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呼唤启发式教学。本文首先对启发式教学的内涵进行了阐释,然后对启发式教学中存在的問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并阐述了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三个策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抓住启发的时机和点位。
关键词:启发 教学 启发式教学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2006年5月10日,国务院专题研究高教工作,倡导实施启发式教学。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是启发式教学。在启发式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教师又不同的体会和认识,笔者在此浅谈自己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
1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思想渊源教育家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在学生想而不懂的时候,老师给予指导,这就叫“启”;“悱”意为积极思考后极力想表达而表达不清,这时老师指导学生正确表达,就叫“发”。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老师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激励而不让学生感到压抑,启发开导而不自作结论代替学生思考。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本质是学生的认知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化发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研究性,重视学生的感知、兴趣、动机、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以形成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2 启发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启发式教学虽然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能够实践好启发式教学的教师却很少,笔者对启发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2.1 善用类比推理进行原型启发,学生思维受到限制。
在启发式教学的实践中,有些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发挥自己的联想,类比推理,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实际上,这是原型启发,是教师在设定的轨道上让学生去思维,其结论也是在教师的设定之中的。这种启发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强化了知识的认知,弱化了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思考问题,这种启发式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去思考问题,获得对知识的认知,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老师的影响,难以打破常规去创造性思考问题。这样,教师的引导巩固了知识,弱化了创新精神的培养。
2.3 “先入为主”式的启发。
在教学中,学生面对新知识新问题,其思维是一片空白,本可以发散思维,探求新知,发挥其创造性,但是,有的教师却“先入为主”,教师在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之前就提出了自己既定的思维方式,甚至给出了结论。教师这种“先入为主”势必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影响或形成定势,使得学生围绕教师的思路或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下去进一步思考问题,这样,启发式教学在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的效果大打折扣。
3 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学者们对启发式教学的实施有不同的见解,教学实践者对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也是各有各的方法,没有统一的范式,其实施效果大多也是不尽理想,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如下策略:
3.1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启发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有效结合起来,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层次和教学内容,运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不同,笔者结合大学文科类教学的实践情况总结了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步骤和方法,供读者讨论。
第一,提出问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若干问题,提出问题要考虑的学生的思维过程,考虑到教学知识的联接性和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第二,学生个人思考并提交答案。学生个人要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的时间要结合问题的难易情况、涉及的知识面情况来定,也可以要求课下查资料。学生将自己的认真思考后的答案提交给老师。老师给每个学生计分。
第三,分组讨论。教师将班内学生分组,分组尽可能考虑到各个小组学生综合实力的均衡。学生分组限时讨论。
第四,小组代表阐述问题并答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针对问题进行阐述,小组代表发言后,当场面对学生和老师的提问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小组所有同学都可以回答或补充。老师根据小组学生表现给予计分。
第五,教师点评。所有小组报告结束,老师点评并拓展知识或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另外,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几个问题:(1)小组发言先后次序抽签确定;(2)计分规则以及综合分的计算要讲明确;(3)教师在小组答辩过程中的提问重在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知识点的掌握。
在此,笔者还要做一点说明: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缺少第二环节,笔者认为,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避免后进生搭乘优秀学生的便车,特意加入第二环节,这样再加上整个过程的计分考核内容,可有效促进所有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知识是学出来的,智慧是悟出来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首要的是“传道”,启迪智慧是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智慧从哪里来,一是教师的启发;二是学生的实践。二者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深度思考。在启发式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多让学生参加实践、实验,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新知。有些学科有实验设备,有些学科无法进行科学实验,但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训练。总之,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要尽可能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比如管理学教学,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手段例举如下:
(1)分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既定任务,小组成员轮流做组长,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拓展训练中的“七巧板”项目就是很好的案例。
(2)角色扮演:教师可以针对管理学中沟通、商务谈判等内容设置一个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登台表演。学生会在模拟表演中充分体会到沟通、谈判的难度。
(3)商业模拟竞赛:教师可以给定资源条件,让每个小组组成一个公司,进行创业计划竞赛或者是业务拓展竞赛等。
(4)演讲训练:对于部分章节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后登台讲解,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教师也可结合部分章节内容,设置场景,讓学生登台演讲。
(5)实战问题解决:教师可以将咨询公司或教师正在做的项目拿来让学生分析问题,做报告,增强实战性。
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时,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多启发思维,少发表自己观点。
3.3 抓住启发的时机和点位
在启发式教学中,何时启发,什么情况下启发,哪些知识点位启发,这些对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启发的时机和点位对教学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
3.3.1 启发的时机
在学生学有困难茫然不知所措时,在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学生渴望能创造性发挥聪明才智时,教师及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这就很好的把握了启发的时机。关于启发的时机,我们可以总结如下几点:
(1)学生积极思考中遇到“拦路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遇到难以解决的瓶颈,久之没有突破,此时是启发的良机。
(2)学生思考中顺势启发。学生思考中浅尝则止或能够进一步深入之时,教师顺学生思维启发,让学生看到还有更深的知识领域有待去发掘。
(3)学生思考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中,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走向,提出新问题,学生在思考新问题时触及到新的思维领域。
(4)学生改变思维方式时启发。积极思考的学生有时会创造性的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对问题进行研究,此时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但容易遇到难题,此时,教师要结合学生思维的深度,适时给予点拨。
(5)学生触及或扩展到新的思维领域时启发。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会触及或自主扩展到新的思维领域,这时,教师要适时启发,帮助其思维向更深入的领域迈进。
总之,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做学生思维历程的协作伙伴,在学生即将触及或已经触及到自己的思维边界时,适时点拨,打开学生另一扇思维大门。
3.3.2 启发的点位
为尽可能取得好的启发效果,启发式教学实践中就要选择好启发的点位,笔者例举如下启发点位,供读者参考。(1)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2)在问题的难点疑点处;(3)在知识组合的连接处;(4)在问题增减条件时;(5)在已有知识和知识前沿关联处;(6)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处;(7)在知识边界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还要结合教学对象、教学层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以上是笔者对启发式教学的浅薄认识,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周雯.《管理学》案例式启发式教学的探索.管理观察.2008.11
[2]赵印奖.启发式教学的内在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第2期
[3]王江峰.启发式教学与启发点的“准”和“巧”.2012.第6期
关键词:启发 教学 启发式教学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2006年5月10日,国务院专题研究高教工作,倡导实施启发式教学。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是启发式教学。在启发式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教师又不同的体会和认识,笔者在此浅谈自己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
1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思想渊源教育家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在学生想而不懂的时候,老师给予指导,这就叫“启”;“悱”意为积极思考后极力想表达而表达不清,这时老师指导学生正确表达,就叫“发”。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老师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激励而不让学生感到压抑,启发开导而不自作结论代替学生思考。
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本质是学生的认知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化发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研究性,重视学生的感知、兴趣、动机、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以形成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2 启发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启发式教学虽然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能够实践好启发式教学的教师却很少,笔者对启发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2.1 善用类比推理进行原型启发,学生思维受到限制。
在启发式教学的实践中,有些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发挥自己的联想,类比推理,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实际上,这是原型启发,是教师在设定的轨道上让学生去思维,其结论也是在教师的设定之中的。这种启发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强化了知识的认知,弱化了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思考问题,这种启发式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去思考问题,获得对知识的认知,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老师的影响,难以打破常规去创造性思考问题。这样,教师的引导巩固了知识,弱化了创新精神的培养。
2.3 “先入为主”式的启发。
在教学中,学生面对新知识新问题,其思维是一片空白,本可以发散思维,探求新知,发挥其创造性,但是,有的教师却“先入为主”,教师在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之前就提出了自己既定的思维方式,甚至给出了结论。教师这种“先入为主”势必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影响或形成定势,使得学生围绕教师的思路或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下去进一步思考问题,这样,启发式教学在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的效果大打折扣。
3 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学者们对启发式教学的实施有不同的见解,教学实践者对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也是各有各的方法,没有统一的范式,其实施效果大多也是不尽理想,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如下策略:
3.1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启发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有效结合起来,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自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层次和教学内容,运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不同,笔者结合大学文科类教学的实践情况总结了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步骤和方法,供读者讨论。
第一,提出问题。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若干问题,提出问题要考虑的学生的思维过程,考虑到教学知识的联接性和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第二,学生个人思考并提交答案。学生个人要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的时间要结合问题的难易情况、涉及的知识面情况来定,也可以要求课下查资料。学生将自己的认真思考后的答案提交给老师。老师给每个学生计分。
第三,分组讨论。教师将班内学生分组,分组尽可能考虑到各个小组学生综合实力的均衡。学生分组限时讨论。
第四,小组代表阐述问题并答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针对问题进行阐述,小组代表发言后,当场面对学生和老师的提问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小组所有同学都可以回答或补充。老师根据小组学生表现给予计分。
第五,教师点评。所有小组报告结束,老师点评并拓展知识或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另外,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几个问题:(1)小组发言先后次序抽签确定;(2)计分规则以及综合分的计算要讲明确;(3)教师在小组答辩过程中的提问重在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知识点的掌握。
在此,笔者还要做一点说明: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缺少第二环节,笔者认为,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避免后进生搭乘优秀学生的便车,特意加入第二环节,这样再加上整个过程的计分考核内容,可有效促进所有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知识是学出来的,智慧是悟出来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首要的是“传道”,启迪智慧是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智慧从哪里来,一是教师的启发;二是学生的实践。二者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深度思考。在启发式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多让学生参加实践、实验,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新知。有些学科有实验设备,有些学科无法进行科学实验,但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训练。总之,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要尽可能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比如管理学教学,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手段例举如下:
(1)分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既定任务,小组成员轮流做组长,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拓展训练中的“七巧板”项目就是很好的案例。
(2)角色扮演:教师可以针对管理学中沟通、商务谈判等内容设置一个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登台表演。学生会在模拟表演中充分体会到沟通、谈判的难度。
(3)商业模拟竞赛:教师可以给定资源条件,让每个小组组成一个公司,进行创业计划竞赛或者是业务拓展竞赛等。
(4)演讲训练:对于部分章节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后登台讲解,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教师也可结合部分章节内容,设置场景,讓学生登台演讲。
(5)实战问题解决:教师可以将咨询公司或教师正在做的项目拿来让学生分析问题,做报告,增强实战性。
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时,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多启发思维,少发表自己观点。
3.3 抓住启发的时机和点位
在启发式教学中,何时启发,什么情况下启发,哪些知识点位启发,这些对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启发的时机和点位对教学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
3.3.1 启发的时机
在学生学有困难茫然不知所措时,在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学生渴望能创造性发挥聪明才智时,教师及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这就很好的把握了启发的时机。关于启发的时机,我们可以总结如下几点:
(1)学生积极思考中遇到“拦路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遇到难以解决的瓶颈,久之没有突破,此时是启发的良机。
(2)学生思考中顺势启发。学生思考中浅尝则止或能够进一步深入之时,教师顺学生思维启发,让学生看到还有更深的知识领域有待去发掘。
(3)学生思考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中,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走向,提出新问题,学生在思考新问题时触及到新的思维领域。
(4)学生改变思维方式时启发。积极思考的学生有时会创造性的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对问题进行研究,此时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但容易遇到难题,此时,教师要结合学生思维的深度,适时给予点拨。
(5)学生触及或扩展到新的思维领域时启发。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会触及或自主扩展到新的思维领域,这时,教师要适时启发,帮助其思维向更深入的领域迈进。
总之,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做学生思维历程的协作伙伴,在学生即将触及或已经触及到自己的思维边界时,适时点拨,打开学生另一扇思维大门。
3.3.2 启发的点位
为尽可能取得好的启发效果,启发式教学实践中就要选择好启发的点位,笔者例举如下启发点位,供读者参考。(1)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2)在问题的难点疑点处;(3)在知识组合的连接处;(4)在问题增减条件时;(5)在已有知识和知识前沿关联处;(6)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处;(7)在知识边界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实施还要结合教学对象、教学层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以上是笔者对启发式教学的浅薄认识,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周雯.《管理学》案例式启发式教学的探索.管理观察.2008.11
[2]赵印奖.启发式教学的内在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第2期
[3]王江峰.启发式教学与启发点的“准”和“巧”.2012.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