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相对而言,广府文化、荔湾文化、西村文化、美华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属于地域文化。而对美华中学师生来说,后四者都是我们最可亲可近的本土文化。
广州、荔湾、西村和美华,美华人生于斯,长于斯或者学于斯。倘若,我们天天在这里生活和学习,却不大了解其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交通建筑、风土人情、轶事传说、方言俚语等,那么,说自己是广州人、荔湾人、西村人、美华人,就没有了底气。有见及此,广州市美华中学语文科、历史科、艺术科积极开设本土文化课程,专门编写本土文化的系列教材,作为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相关读物,供学生拓展阅读,藉以体现我们校本课程的特色。寄望同学们能以校本教材的详尽演绎为时间隧道,以同学们的求知欲望为精神动力,穿越时空,在脚下这片热土里深度旅行,去了解它的古往今来、历史现状……
2
广州市美华中学语文科在本土文化课程开发教学和本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谢燕豪、何嘉慧等老师结合桥梁建筑的说明文教学,进行拓展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即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为主线,组织学生一边在网络上搜集荔湾古桥资料,一边分组到荔湾各处采访拍摄,寻觅古桥的踪迹,然后整理为课件、绘画、小报,向大家做成果的汇展和解说。这既是以古桥为线索的荔湾文化之旅,又是学生考察、采访、网搜、编写、解说的语文学习和媒体应用综合素养的锻炼和提高过程。最终,《荔湾寻踪之说不尽的桥》课题研究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老街文化之旅,以语文老师子女(当时都是美华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小组,通过实地参观、采访居民,了解学校附近西村窑、增埗村、啤酒厂等地的历史沿革、标志建筑、典故传说、街名更替、趣闻逸事,畅谈对老街的印象和感受。
出于工作需要、个人兴趣,更出于对西村的缱绻之情,尤其是听说街道举办“文化西村行活动”之后,梁永坚老师进一步坚定了写一套有关本土文化的书的决心。他说过,烏鸦反哺,羊羔跪乳,作为西村人的一份子,确应为荔湾、西村、美华树碑立传,多作宣传。虽然他只是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没有立地方志的义务,也没有这样的条件,但他还是勉力而为,觉得文史不分家,冥冥中自己有这份使命感和责任感。于是,经过长时间的收集整理资料,他编写了包括《话说荔湾》《话说西村》和《话说美华》一套三本的《广州市美华中学校本课程之本土文化读物》。
《广州市美华中学校本课程之本土文化读物》谈及荔湾、西村的地理、历史、工业、教育、交通、建筑、环境、治安以及美华中学的历史现状等,内容具体,图文并茂,虽然比不上官方专业的地方志那么全面详尽精确,但它还是力所能及地把淹没在时间长河的珍贵史迹重新展现在学生读者面前,让人读起来不但感受到荔湾、西村和美华深厚的历史底蕴,还体会到丰富多样的历史细节。
通过寻觅荔湾古桥、踏访社区老街、编写校本教材,探究、传承和宣传荔湾、西村和美华的历史文化,把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社区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互动。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考察、综合实践也融合起来了。通过走访参观,了解本土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化、生活化。学生游走在社区、学校、厂区、公园里,课堂更加广阔,更接地气。这样的学习活动增进了师生对本土地理历史、风俗人情、交通建筑、文化娱乐等情况的了解,增进了师生对本土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了师生们对历史文物、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这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对西村文化建设也是一份贡献、一份投入。
3
梁老师又与历史科赵纯科长、艺术科曾慧闻科长、张娟老师等合作,创作、导演戏剧《西关今昔》《怒吼吧!珠江》,先后参加广州市中学生第四、五届历史剧创作表演大赛,均获编剧和表演一等奖,并在省博物馆展演。
广州市美华中学地处广州西郊,不少学生家住西关老城区,近年开发的“西关特色游”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多数学生对骑楼街、古老的西关大屋、青石板、趟栊门、满洲窗等散发着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建筑及装饰虽然都有所认识,但了解得并不深入。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地方特色资源?怎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宣传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是广州市美华中学美术老师沈德祥在日常教学中重点考虑的问题。针对上述现状,沈老师结合自己熟悉粉印版画表现技法的特长,以引导学生“关注和传承西关特色,弘扬岭南文化”为切入点,在初中版画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对岭南版《美术》实验教科书14册第四单元《海风、海潮、渔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通过课堂老师介绍导赏、课后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资料整理展示、小组讨论、构思创作内容、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走进西关,表现、赞美西关。
在该单元教学中,学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老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作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举办了专题展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适逢广州市举办“第四届学校艺术节”和“学校民族民间美术特色年”活动,根据活动方案的要求,笔者把部分作者集中起来,动员他们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善,将优秀的作品选送到区、市参加比赛,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学生丁维、王凌君、魏宛雯参加“2005年荔湾区学校艺术节”绘画比赛,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同时参加“广州市荔湾区学校民族民间美术特色年展评”活动,展版获“优秀展版奖”;参加“广州市第四届学校艺术节”美术类比赛,分别获一、二等奖。
学生丁维、王凌君、陈淑欣还代表学校参加了“2005年广州市学校民族民间美术特色年展评”现场绘画比赛,分别获三等奖,展版获初中组一等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相对而言,广府文化、荔湾文化、西村文化、美华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属于地域文化。而对美华中学师生来说,后四者都是我们最可亲可近的本土文化。
广州、荔湾、西村和美华,美华人生于斯,长于斯或者学于斯。倘若,我们天天在这里生活和学习,却不大了解其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交通建筑、风土人情、轶事传说、方言俚语等,那么,说自己是广州人、荔湾人、西村人、美华人,就没有了底气。有见及此,广州市美华中学语文科、历史科、艺术科积极开设本土文化课程,专门编写本土文化的系列教材,作为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相关读物,供学生拓展阅读,藉以体现我们校本课程的特色。寄望同学们能以校本教材的详尽演绎为时间隧道,以同学们的求知欲望为精神动力,穿越时空,在脚下这片热土里深度旅行,去了解它的古往今来、历史现状……
2
广州市美华中学语文科在本土文化课程开发教学和本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谢燕豪、何嘉慧等老师结合桥梁建筑的说明文教学,进行拓展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即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为主线,组织学生一边在网络上搜集荔湾古桥资料,一边分组到荔湾各处采访拍摄,寻觅古桥的踪迹,然后整理为课件、绘画、小报,向大家做成果的汇展和解说。这既是以古桥为线索的荔湾文化之旅,又是学生考察、采访、网搜、编写、解说的语文学习和媒体应用综合素养的锻炼和提高过程。最终,《荔湾寻踪之说不尽的桥》课题研究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级奖项。
老街文化之旅,以语文老师子女(当时都是美华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小组,通过实地参观、采访居民,了解学校附近西村窑、增埗村、啤酒厂等地的历史沿革、标志建筑、典故传说、街名更替、趣闻逸事,畅谈对老街的印象和感受。
出于工作需要、个人兴趣,更出于对西村的缱绻之情,尤其是听说街道举办“文化西村行活动”之后,梁永坚老师进一步坚定了写一套有关本土文化的书的决心。他说过,烏鸦反哺,羊羔跪乳,作为西村人的一份子,确应为荔湾、西村、美华树碑立传,多作宣传。虽然他只是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没有立地方志的义务,也没有这样的条件,但他还是勉力而为,觉得文史不分家,冥冥中自己有这份使命感和责任感。于是,经过长时间的收集整理资料,他编写了包括《话说荔湾》《话说西村》和《话说美华》一套三本的《广州市美华中学校本课程之本土文化读物》。
《广州市美华中学校本课程之本土文化读物》谈及荔湾、西村的地理、历史、工业、教育、交通、建筑、环境、治安以及美华中学的历史现状等,内容具体,图文并茂,虽然比不上官方专业的地方志那么全面详尽精确,但它还是力所能及地把淹没在时间长河的珍贵史迹重新展现在学生读者面前,让人读起来不但感受到荔湾、西村和美华深厚的历史底蕴,还体会到丰富多样的历史细节。
通过寻觅荔湾古桥、踏访社区老街、编写校本教材,探究、传承和宣传荔湾、西村和美华的历史文化,把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社区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互动。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考察、综合实践也融合起来了。通过走访参观,了解本土的历史文化,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变得直观化、生活化。学生游走在社区、学校、厂区、公园里,课堂更加广阔,更接地气。这样的学习活动增进了师生对本土地理历史、风俗人情、交通建筑、文化娱乐等情况的了解,增进了师生对本土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了师生们对历史文物、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这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对西村文化建设也是一份贡献、一份投入。
3
梁老师又与历史科赵纯科长、艺术科曾慧闻科长、张娟老师等合作,创作、导演戏剧《西关今昔》《怒吼吧!珠江》,先后参加广州市中学生第四、五届历史剧创作表演大赛,均获编剧和表演一等奖,并在省博物馆展演。
广州市美华中学地处广州西郊,不少学生家住西关老城区,近年开发的“西关特色游”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多数学生对骑楼街、古老的西关大屋、青石板、趟栊门、满洲窗等散发着浓郁岭南文化特色的建筑及装饰虽然都有所认识,但了解得并不深入。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地方特色资源?怎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宣传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是广州市美华中学美术老师沈德祥在日常教学中重点考虑的问题。针对上述现状,沈老师结合自己熟悉粉印版画表现技法的特长,以引导学生“关注和传承西关特色,弘扬岭南文化”为切入点,在初中版画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对岭南版《美术》实验教科书14册第四单元《海风、海潮、渔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通过课堂老师介绍导赏、课后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资料整理展示、小组讨论、构思创作内容、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走进西关,表现、赞美西关。
在该单元教学中,学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老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作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举办了专题展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适逢广州市举办“第四届学校艺术节”和“学校民族民间美术特色年”活动,根据活动方案的要求,笔者把部分作者集中起来,动员他们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善,将优秀的作品选送到区、市参加比赛,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学生丁维、王凌君、魏宛雯参加“2005年荔湾区学校艺术节”绘画比赛,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同时参加“广州市荔湾区学校民族民间美术特色年展评”活动,展版获“优秀展版奖”;参加“广州市第四届学校艺术节”美术类比赛,分别获一、二等奖。
学生丁维、王凌君、陈淑欣还代表学校参加了“2005年广州市学校民族民间美术特色年展评”现场绘画比赛,分别获三等奖,展版获初中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