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c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利用讨论法对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古代史隋朝历史的“大运河”为例,介绍了讨论法中的引导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创造学习四步教学程序。
  关键词:历史教学 讨论法 四部教学 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理论的影响,另外,教师又要受到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的约束,而学生为应付激烈的考试竞争,不得不去死记硬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股脑地灌”,学生则被动地吸收、学习,素质教育的实施无从谈起。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小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及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已经明显落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校领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历史教研组提出:通过“讨论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研课题。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摸索、实践、力求探索出一条以“讨论法”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历史“讨论法”四部教学程序
  
  1.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习。并不是任何一道题都可以讨论,讨论题目必须有讨论的价值,通过这个题目的讨论,学生能自己把课上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还可能和政治、地理学科结合起来,甚至通过这个讨论题目,使学生自己能认识到什么,能有所感悟。
  2.分组定时讨论,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讨论小组,然后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给出的讨论题目,并总结出知识要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既紧张又热烈的气氛中完成讨论任务。不分组,容易出现“大帮哄”、“浑水摸鱼”的现象;不给学生时间限制,学生没有紧张的感觉,会出现“嘻嘻哈哈”甚至“跑题”的情况。在时间限制下、紧张气氛中,学生积极开拓思维,既适合高考的需求,也适应时代的节奏。
  3.学生回答总结,自主学习。在学生自由讨论结束后,还要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反馈上来。可自由发言,也可按组发言,这要视不同情况而定。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得出的认识,用一些诸如“好”、“非常好”、“太棒了”、“继续努力”之类的词语给予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既使学生说错了,教师也不要生硬地否定,要委婉地说出,并鼓励其站起来的勇气,使一些不敢开口或怕说错了的学生,消除顾虑,让所有的学生都活动起来。
  4.师生归纳升华,创造学习。在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反馈上来之后,教师要进行概括性总结,把学生总结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还要补充学生想不到的知识点。
  比如,我在讲中国古代史隋朝历史的时候,我认为“大运河”是一个能和地理结合,并且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目“你如何认识大运河”?我规定了10分钟的时间来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10分钟后,在我的主持下,他们开始踊跃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A、我组认为:大运河横贯南北,沟通五大水系,这在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历史现象,所以我组认为首先应该有隋的统一作为政治前提,并且运河开凿后又可以巩固统一;其次,大运河的开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因为开凿运河的目的之一就是把南方的物资运往京都。(教师评价略)
  B、你说的都是好的方面,开凿大运河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耗费大量的财富,而且徭役繁重,也是隋暴政一方面的表现,最终导致了隋的灭亡。唐朝诗人胡曾写道:“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
  教师:学生们说得非常好,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也有弊,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现在的“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就是借助大运河的故道(当然元朝时又裁弯取直,但隋运河是基础)学生们可以从地理、政治多角度来认识,谁还有补充,接着说。
  学生们的思路已经打开,又经过教师的点拨,提到地理学科的“南水北调”工程,热情很高。
  C: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还有利于运河沿岸的灌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教师评价略)
  D:大运河的开凿在便利了交通的同时,也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教师评价略)
  E:隋朝时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运河的开通解决了军粮运输的问题;还有,隋炀帝巡游江都耗费了大量的财富,并且加重了两岸人民的负担。(教师:很好,隋炀帝巡游江都,路经州县,地方官员为取悦龙颜,大肆搜括百姓,当然也就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F:我认为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这样就巩固和强化了洛阳的中心地位,这和中国古代政治重心东移有关系。(教师:太棒了,中国古代存在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东移的问题,隋朝的都城是长安,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而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推动了政治重心的东移,学生们的思路越来越开阔了。)
  G:教师,大运河的开凿是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这样说吗?(教师:当然可以,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大运河也是。谁还有补充,学生们说得都非常好。)
  这道题讨论到这儿就基本结束了,我又把学生们刚提到的知识点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学生的热情仍很高涨,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而我也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二、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往往比教材的涉及面宽,而知道的越多,理解越深,说得越透彻。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不仅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之间也相互看到了差距,学习劲头也就被带动起来了。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经过讨论,他们原本认为无从入手的问题,他们自己都解决了,而且有的想到的知识点比教师总结的还要全面,无形当中,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法”就是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分析,最后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本身就是一个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前是由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来完成,而现在这个过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既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这种讨论问题的作法用时间长了,学生形成了一种习惯,不仅在课上用“讨论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课下也在继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其他文献
当今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时代的发展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日显急迫,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计算机教学应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是主体”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实现“三维目标”是教学改革的途径。在这新理念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学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教师把书本上的知识直接告诉给学生。学生在这样的
摘 要:运用政治课五步教学法,培养学生基本能力要做到:课前导读:把握教材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重点精讲:突破教材重难点,培养理解、分析和比较能力;随堂小结:突出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复习巩固:强化所学知识,综合培养识记、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练习反馈:考查所学知识,考核能力,使学生实现质的突破。  关键词:政治课 五步教学法 培养 能力    中学政治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摘 要:“布白”是许多艺术种类的重要表现手法,教师在授课时,留给学生一点回味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堂讲授中的“布白”。  关键词:导课布白 语言布白 板书布白 结课布白     “布白”一词源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是处理空间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是许多艺术种类的重要表现手法。教师在细针密线、鞭辟入里地讲课的同时,给学生留有一点回味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堂讲授中的“布白”。下面,我就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布白
新学期伊始,高三历史教师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10个月的时间里安排73万多字高中教材内容的复习。近年来高考强调考核能力,高三历史的复习方法也应由偏重传授知识转向强化能力培养。如果我们不注重观念的更新和教法的改进,就既不能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也跟不上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因此在高考历史复习中,要帮助学生构筑知识体系,重视思维训练,提高他们学科能力水平。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无不仅扣这三
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错别字现象。原因主要来自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多方面。为此,我们要把消灭错别字贯穿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政治课教学如何抓住开头?本文就此从“开门见山”、“故事引入”、“温故知新”、“幽默引入”、“漫画引入”、“设疑引入”、“多媒体引入”、“热点、焦点引入”、“演讲、歌曲引入”、“其它引入法”等十个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 凤头 举隅    古人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意为写文章开头要精彩吸引人,主体要充实有血有肉,结尾要精悍有力量。的确,“良好的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多角度寻求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一环。本文就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以反思、概念、知识、方法和问题为发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