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实践探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探究性教学,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最后总结的教学方式,它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三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性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批判性思维.
  
  一、数学探究性教学的优点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数学探究性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1.增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经常进行探究性教学,会使学生逐步重视数学探究活动,学生在平时数学学习中喜欢将某些问题自觉地进行深入探究,对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会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许多学生将探究活动逐渐转为自觉的行为.
  2.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经过探究活动后,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敢于质疑权威了,敢于提出问题了,这说明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大有改善.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所提大部分问题具有一定挑战性,提问方式有所改观.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随着数学探究的深入,学生的求异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确有所增强,在数学作业中,一题多解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敢于对教师的讲课内容与书本上的一些问题或一些问题的解法提出质疑.究其原因,以往学生过多依赖教师对他们所完成习题来进行评价,而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更重视学生自己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评价.
  4.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数学探究性教学的教学实践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大有提高,在优秀率与及格率方面大有改善,开放题、应用题与探究性问题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教学实践之前,这说明数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以初中数学第三册(人教版)“高度测量”为例来进行探究性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展开对“树的高度”不同测量方案的探究.以“流畅、开放、合作、引导”为指导,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表现机会,减少对学生的干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去选择解答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探究解决树高的测量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形成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下面以《树的高度测量》为例来进行分析.
  1.提出问题
  我们可以创设情境来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时我们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一位小学生去上学,她看见路边一棵大树.多媒体播放器此时打出字幕:“它有多高呢?该如何测量呢?”这时,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帮助她想出一种测量方案吗?说明你的方法?”
  2.学生自由探究
  接下来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自由探究.学生思考中笔者不时给予启发、点拨,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热烈交流,相互评价、吸纳,教师也不时参与其中.10分钟后,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至少一种测量方案.启发引导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互相合作,是这一环节的目的.
  3.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成果展示: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方案,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2)学生讲评:可以采取“谁设计谁主讲,其余学生评判”的方式进行.
  图1
  
  
  
  一位女生首先发言:“女生身边常带小镜子.我们可用平面镜来测树高,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在地面放一面镜,后退到恰能从镜中看到树的顶端为止,这时只要测出DO的长度a和OB的长度b,已知人的身高CD,就可以求出树高:AB=baCD(如图1).
  笔者当场就表扬了她:“这个创意新颖,方案简洁”.
  图2
  此时另外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如图2,我们可以利用太阳光线测树高,先测出人的身高CD和影长DE,再测出树的影长BF,利用在同一时刻,高度和影长成正比的关系可求出树高:AB=CD
其他文献
文言文历经了几千年的洗礼,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承载着璀璨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于漪老师形象地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更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诗经》中对纯朴爱情的歌颂,对统治者残暴荒淫的批判;《离骚》的浪漫主义气质;《史记》的深邃宏博……但长期以来,学生视文言文为“老虎猛兽”,一谈到“之乎者也”便大感头痛。到底怎样才能摆脱文言文
一、分类推进教学理论根据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1905年建立狭义相对论后,正是由于洞察到引力场与加速场的等效性,提出著名的等效原理——为广义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于1916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基础”。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汤姆生赞誉到:“这是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在中学物理中,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平均速度、重心、交流电的平均值和有效值等,都是根据等效概念引入的,从而使所研究的情境总是由繁
虽然现在的历史高考已逐渐注重对知识理解和迁移能力的考查,但我们知道,理解和迁移能力的提升必须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不可能做到正确的历史理解和迁移。面對内容繁杂的历史课本,很多学生因难以记忆而头疼,甚至连基本的史实、史论都掌握不好。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授课时应多教一些记忆方法给学生,让学生既能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提高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而历史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字眼记忆、谐音记
阅读是“理解知识、获取信息、强化记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规律性,提高对学科知识的领悟力;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使学习变得更加快乐、更有效率;有助于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养成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好习惯。因此,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阅读方法便成了教师进行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必然选择。   在政治课阅读中,把握以下三方面的阅读方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