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场纪录”与“情景再现”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u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正日益提高,电视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的。于是人们对于电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现代的人们,生活节奏都非常快,几乎每天一整天都在忙碌的工作,难免错过一些生活信息,所以,电视更多地成为了人们获知信息,增长知识和娱乐休闲的工具。
  关键词:电视的发展;电视的要求;娱乐休闲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26-02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在国际上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则兴起于80年代。自从199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第一批“真实再现”的节目,到如今已经十年了。相比之下,虽说情景再现还算是新的一种电视手法,但是现场纪录和情景再现早已经成为了新闻类节目的“左膀右臂”,两种手法都一起在为电视事业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现场纪录”与“情景再现”——新闻类节目的“左膀右臂”
  既然是新闻类节目,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和时效性。而要让观众有真实的感觉,增强电视的可信度,最好的电视手法就是现场纪录,因为这样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眼见为实。
  所谓现场纪录,就是专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进入画面,根据自己的观察,当场口述自己所见所闻,直接将新闻事实报道给观众。不可否认的是现场纪录可以把最直观,第一手的报道告知观众,让观众可以不用想象,只靠视觉直观就能获知新闻,这点也是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相比的优势所在,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有没第一手的现场报道,谁先拍到了这个现场,成为了观众评判媒体栏目优劣的标准,也使得各大媒体为了抢吃这头一杯羹而激烈地竞争。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性,有抢到现场的就有没抢到的,可对于有的事情,其特殊性或影响性使得媒体们为了应景,即便是错过了第一现场的纪录,还是要运用各种电视手段将其报道一翻,所以,现在媒体们为了“把时间留住”或者是“让事件重演”,便纷纷开始使用“情景再现”电视手法,而且,对于新闻类栏目来说,还要讲究“真实再现”。不过就是在中国也有“情景再现”、“现场模拟”的区别。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说“真实再现”是不准确的,因为“真实”是根本无法“再现”的。但由于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就暂且先说它是“真实再现”。如今,现场纪录和情景再现已经成为了新闻形式的“左膀右臂”。
  二、“左膀右臂”的现阶段状况
  对于新闻类节目而言,“新闻”是它的根本,而作为新闻而言,“真实”永远是节目的根本。于是,为了把货真价实的“新闻”、原汁原味的“事实”告诉观众,各界新闻工作者都一直在努力。 除去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不论,单就对新闻事业的影响而言,真实的影像是“现场纪录”的根本,而现在很多的节目却更加注重了娱乐性而非真实性。
  (一)“左膀”应该更加强壮
  1.“现场纪录”节目类型的现状
  现场报道是由记者“采摄合一”逐步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一一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现场纪录”这种电视手法体现在新闻类报道中,是大部分运用在“现场报道”上,在这种大形式中,众多的现场新闻类节目出现在电视荧屏中 ,比如说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台的《都市时间》、成都台的《成都全接触》、吉林台的《守望都市》等等,光是从名字看,就带着第一现场的感觉,然而在这其中,民生类新闻节目又占了很大的比重,就北京而言就有北京一套的《特别关注》,北京三套的《法制进行时》,《北京特快》,北京九套的《今日点击》等。
  2.运用“现场纪录”手段的优势与不足
  (1)提高新闻时效性,使观众产生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
  新闻的价值取决于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传出去之间的关系,如果两者相距时间距离越小,那么其价值就越大,与此同时,时效性也就会越强。由此可见,要想提高新闻的实效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特性在于报道与接受同时,这是因为报道的过程和新闻事件发生及发展是同步的,正因如此,才能够提供最快、最新的信息给观众,使观众与事件的时间距离得到缩短,进而使观众产出了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1]。
  (2)展现事件的全貌,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报纸与现场报道是有所区别的,因为,报纸文字只能够间接的将事件绘声绘色、有情有景的描绘出来,若想要读者有所感应,还需要读者进行联想,所以,读者文化水平与思维能力、接受能力都将影响读者对事件的感知;而电视则能够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不仅能够在收看新闻的过程中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还能够掌握事态发展的全过程,这种全面的展示是平面媒体望尘莫及的。
  (3)面对面直接传播,使观众产生亲信感。
  现场报道避免了中间转述层次,这种完全的直接传播减少了并且避免了信息的损失、变形,极大的增强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4)调动有意注意,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记者在现场报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不仅目击了整个事件,而且又能够参与其中,可以设身处地的从观众的角度去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当他们对当事人或者目击者提问时,所提的问题恰好时观众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却需要答案的问题,观众更加期待记者目击阐述的事实,所以,现场报道可以更好的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使其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进而使其产生参与感,这样观众更易于接受新闻信息。
  (5)如何让“现场纪录”的节目达到更好的效果。
  现场纪录的节目,在时效性和新鲜感上是占有优势的,如果要是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让老百姓在获知新闻的同时能够有其他的收获,那么现场纪录的新闻将会更受观众的欢迎,使新闻事业的发展道路更加丰富多彩。
  (二) “右臂”应该伸得更远   1.“情景再现”节目类型的现状
  自从199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第一批“情景再现”的节目,到如今已经十年了。十年中在经历了最初所遭受的强烈质疑和意见分歧之后,“情景再现”的手法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顽强地存活了下来 由于中央电视台开了先河,所以各地方电视媒体的纷纷效仿是再所难免的, “情景再现”的电视节目首先要求做得“好看”,而要达其目的,电视化的表达手段就现得更为重要。像这样的民生新闻的表达手段,大家都说要“讲故事”,而且要“讲新闻故事”。怎样把故事讲得更精彩?故事讲地精彩,画面也要“演”地精彩,这就需要运用到一些虚构的“情景再现”。
  2.如何让“情景再现”的电视手段走得更远更稳
  虽说,“情景再现”这种电视手法,对锻炼编导的思维和培养编导的职业技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电视领域,尤其是对新闻工作者来说,现场纪录依然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也是最能展现新闻工作者素质的,新闻领域始终不提倡大量运用“情景再现”。
  新闻工作者理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我们暂且不说,仅仅说“情景再现”,要想做好,要注意避免养成纪实类节目“舍本逐末”的风气,所有利用“真实再现”的电视工作者都应该真切地认识到,“真实再现”是电视工作者面对历史缺憾的一种较为无奈的选择,是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做的选择,因此,不应该将其作为工作重心,切勿沉溺于其中;另外,新闻节目时效性使其价值所在。小到一个编导,一个栏目,如果不是想方设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到最新的最有冲击力的镜头,却将重点放到事后“复原补拍”这方面,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编导及不称职,与此同时,这个栏目一定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无法立足于瞬息万变的电视屏幕上;大到一个电视台,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下,如果未能把精力放在应用的工作上,注重花哨的画面处理,而忽略如何加强直播队伍建设,那么,控制不住民众手中的遥控器也是必然的结果,在未来的竞争当中也只能成为失败者。
  三、“左膀右臂”要相互取长补短——新闻类电视节目也需求变求新
  (一)“现场纪录”与“情景再现”两种手段应该相互学习的地方
  对于“现场纪录”来说,它在要求快要求新的同时,就会因为只注重了现场而忽略了镜头的规范性,现场纪录的片子虽然可以在事发现场拍摄到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但是由于有的现场有很多事情是预料不到的,所以镜头、景别不讲究是难免会遇到的事情,“现场纪录”的片子在镜头上,要是能够像“情景再现”那样,能够多斟酌斟酌镜头的话,作到真实写照与电视语言的完美结合,相信我国的新闻事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2]。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有一定生命力的,“情景再现”在短暂的时间里不会消失,那么,要想让它不往歧途发展,就要严格对新闻类节目运用“情景再现”的要求。首先,在遵循真实性本质的前提下,“现场模拟”或者“情景再现”等类似字眼的字幕作为必需的技术规范严加要求,而且如果有能够纪录现场的机会,尽量不能用“情景再现”;如果是运用这种电视手法的,也要以真实的事件为背景,杜绝凭空捏造。不久的将来,虽然“情景再现”的画面不会消失,但目前真假难辨以假乱真的状态终会宣告结束。
  (二)为了让新闻类节目更好地发展,两种手段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不断创新
  作为这两种电视手段,是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它们也会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断地呈现出不同形态,同时,它们的不断创新也是时代的要求。现场纪录也罢,情景再现也罢,不管是把它们作为创作技法或者是创作形态,还是创作观念。它们都是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公民”而不是“国王”,它最终还是要根据题材、内容、主题等因素来进行选择,都是为观众服务的,我国的新闻事业的未来肯定是多元化的,但是它的真实性本质始终是不会改变的。
  四、结语
  现在,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更多的是想以更直接的方式,达到自己看电视的目的,因此,大家对于电视镜头蕴涵意义的要求已经有所下降,而是更多地注重直观的感觉。这时候,运用现场纪录方式的节目就相对比较受欢迎,可是,由于受到了时效性的约束,并不一定所有的事情,媒体都可以捕捉到第一现场,在这件事情依然要报道的前提下,电视媒体则会选择情景再现的电视手法,通过现场的模拟,让观众再次通过想象去重温这件已经过去了的事情,想象出现场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郑晖.情景再现:电视新闻之“真实”与“虚构”的博弈[J].东南传播.2013, (02)
  [2] 毕云川.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真实性浅析[J].今传媒.2012,(05)
其他文献
要想使煤矿安全生产得到有效实现,需从多个方面进行完善,比如确煤矿通风的安全性。但是,就目前而言,还潜在许多因素影响煤矿通风的安全。本文在分析制约煤矿通风安全因素的基础上
摘要:高效的物理课堂应以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本文简要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94-01  在新时期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握“生本理念”,有效建立起初中物理的高效课堂,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家庭的不稳定,离婚率大大提高,出现了很多单亲孩子,这些孩子有很大一部分存在自卑、孤单、无助,他们比
摘要:對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说,风险是必然存在的。本论文是以工程项目中出现的风险为研究主体,从不同的主体角度,分析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的特征,根据风险产生的来源不同,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尽可能的减少项目工程的风险,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管控;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94-01  一、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
<正> 秦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次农民战争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扫除了六国旧贵族的残余势力,使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多少有了一些进步,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双导师制”的教育类实践课程研究》(项目编号:2013-JSJYZD-064),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双导师制”下的师范生教学实施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13-GH-228)的阶段成果】  摘要:师范生在职前教育中有意识地修炼人格魅力,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教学实践,善于和教师沟通,有助于及早树立职业形
摘要:文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企业和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完善与发展。2013年以来,国网吴忠供电公司通过“国家宁夏电力公司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吴忠)基地”建设,实施“三铸”工程扎实推进“文化管心”卓越实践管理,以“文”建和谐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文化管心;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