特大号的,缝被褥,叫绗针。按照型号,一排排插在牛皮纸上,一卷,出门。到袁店镇南天门集市上固定的地方,摊开。不用吆喝。姑娘给对象绣花、纳鞋垫,女人做鞋、缝补衣物,来赶集时都记住了……或者出门时特别交待,就买“袁家针”,精细,不锈,有刚性,有灵性,好用。
   一分钱一枚小针,二分钱一枚大针,三分钱两枚中号针。也有拿头发、鸡蛋换的。还有的,低头,小声“请一根,袁针匠,下回给钱”,是买不起,针匠就送,悄悄递手中。
   集散了,该吃饭了,袁针匠收了针,到大杨树下的“裁缝李”家。“裁缝李”,一手好活儿,量体裁衣。还会一手好饭菜,见针匠进屋,停了缝纫机,端出锅内的饭菜,荤素各一,一盏“袁店黄”酒,二两,不多不少。都不多话。吃,喝。“裁缝李”吃得快,回身取出一个布包,“给,二妮儿、三妮儿的裙子,都大了,知道美了……”
   正喝酒的袁针匠就唉呀一声,停了筷子,搓手,挠头,挑起房后的水桶,去井边挑水。晌午头,也没有啥人。袁针匠挑满水缸,又挑满门口的大缸,防火用。挑完,扫了院子,背起东西,出门。“裁缝李”坐在缝纫机前,看着他出去,看着他拐过街角,眸子里水气饱满:你个针匠,真是直心眼啊!
   袁针匠,袁店河上下有名。十五岁当学徒,二十岁出师。出师回来,带着师傅的女儿。进村时,牵着她,一步一趋。听说当年烧针,不小心,热气烫坏了她的眼睛。
   他带着她回来时,“裁缝李”还没有去袁店镇上开店,还叫李小玉。人们都说,咋会学了做针?咋会娶了个瞎眼的女子?
   李小玉也有这样的疑问,可是,他就是不说。
   他说的是,“对不起你了。我只会做针了,也只能做针了。”
   袁针匠就做了一辈子针。
   做针,多趁早晨、晚上,不耽误其他活儿。夏天,蚊子多,咬在腿上、胳膊上,一巴掌拍下去,满是鲜血。冬天,飘雪,针匠一脸的汗水。
   一辈子,针匠起得更早, 睡得更晚。
   很晚,才睡,女人一直等着。给他揉肩,捏腿,拍背,针匠就觉得不累了,拉住了女人的手……特别是卖针回来的晚上,女人捏得更好,嗅着一缕细细的香,是桂花油的香,女人从来不用。窗外有风,轻轻地走。星星们,明明灭灭,像眨眼,眨呀眨的。
   ——现在,不需要手工做针了。
   袁家针也没有了。
   聽说,袁针匠不想让孩子们再受罪,就没有传下来。
   只是,袁家的孩子们,都读书出去了,很有出息。
   袁家的孩子们,从北京、省城回来的时候,总要先拐到城里,看看“裁缝李”,称李姨,很亲。
   “裁缝李”是在袁家的孩子们都上大学后,去了城里,没有再回袁店河。
   责任编辑/董晓晓
其他文献
1、  “你们不过就是我的一些产品而已,相当于工厂生产的螺丝钉。离开校门后用在什么地方那是你们自己的事,升官发财也好,沿街乞讨或是进了监狱也罢,和我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更不会让我负半点责任……现在也是一样,你们成绩再糟糕,闯的祸再多,我也不会少挣一分钱……”  班主任孙老师眯着眼睛耷拉着嘴角,站在讲台上用力地哗啦哗啦地翻弄着我们打着大大红叉子的卷子,胸脯起伏,手微微哆嗦起来,却一直没耽误她口沫横飞
1·  黄娅的那点秘密,我不知道该不该说。守着一个板栗蓬一样的秘密,是一种痛。  黄娅是黄思迢的女儿,不,黄娅的事情有点复杂,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搞不清黄娅到底是谁的女儿。  第一次见到黄娅是去年秋季刚开学的时候。她站在她妈妈米淑珍身后,丰满得像迫不及待要跳出枝头的水蜜桃,胸部高傲地挺立着,一看就是营养过剩了的。个子已经高出米淑珍一头了,皮肤不算白皙,五官都很端正,但表情生涩。一头染黄的长发瀑布般地
摘 要: 儒学的发展和私学的演进是历史性的统一,两者相互影响和助力,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从儒学于先秦时创立到经学在两汉兴起再到隋唐时式微以至宋代的重建和理学的兴起,儒学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私学的演进;从孔子私学到两汉精舍再到魏晋玄谈、隋唐禅修以至宋代书院,在儒学兴与衰的几个关键转折之处,私学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  关键词: 儒学 私学 先秦儒学 宋明理学 书院教育  在
1  浓云越来越低,越来越低,我记得昨天还高过门口那棵白杨,今天感觉就快压到肩头了。冷风中除了清冷梅香,还有大雪将至的刀锋般的寒意。这种寒,不是一般的寒,是那种不留余地,不容商量,刻不容缓,一下子就能穿肌透骨的寒。我知道,这个冬天最早的一场雪马上就要到了。  白杨树上还剩最后几片叶子,这几片叶子已经在风中摇晃了好久好久了,可就是不肯落下来,像留着一个希望,或揣着一个梦想,固执地将晨昏守候成永远。父
1   这个夏天似乎比往年要长。苦桃河两岸满山的五味子早已由青变白,由白变红,熟透了就一串串落在了松软的林地上,化为一捧黑土。   与往常一样,老万这天起得很早。习惯性地干咳几声,背着空篓子就上了屋后的菜地。等从屋后菜地回来,太阳都快一竿高了。天太热,加上背了一篓子蔬菜又太累,刚进屋,他就一屁股坐到椅子上直喘气。前几年落下了高血压病,加上又快70岁的人了,一坐下来就爱犯困。他怕自己犯困真的就这
从前天开始,岳东就发现秀兰的脸阴下来了。开始秀兰只是不说话,后来岳东再说话时,秀兰就一脸的不耐烦,后来干脆躲开岳东去干自己的活儿。岳东很纳闷,自己一没耍牌,二没做错事,干嘛给自己脸色看?岳东一赌气,两个人就摽上劲儿了,冷脸对冷脸,看谁能坚持住。   下午,岳东去了趟地里。已经是晚秋了,地里的庄稼都收得差不多了。玉米没了,黄豆割了,只有棉花还咧着嘴,吐出一团一团的果实。岳东管棉花叫果实,还是去年在城
张伟的肚子饿得咕咕乱叫。   从网吧走出来,已是深夜11点了。空旷的街道上一片漆黑,只有转角处一家烧烤店还亮着灯。   “老板,帮我烤个鸡腿。”张伟捂着肚子说。卖烧烤的是一对中年夫妇,大约50岁左右,看着他们有些佝偻的身影,张伟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这个时候不知父母是否收摊了?   想起父母在老家那个偏仄的小镇,每天摆水果摊都要摆到很晚。而自己当年又不懂事,没有好好学习,高考自然也就没有考好
道光六年(1826年),“蔚盛长”票号在赊店成立,极大地方便了商户,因为经营有方,银子似潘赵二河的水,源源不斷地流入掌柜侯太永的钱袋。嗅觉敏锐的商人贾全看到这个生意“油水”大,也开了家票号,取名“广顺生”。从此,两家票号成了对手。   所谓票号,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当时商家做生意用的货币是银子和铜钱,十分笨重,不便携带,异地交易要运送现银,既增加支出,又要承担旅途被抢遗失的风险。于是,票号应运而生,
1992年,我受命到全县惟一不通公路最偏远的黄安乡宣传邓公南巡讲话精神,并参加为期半年的社教。  之所以派我,是因为我当时任职于县文化局创作科。在机关最不重要,是闲人。  我给自己规定,每次带三本书,半月回家一次。  乡政府离公路有八里地,沿河谷行走,路有半米宽。一边是岩,一边是溝。  大约在八月中旬,我接到妻子电话,说父亲要来,主要是来看我才几岁的女儿。我于是急急忙忙从黄安乡往公路赶,不幸的是,
借 书  亓家宝是汝南人,和漆雕宝成是老乡。亓家宝的父亲亓三套在李庄子矿三零五队当放炮员,1985年那年,亓三套在井下处理哑炮时,出事故炸伤了头部,导致双目失明,后按伤残退休,亓家宝是顶替父亲上的班。那年,亓家宝十七岁,正在上高二,本来按亓三套的意思是想叫亓家宝的姐姐亓秋香接班,但亓家宝说啥也不成,说,姐姐是人家的人,你不叫儿子接班当工人偏叫闺女接,那不行。亓三套说,你不是正上学吗?将来好赖考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