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富含教育价值的环境对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作为教师应在《渗透式领域课程》的开展中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支持性的活动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对环境进行修整,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使环境真正成为“不说话”的老师、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伙伴和桥梁。
[关键词]幼儿 活动环境 自主学习
幼儿园《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都知道,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对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以往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环境的布置中忽略了幼儿在这环境创设中的感受,剥夺了幼儿发现环境、享受环境和在环境中学习成长的权利,久而久之,孩子们对环境的创设显得有些麻木,在他们看来那是老师的事情,和他们无关,这严重地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随着课改的不断尝试和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富含教育价值的环境对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作为教师应在《渗透式领域课程》的开展中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支持性的活动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对环境进行修整,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使环境真正成为“不说话”的老师、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伙伴和桥梁。
一、与课程结合,突出话题,让活动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幼儿通过探索活动认识自然与社会,并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等。自从开展渗透式领域课程活动以来,我们的环境创设就以突出话题为主要内容,走进活动室,醒目的主题墙就呈现在眼前,只要看四周的墙面,你就能清楚地知道孩子们最近在对什么话题感兴趣,我们正在开展什么样的话题内容。孩子们在自己参与的环境布置中,常常情不自禁的在墙饰停留下来,自由地观察,大胆地交流,并进一步引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例如:在“中国节—春节、元宵节”这个话题活动中,墙上那漂亮的年画引发了孩子们的争论:“这是什么呀?是人吗?是动物吗?”“只有我们中国才有吗?”等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由此也引发了“年的传说”“拜年”“挂红灯”“放鞭炮”等活动内容,使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充分领略了过年那喜庆祥和的氛围,并真正的掌握了知识,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一些节日而感到高兴、自豪。
二、从幼儿角度出发,让活动环境引发、支持幼儿的思考
《纲要》强调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各种活动,体现了尊重幼儿权利、尊重教师的创造(引导、支持的创造),尊重幼儿在学习特点、发展水平、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等理念与观点。《纲要》的表述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我们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对教育过程的精心设计,不管是老师的教具还是幼儿的操作材料及游戏玩具都十分重视其“教育目的性”,却往往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这样的活动环境缺乏对孩子身心发展的“支持性”。儿童心理学认为,幼儿的思维特点带有明显的形象性,他们各种概念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感知的基础之上;加上幼儿时期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知识、经验以及各种能力都相对较少。因此,建立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条件,支持幼儿抽象与概括,帮助他们掌握各种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在一次中班数学活动“排序”中,为了让幼儿能够通过自身的观察,对学习有积极的主动性,我们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进行了环境布置和设计:环境(1):节日广场欢庆背景图,在图上彩旗飘扬,空中飞舞着各色气球,载歌载舞的民族娃娃等都按不同的规律排列着。环境(2):植物园的背景图,花、树木都有规律地排列着……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广场、游植物园等,孩子们在这样一个一个生动的情景中,发现了排列的规律,当让他们做相应的练习时,他们都很快地进行着物体的排列。结果孩子们不但掌握了范图中物体排列规律,还创作了一些自己新的排列图案。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教师站在了孩子的角度来布置环境,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经验水平,根据幼儿概念形成的基本规律,采用大量形式多样的刺激,来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利用幼儿熟悉的活动环境与材料,为幼儿提供认知模型变式,让幼儿领悟道理,把整个教室布置成引发、支持幼儿思考的活动环境,因而大大增强了幼儿的认知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与资源整合,让活动环境支持幼儿获得有益经验
幼儿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人为因素,正是这种人为因素,泯灭了孩子的想像和创造,使他们的个性丧失原本具有的完整性、多样性,使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教师要给予孩子完整的感觉,恢复他们快乐、富有个性的童年生活,落实儿童作为文化享有者和创造者的权利,使他们积极参与自我的发展和建构。
环境不仅是物质的、精神的,而且还是活动的。在这其中,资源的利用极其重要,除了现成的活动材料以外,我们还发动幼儿及家长收集了各种废旧材料、自己拍摄VCD、网上下载图片以及家长助教等多方资源来创设和丰富我们的主题环境。例如在“有用的植物”主题活动中,师生共同构建的活动环境“亲亲小菜场”,让孩子们有了自由交往、买卖的机会,与此同时,“菜卖不掉、菜不新鲜”等问题的出现让孩子们生成了做广告、打折扣、使用“安利”洗蔬菜等新的活动内容,获得了更为有益的生活经验,为幼儿进一步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四、与活动衔接,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环境创设的过程是一个师幼互动、生生互动、家园互动的过程,作为老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布置环境,为幼儿提供可供操作的活动材料,采用形式多样的刺激,来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在活动中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例如在“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中,幼儿不断与家长们共同收集来的卡被投放在区域环境中,不同的卡让孩子们开始了交流:这是什么卡?有什么用?于是知道的孩子进行了介绍,孩子们由此知道了有医保卡、交通卡等不同种类的卡。“那么多的卡放在一起分也分不清,想想办法吧!”又一个问题摆在了孩子们的面前,于是又出现了几个人合作为卡分家家的操作活动,孩子们就在这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了不同的卡、知道了不同卡的功能,也积累了许多使用卡的生活常识。而孩子们在“鲜活”的生活情景中,真正地成为了生活、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关注幼儿的表现、倾听他们的心声、能敏锐地觉察他们提出的问题、困惑和需要,及时地对环境进行修整,努力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也让环境真正成为孩子活动的伙伴和桥梁。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凤凰飞翔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 活动环境 自主学习
幼儿园《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都知道,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对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以往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环境的布置中忽略了幼儿在这环境创设中的感受,剥夺了幼儿发现环境、享受环境和在环境中学习成长的权利,久而久之,孩子们对环境的创设显得有些麻木,在他们看来那是老师的事情,和他们无关,这严重地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随着课改的不断尝试和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富含教育价值的环境对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作为教师应在《渗透式领域课程》的开展中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支持性的活动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对环境进行修整,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使环境真正成为“不说话”的老师、成为幼儿自主学习的伙伴和桥梁。
一、与课程结合,突出话题,让活动环境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幼儿通过探索活动认识自然与社会,并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等。自从开展渗透式领域课程活动以来,我们的环境创设就以突出话题为主要内容,走进活动室,醒目的主题墙就呈现在眼前,只要看四周的墙面,你就能清楚地知道孩子们最近在对什么话题感兴趣,我们正在开展什么样的话题内容。孩子们在自己参与的环境布置中,常常情不自禁的在墙饰停留下来,自由地观察,大胆地交流,并进一步引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例如:在“中国节—春节、元宵节”这个话题活动中,墙上那漂亮的年画引发了孩子们的争论:“这是什么呀?是人吗?是动物吗?”“只有我们中国才有吗?”等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由此也引发了“年的传说”“拜年”“挂红灯”“放鞭炮”等活动内容,使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充分领略了过年那喜庆祥和的氛围,并真正的掌握了知识,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一些节日而感到高兴、自豪。
二、从幼儿角度出发,让活动环境引发、支持幼儿的思考
《纲要》强调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各种活动,体现了尊重幼儿权利、尊重教师的创造(引导、支持的创造),尊重幼儿在学习特点、发展水平、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等理念与观点。《纲要》的表述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我们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对教育过程的精心设计,不管是老师的教具还是幼儿的操作材料及游戏玩具都十分重视其“教育目的性”,却往往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这样的活动环境缺乏对孩子身心发展的“支持性”。儿童心理学认为,幼儿的思维特点带有明显的形象性,他们各种概念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感知的基础之上;加上幼儿时期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知识、经验以及各种能力都相对较少。因此,建立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条件,支持幼儿抽象与概括,帮助他们掌握各种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在一次中班数学活动“排序”中,为了让幼儿能够通过自身的观察,对学习有积极的主动性,我们紧紧围绕教育目标进行了环境布置和设计:环境(1):节日广场欢庆背景图,在图上彩旗飘扬,空中飞舞着各色气球,载歌载舞的民族娃娃等都按不同的规律排列着。环境(2):植物园的背景图,花、树木都有规律地排列着……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广场、游植物园等,孩子们在这样一个一个生动的情景中,发现了排列的规律,当让他们做相应的练习时,他们都很快地进行着物体的排列。结果孩子们不但掌握了范图中物体排列规律,还创作了一些自己新的排列图案。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教师站在了孩子的角度来布置环境,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经验水平,根据幼儿概念形成的基本规律,采用大量形式多样的刺激,来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利用幼儿熟悉的活动环境与材料,为幼儿提供认知模型变式,让幼儿领悟道理,把整个教室布置成引发、支持幼儿思考的活动环境,因而大大增强了幼儿的认知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与资源整合,让活动环境支持幼儿获得有益经验
幼儿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人为因素,正是这种人为因素,泯灭了孩子的想像和创造,使他们的个性丧失原本具有的完整性、多样性,使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教师要给予孩子完整的感觉,恢复他们快乐、富有个性的童年生活,落实儿童作为文化享有者和创造者的权利,使他们积极参与自我的发展和建构。
环境不仅是物质的、精神的,而且还是活动的。在这其中,资源的利用极其重要,除了现成的活动材料以外,我们还发动幼儿及家长收集了各种废旧材料、自己拍摄VCD、网上下载图片以及家长助教等多方资源来创设和丰富我们的主题环境。例如在“有用的植物”主题活动中,师生共同构建的活动环境“亲亲小菜场”,让孩子们有了自由交往、买卖的机会,与此同时,“菜卖不掉、菜不新鲜”等问题的出现让孩子们生成了做广告、打折扣、使用“安利”洗蔬菜等新的活动内容,获得了更为有益的生活经验,为幼儿进一步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四、与活动衔接,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环境创设的过程是一个师幼互动、生生互动、家园互动的过程,作为老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布置环境,为幼儿提供可供操作的活动材料,采用形式多样的刺激,来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在活动中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例如在“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中,幼儿不断与家长们共同收集来的卡被投放在区域环境中,不同的卡让孩子们开始了交流:这是什么卡?有什么用?于是知道的孩子进行了介绍,孩子们由此知道了有医保卡、交通卡等不同种类的卡。“那么多的卡放在一起分也分不清,想想办法吧!”又一个问题摆在了孩子们的面前,于是又出现了几个人合作为卡分家家的操作活动,孩子们就在这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了不同的卡、知道了不同卡的功能,也积累了许多使用卡的生活常识。而孩子们在“鲜活”的生活情景中,真正地成为了生活、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关注幼儿的表现、倾听他们的心声、能敏锐地觉察他们提出的问题、困惑和需要,及时地对环境进行修整,努力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也让环境真正成为孩子活动的伙伴和桥梁。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凤凰飞翔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