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驿的标牌寂寞地矗立路旁,标牌下,车辆匆匆而过,经年如此。对于公路的过客,云南驿只是一个略显得有些不一样的地名;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上,云南驿只是一个在地图上都难以寻找的、祥云县的小小村庄,而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全部的云南。
在滇西高原与滇西横断山脉相交的云南省祥云县是云南之源,被称为“古云南”和“小云南”。境内的云南驿,至今仍保存着云南省中“云南”的原称。祥云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桥头堡,也称古云南,境内有一颗镶嵌在西南古丝绸之路上的耀眼的明珠——云南驿。“云南”二字正是源于此。
云南驿,在历史长河中是非常重要的交通、物运枢纽,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传说它是汉武帝在梦中被深深吸引的地方,是一片预示着吉祥和美丽的五彩祥云飘落的土地。尽管距离中原很遥远,汉武帝却毫不犹豫地派人来寻到它,并对它赋予重任,使这个西南边陲小小的村落从此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一站就是2000多年。
我喜欢那条青石板路、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房屋;我喜欢村后的白马寺山、村前潺潺流淌的小河;我喜欢辽阔的飞机场、造型奇怪的高高的“机窝”……这一切,记载着我的成长,给予了我快乐,沉淀着我浓厚的亲情。一个宁静的村庄,每天早晨,坐西向东的村庄迎着太阳的第一道霞光苏醒,古老的青石板街头飘荡着袅袅的炊烟,公鸡响亮地啼叫,看家狗轻轻地吠鸣,石板路上蹦跳着上学的孩子,挑早水的人勤快的钩担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就是我的家乡。
青石板古道
凡是到过云南驿的人都知道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在这条街上,曾经住过官宦,扎过军队,歇过马帮,这里曾经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云南驿是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西汉时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云南驿是境内最早的县治驻地,在此设置了云南县;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置云南郡,治理机构即设在云南驿,云南驿是云南郡治与云南县治的同驻地,云南驿作为蜀国南中七郡之一,为滇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58年;杨佐在《云南买马记》中,描写道“驿前有里堠(了望敌情的古堡),题东至戎州(宜宾),西至身毒(印度),东南至交趾(越南),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寥寥数语,云南驿极其重要的地理、军事位置表达得淋漓尽致。
南诏时期,云南驿为云南所在地,并设置有军事机构云南节度;唐贞元年间,是云南驿的鼎盛时期,唐武德四年(621年)至天宝九年(750年)的128年中,云南驿为西宗州与宗居县的州、县治同驻地;元代,元和元年(806年)至宪宗五年(1255年)共449年,云南驿一直是南诏国及大理诸国的云南赕治驻地,政府在云南驿设置云南州,当时的云南驿是滇西第二大治;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云南县治由云南驿迁往洱海卫城南,另筑新城于今祥云县城,结束了云南驿从西汉至明初近1500年间作为行政管理机构县、郡、州、赕或军事管理机构节度所在地的历史,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因省县同名才改称祥云。但是云南驿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从时间上来说,“云南驿”最早将“云南”作为地名,是云南省省名的起源。“云南县”一名改作“祥云县”以后,唯有“云南驿”把“云南”一名保留至今,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云南驿站现虽已荒废,但仍然保存了不少作为驿站时期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由民居、商铺、旅店、马厩等组成的古朴城镇风貌,古代丝绸茶马驿道的道路遗迹,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旧地及遗物等等。
在1000米左右的街道上曾有熙熙攘攘的客商,有络绎不绝的马帮,这里是漂泊的客人和马帮的家园。街道两旁显得陈旧的店铺、过街楼的遗痕、青石板路上的马蹄印、水阁楼的遗址,一切仿佛还在诉说着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从遥远的中原蜿蜒而来的驿路,向茫茫的群山和云海逶迤而去。每一个圆滑的石块记载了多少个传奇的故事,聆听了多少次马帮的铃声?经过了多少个马帮?赶过了多少匹健壮的骡马?谁说岁月无痕,这难道不是记忆?谁又知道,在这条青石板路上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留下了多少赶马人青春的汗水、艰辛的泪水,甚至还有生命?演绎过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马帮大院
我家的大院就在那条青石板街道上,因为街上的人家几乎都从事经商,一般要比其他人家富裕,所以经常遭到嫉妒。我爷爷的爷爷是一个果断且勇敢的人,他是云南驿有名的“线长”——纺线织布的能手。为了在街道上占有地盘,用纺了半辈子线的钱买了繁华路段的一块地,然后带领他的两个儿子盖起了一幢四合院。
院子是传统的“四合五天井”结构,中间一个大院心,在东南西北角各带一个小天井,土木建筑,两层结构,雕梁画栋。大门的门头飞檐翘瓦,门边用巨大的石板砌成,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方形石墩。大门是用两寸多厚的椿树木板做的双合门,两米多高,门上镶嵌一个很大的铁栓。一层房间的地面用青砖铺砌,木格子窗户,房间里面套房间,层层深入。楼上的四围防护栏全用两寸宽的木条做成,既美观又防盗。楼上夹层处还设计有隐秘的暗室,小时候我们在里面捉迷藏。院子坐南朝北,南面为正堂屋,院心四周用长条形青石镶砌,青石块四四方方整整齐齐,都是到十多里外的大波那村石山上买来,当时用牛车拉回来,一定非常艰难。整个院子庭院深深,但宽敞明亮,冬暖夏凉,建造蔚为壮观。如今,一百多年的院子依然岿然屹立,令每一位参观的游人由衷赞叹。
于是,爷爷的爸爸改了行,不再纺线,开起了马店,迎来送往各地的马帮、行人。由于路段很好,生意兴隆,马店开了好几十年。院心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经过岁月的磨砺,磨出许许多多的小坑,小时侯我不明白它们为何是那般模样,也没人告诉我。直到长大了,才慢慢知道我家的大院是开过马店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坑洼,都是被无数钉了铁掌的马蹄日积月累踩出来、磨下来的痕迹。
爷爷原来一直在自家的马店里帮忙打杂,直到成家后,才参加马帮的运输队伍,当自己真正成为马帮中的一员时,才知道赶马人的生活是不堪回首的。饥饿、病痛、坎坷,已经算不得什么,最艰难的是露宿森林、惊遇野兽、货物被强盗抢夺……一切都是像传奇故事中的情节,惊险而后怕。从凸凸凹凹的石板上,时光倒流,我仿佛又看见吆喝着牲口的马帮队伍缓缓而来,从我的眼前走向前方,我依稀看见了我的爷爷,他戴着草帽,穿着赶马装,脚上穿着草鞋,握着马鞭,注视着前方,与队伍紧紧跟上,奶奶的叮咛还在耳边回响,儿女的依恋还温暖着他的胸膛……
夕阳西下,赶路的马帮追着太阳最后的余晖走向云南驿。驿站沿路的马店门前依次挂着招牌,傍晚时分,明晃晃的马灯亮起来,吸引着来自各处的马帮。走惯了我家大院的马帮熟脚熟路,在马锅头的带领下进了“李记马店”,大门两旁的马槽立即拴满了马匹,店里的伙计们吆喝着、忙碌着……牲口在厩里大口大口地咀嚼着草料,不时打着响鼻,那些走南闯北的赶马人吸着闷桶,喝着烤茶,大声谈论着路上的见闻和奇遇,我的祖辈们边听着他们的传奇故事,边穿梭着端茶送水,给马添加草料。院子里飘荡着烟草味、马料味、饭菜的香味,街道上还不时传来晚到的马帮的马铃声。 次日,迎着黎明,在一片吆喝声中,一批批驮着各种物资的马队又匆匆奔向它方。
多少年来,途经云南驿的商贾马帮络绎不绝,过往客商熙熙攘攘,小镇格外热闹和繁忙,大大小小的马店曾经发展到三十多家,云南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西南丝绸之路上漂泊的马帮的家园。
水目山
我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外婆去水目山烧香,据说水目山的香火很灵。每当初一十五,常常有一群小脚老太,轻盈地移动着“三寸金莲”,身姿婀娜地爬行在石板山路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水目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水目山寺院始建于唐代,兴盛于宋元,延续至明清,曾一度成为滇川地区的佛教中心。水目山被称为“云南禅宗第一寺,佛教文化第一山”,集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自然风光于一身,是云南开创较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其佛教活动比鸡足山早七百余年,比大理崇圣寺早十一年,与南诏、大理国王朝关系极为密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水目山旅游考察,全国著名书画大师担当和尚曾在此剃度受戒,清代吴三桂、林则徐也曾先后上山问道。
相传大理国王室认为彩云南现之地的宝华山是一块难得的灵山福地,为诸大臣所请,特下旨委派一代高僧普济庆光到宝华山开山建寺。普济到此一看,宝华山山势嵯峨绵亘,林木幽秀,万山如拱。前则平原浩瀚,后则群峰削成,重碧璇题,上凌霄汉。左有云驿象山卫俯回顾,右有天华狮山护伏频呻。远远望去,犹如一尊弥勒大佛跏趺原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普济大喜道“是我佛之灵山也。”但是四处一走却发现宝华山山上缺水,无法建寺。回朝禀报后,大理国王赐普济锡杖一根,表示王室的期望和重托。普济再次回到宝华山,为寻水在山林间苦苦寻觅。当他走到宝华山半山腰,看见周围林木葱茏,但还是不见有水,便感叹道,“此地应出水,何以无泉?苍天哪,你真的无眼吗?”说着,他情不自禁举起锡杖朝地上一戳,在锡杖下跏趺而坐,念起佛经来。天色已晚,普济起身下山求宿,第二天早上,他漫不经心拔出锡杖的地方,竟然流出了汩汩清泉,宝华山从此改名为水目山。
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31年),水目山因其开山祖师普济的“锡杖涌泉”而得名,这里曾经一度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早在宋代大理国时期,水目山就已高僧辈出,成为汉传佛教南传禅宗在云南的中心道场。明末清初,又与南京及江南一带南北呼应,禅律并举行了大规模的传戒活动。呈现出“万众皈依,千衲绕围,从者如云”的空前盛况,水目山由此进一步成为声名远播、高僧云集的名山法地。水目山,山清水秀,林木苍翠,古刹巍峨、佛塔成林、名碑矗立,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突出的特点和重要的地位。
而现在,水目山千年古刹,成林佛塔被尘封入历史,渐渐被人遗忘。
老机场
云南驿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云南驿也有着风云和传奇q这里不仅仅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驿站,也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地,特别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云南驿曾经成为中缅印战区的重要军事基地,是通往东南亚各国的航空转运站,是抗日战争中南方空中运输大通道“驼峰航线”上的重要通道和补给线。
云南驿机场距村子不到一公里。那是一片开阔、平坦的红土地,占地约1000多亩。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流血牺牲、英勇奋战的往事几乎被岁月收拾得干干净净,不留任何痕迹,除了一个非常宽阔的红土场以及那些造型奇特的“机窝”。在奶奶辈份长者的嘴里,我们依然可以听到许多有关战争的故事。
我的外公是当年抗日军队的卫生员,一直在云南驿参加军队救护工作。他经常念叨那段军队经历:飞机场修建于1929年,国民政府在云南驿南面征地260亩,修建了飞机场开展商务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后,云南驿机场变成国民党中央航空委员会的空军基地。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空军军官学校初技班从洛阳迁到云南驿机场,在这里培训了300多名航空初级技术学员。1941年12月,太平洋珍珠港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对日宣战,陈纳德将军率领陆军第十四航空飞行大队进驻云南,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迁离了云南驿机场,美军第二十三战斗机队和第二十五运输机队接管了云南驿机场,组成号称“飞虎队”的抗日空战队,开辟了闻名世界的“驼峰航线”。从外公和其他长者的嘴里,我还知道,我家的大院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国民党空军部队在我家院里设过指挥部,指挥官员曾在我家的小阁楼上住过。而外公和当年从香港来抗日的女护士黄欢笑是同事,记不清一起见过多少次日本飞机的空袭,也记不清救过多少个受伤的军民。往事那么模糊,我朦胧的泪眼看不清楚外公在硝烟中忙碌的身影。
在抗日战争期间,大量的抗战物资通过云南驿运送到了抗日前线,云南驿也因此而更加奠定了西南交通重镇的地位,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火车、飞机和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马帮原始的运输功能已经成为历史,云南驿便是见证云南交通史的驿站。
云南缘起的地方,茶马古道最繁华的驿道,从茶马古道到二战中缅印战区交通枢纽记载云南交通史的活化石……曾经的云南驿,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辉煌。在排列整齐的青石板街道上,我幼年时的脚印交织在马帮的脚印里、交织在抗日军队的队伍里、交织在美军咖啡馆的浓香里、交织在红军长征的脚印里,也变成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TIPS
地址: 东距昆明市282公里,西距大理市46公里;由东向西有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和320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穿境而过,向南有214国道和正在建设的祥云至临沧二级公路,向北有祥云至宁进四川三级公路。
交通路线:从昆明出发:在楚大高速云南收费站下高速,沿320国道西行12公里,停车场在里程碑3094公里处。从大理出发:在楚大高速板桥收费站下高速,沿320国道东行8公里;也可以从祥云收费站下,经县城和清华洞沿320国道东行19公里(过路费要便宜得多),停车场在里程碑3094公里处。
美食:云南古镇美食祥云的酱辣子就是在大理一带颇负盛名的就餐佐料。大理祥云酱辣子不仅深受当地人的欢迎,而且还远销外地。祥云产的辣子体形细长、肉质肥厚、辣味适中。酱辣子就是用这种辣子作主料,配以精制酱古镇开设有饭店二十余家,多在320国道3094—3095公里处。古道上现有三家小吃店,经营早餐。
另外还有凉鸡米线、烤乳扇、木瓜水可以品尝。
住宿:云南没有住宿条件,可到祥云县城居住,一般50-80元不等。
在滇西高原与滇西横断山脉相交的云南省祥云县是云南之源,被称为“古云南”和“小云南”。境内的云南驿,至今仍保存着云南省中“云南”的原称。祥云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桥头堡,也称古云南,境内有一颗镶嵌在西南古丝绸之路上的耀眼的明珠——云南驿。“云南”二字正是源于此。
云南驿,在历史长河中是非常重要的交通、物运枢纽,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传说它是汉武帝在梦中被深深吸引的地方,是一片预示着吉祥和美丽的五彩祥云飘落的土地。尽管距离中原很遥远,汉武帝却毫不犹豫地派人来寻到它,并对它赋予重任,使这个西南边陲小小的村落从此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一站就是2000多年。
我喜欢那条青石板路、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房屋;我喜欢村后的白马寺山、村前潺潺流淌的小河;我喜欢辽阔的飞机场、造型奇怪的高高的“机窝”……这一切,记载着我的成长,给予了我快乐,沉淀着我浓厚的亲情。一个宁静的村庄,每天早晨,坐西向东的村庄迎着太阳的第一道霞光苏醒,古老的青石板街头飘荡着袅袅的炊烟,公鸡响亮地啼叫,看家狗轻轻地吠鸣,石板路上蹦跳着上学的孩子,挑早水的人勤快的钩担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就是我的家乡。
青石板古道
凡是到过云南驿的人都知道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在这条街上,曾经住过官宦,扎过军队,歇过马帮,这里曾经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云南驿是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西汉时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云南驿是境内最早的县治驻地,在此设置了云南县;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置云南郡,治理机构即设在云南驿,云南驿是云南郡治与云南县治的同驻地,云南驿作为蜀国南中七郡之一,为滇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58年;杨佐在《云南买马记》中,描写道“驿前有里堠(了望敌情的古堡),题东至戎州(宜宾),西至身毒(印度),东南至交趾(越南),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寥寥数语,云南驿极其重要的地理、军事位置表达得淋漓尽致。
南诏时期,云南驿为云南所在地,并设置有军事机构云南节度;唐贞元年间,是云南驿的鼎盛时期,唐武德四年(621年)至天宝九年(750年)的128年中,云南驿为西宗州与宗居县的州、县治同驻地;元代,元和元年(806年)至宪宗五年(1255年)共449年,云南驿一直是南诏国及大理诸国的云南赕治驻地,政府在云南驿设置云南州,当时的云南驿是滇西第二大治;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云南县治由云南驿迁往洱海卫城南,另筑新城于今祥云县城,结束了云南驿从西汉至明初近1500年间作为行政管理机构县、郡、州、赕或军事管理机构节度所在地的历史,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因省县同名才改称祥云。但是云南驿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从时间上来说,“云南驿”最早将“云南”作为地名,是云南省省名的起源。“云南县”一名改作“祥云县”以后,唯有“云南驿”把“云南”一名保留至今,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云南驿站现虽已荒废,但仍然保存了不少作为驿站时期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由民居、商铺、旅店、马厩等组成的古朴城镇风貌,古代丝绸茶马驿道的道路遗迹,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旧地及遗物等等。
在1000米左右的街道上曾有熙熙攘攘的客商,有络绎不绝的马帮,这里是漂泊的客人和马帮的家园。街道两旁显得陈旧的店铺、过街楼的遗痕、青石板路上的马蹄印、水阁楼的遗址,一切仿佛还在诉说着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从遥远的中原蜿蜒而来的驿路,向茫茫的群山和云海逶迤而去。每一个圆滑的石块记载了多少个传奇的故事,聆听了多少次马帮的铃声?经过了多少个马帮?赶过了多少匹健壮的骡马?谁说岁月无痕,这难道不是记忆?谁又知道,在这条青石板路上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留下了多少赶马人青春的汗水、艰辛的泪水,甚至还有生命?演绎过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马帮大院
我家的大院就在那条青石板街道上,因为街上的人家几乎都从事经商,一般要比其他人家富裕,所以经常遭到嫉妒。我爷爷的爷爷是一个果断且勇敢的人,他是云南驿有名的“线长”——纺线织布的能手。为了在街道上占有地盘,用纺了半辈子线的钱买了繁华路段的一块地,然后带领他的两个儿子盖起了一幢四合院。
院子是传统的“四合五天井”结构,中间一个大院心,在东南西北角各带一个小天井,土木建筑,两层结构,雕梁画栋。大门的门头飞檐翘瓦,门边用巨大的石板砌成,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方形石墩。大门是用两寸多厚的椿树木板做的双合门,两米多高,门上镶嵌一个很大的铁栓。一层房间的地面用青砖铺砌,木格子窗户,房间里面套房间,层层深入。楼上的四围防护栏全用两寸宽的木条做成,既美观又防盗。楼上夹层处还设计有隐秘的暗室,小时候我们在里面捉迷藏。院子坐南朝北,南面为正堂屋,院心四周用长条形青石镶砌,青石块四四方方整整齐齐,都是到十多里外的大波那村石山上买来,当时用牛车拉回来,一定非常艰难。整个院子庭院深深,但宽敞明亮,冬暖夏凉,建造蔚为壮观。如今,一百多年的院子依然岿然屹立,令每一位参观的游人由衷赞叹。
于是,爷爷的爸爸改了行,不再纺线,开起了马店,迎来送往各地的马帮、行人。由于路段很好,生意兴隆,马店开了好几十年。院心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经过岁月的磨砺,磨出许许多多的小坑,小时侯我不明白它们为何是那般模样,也没人告诉我。直到长大了,才慢慢知道我家的大院是开过马店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坑洼,都是被无数钉了铁掌的马蹄日积月累踩出来、磨下来的痕迹。
爷爷原来一直在自家的马店里帮忙打杂,直到成家后,才参加马帮的运输队伍,当自己真正成为马帮中的一员时,才知道赶马人的生活是不堪回首的。饥饿、病痛、坎坷,已经算不得什么,最艰难的是露宿森林、惊遇野兽、货物被强盗抢夺……一切都是像传奇故事中的情节,惊险而后怕。从凸凸凹凹的石板上,时光倒流,我仿佛又看见吆喝着牲口的马帮队伍缓缓而来,从我的眼前走向前方,我依稀看见了我的爷爷,他戴着草帽,穿着赶马装,脚上穿着草鞋,握着马鞭,注视着前方,与队伍紧紧跟上,奶奶的叮咛还在耳边回响,儿女的依恋还温暖着他的胸膛……
夕阳西下,赶路的马帮追着太阳最后的余晖走向云南驿。驿站沿路的马店门前依次挂着招牌,傍晚时分,明晃晃的马灯亮起来,吸引着来自各处的马帮。走惯了我家大院的马帮熟脚熟路,在马锅头的带领下进了“李记马店”,大门两旁的马槽立即拴满了马匹,店里的伙计们吆喝着、忙碌着……牲口在厩里大口大口地咀嚼着草料,不时打着响鼻,那些走南闯北的赶马人吸着闷桶,喝着烤茶,大声谈论着路上的见闻和奇遇,我的祖辈们边听着他们的传奇故事,边穿梭着端茶送水,给马添加草料。院子里飘荡着烟草味、马料味、饭菜的香味,街道上还不时传来晚到的马帮的马铃声。 次日,迎着黎明,在一片吆喝声中,一批批驮着各种物资的马队又匆匆奔向它方。
多少年来,途经云南驿的商贾马帮络绎不绝,过往客商熙熙攘攘,小镇格外热闹和繁忙,大大小小的马店曾经发展到三十多家,云南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西南丝绸之路上漂泊的马帮的家园。
水目山
我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外婆去水目山烧香,据说水目山的香火很灵。每当初一十五,常常有一群小脚老太,轻盈地移动着“三寸金莲”,身姿婀娜地爬行在石板山路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水目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水目山寺院始建于唐代,兴盛于宋元,延续至明清,曾一度成为滇川地区的佛教中心。水目山被称为“云南禅宗第一寺,佛教文化第一山”,集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自然风光于一身,是云南开创较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其佛教活动比鸡足山早七百余年,比大理崇圣寺早十一年,与南诏、大理国王朝关系极为密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水目山旅游考察,全国著名书画大师担当和尚曾在此剃度受戒,清代吴三桂、林则徐也曾先后上山问道。
相传大理国王室认为彩云南现之地的宝华山是一块难得的灵山福地,为诸大臣所请,特下旨委派一代高僧普济庆光到宝华山开山建寺。普济到此一看,宝华山山势嵯峨绵亘,林木幽秀,万山如拱。前则平原浩瀚,后则群峰削成,重碧璇题,上凌霄汉。左有云驿象山卫俯回顾,右有天华狮山护伏频呻。远远望去,犹如一尊弥勒大佛跏趺原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普济大喜道“是我佛之灵山也。”但是四处一走却发现宝华山山上缺水,无法建寺。回朝禀报后,大理国王赐普济锡杖一根,表示王室的期望和重托。普济再次回到宝华山,为寻水在山林间苦苦寻觅。当他走到宝华山半山腰,看见周围林木葱茏,但还是不见有水,便感叹道,“此地应出水,何以无泉?苍天哪,你真的无眼吗?”说着,他情不自禁举起锡杖朝地上一戳,在锡杖下跏趺而坐,念起佛经来。天色已晚,普济起身下山求宿,第二天早上,他漫不经心拔出锡杖的地方,竟然流出了汩汩清泉,宝华山从此改名为水目山。
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31年),水目山因其开山祖师普济的“锡杖涌泉”而得名,这里曾经一度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早在宋代大理国时期,水目山就已高僧辈出,成为汉传佛教南传禅宗在云南的中心道场。明末清初,又与南京及江南一带南北呼应,禅律并举行了大规模的传戒活动。呈现出“万众皈依,千衲绕围,从者如云”的空前盛况,水目山由此进一步成为声名远播、高僧云集的名山法地。水目山,山清水秀,林木苍翠,古刹巍峨、佛塔成林、名碑矗立,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突出的特点和重要的地位。
而现在,水目山千年古刹,成林佛塔被尘封入历史,渐渐被人遗忘。
老机场
云南驿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云南驿也有着风云和传奇q这里不仅仅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驿站,也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地,特别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云南驿曾经成为中缅印战区的重要军事基地,是通往东南亚各国的航空转运站,是抗日战争中南方空中运输大通道“驼峰航线”上的重要通道和补给线。
云南驿机场距村子不到一公里。那是一片开阔、平坦的红土地,占地约1000多亩。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流血牺牲、英勇奋战的往事几乎被岁月收拾得干干净净,不留任何痕迹,除了一个非常宽阔的红土场以及那些造型奇特的“机窝”。在奶奶辈份长者的嘴里,我们依然可以听到许多有关战争的故事。
我的外公是当年抗日军队的卫生员,一直在云南驿参加军队救护工作。他经常念叨那段军队经历:飞机场修建于1929年,国民政府在云南驿南面征地260亩,修建了飞机场开展商务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后,云南驿机场变成国民党中央航空委员会的空军基地。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空军军官学校初技班从洛阳迁到云南驿机场,在这里培训了300多名航空初级技术学员。1941年12月,太平洋珍珠港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对日宣战,陈纳德将军率领陆军第十四航空飞行大队进驻云南,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迁离了云南驿机场,美军第二十三战斗机队和第二十五运输机队接管了云南驿机场,组成号称“飞虎队”的抗日空战队,开辟了闻名世界的“驼峰航线”。从外公和其他长者的嘴里,我还知道,我家的大院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国民党空军部队在我家院里设过指挥部,指挥官员曾在我家的小阁楼上住过。而外公和当年从香港来抗日的女护士黄欢笑是同事,记不清一起见过多少次日本飞机的空袭,也记不清救过多少个受伤的军民。往事那么模糊,我朦胧的泪眼看不清楚外公在硝烟中忙碌的身影。
在抗日战争期间,大量的抗战物资通过云南驿运送到了抗日前线,云南驿也因此而更加奠定了西南交通重镇的地位,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火车、飞机和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马帮原始的运输功能已经成为历史,云南驿便是见证云南交通史的驿站。
云南缘起的地方,茶马古道最繁华的驿道,从茶马古道到二战中缅印战区交通枢纽记载云南交通史的活化石……曾经的云南驿,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辉煌。在排列整齐的青石板街道上,我幼年时的脚印交织在马帮的脚印里、交织在抗日军队的队伍里、交织在美军咖啡馆的浓香里、交织在红军长征的脚印里,也变成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TIPS
地址: 东距昆明市282公里,西距大理市46公里;由东向西有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和320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穿境而过,向南有214国道和正在建设的祥云至临沧二级公路,向北有祥云至宁进四川三级公路。
交通路线:从昆明出发:在楚大高速云南收费站下高速,沿320国道西行12公里,停车场在里程碑3094公里处。从大理出发:在楚大高速板桥收费站下高速,沿320国道东行8公里;也可以从祥云收费站下,经县城和清华洞沿320国道东行19公里(过路费要便宜得多),停车场在里程碑3094公里处。
美食:云南古镇美食祥云的酱辣子就是在大理一带颇负盛名的就餐佐料。大理祥云酱辣子不仅深受当地人的欢迎,而且还远销外地。祥云产的辣子体形细长、肉质肥厚、辣味适中。酱辣子就是用这种辣子作主料,配以精制酱古镇开设有饭店二十余家,多在320国道3094—3095公里处。古道上现有三家小吃店,经营早餐。
另外还有凉鸡米线、烤乳扇、木瓜水可以品尝。
住宿:云南没有住宿条件,可到祥云县城居住,一般50-80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