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师范教育的力点主要是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出发点和关切点,它是师范高效教育、高效管理、高效运作的关键点。明晰师范教育力点、发展教育重点、解决教育难点,是十八大赋予师范人的教育重任。师范教育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整合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才”,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同步健康发展,才是一条多赢、持续的前进之路。
【关键词】教育;师范;力点;探究
“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实现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十八大赋予师范人的教育重任,尤其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小康社会里,人民对大学教育的美好期盼更加殷切、更加向往和更高要求。怎样办师范教育才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发展需求呢?我久久地思忖着这个义务在心、责任在肩的命题。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
一、创设人才脱颖的人文环境,是激励师生奋发进取的不竭动力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是主体教育环境作用客体教育环境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只有主客教育环境间持续反复刺激,才能使具有可塑性的学生产生认知信息的量变质变,最终使学生的行为向教育预先设置的轨道前进。因此,学生的成才是优质教育环境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在举国全面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环境里,人人都能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是人民最大的精神需要。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是当代大学教育改革坚定的奋进方向。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说明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和不可忽略的育人力量。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告戒我们:“一切生物的演进都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师范教育亦然。师范教育发展的环境由硬环境和软环境组成,硬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现代化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等物质基础,它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软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模式和创新精神等非物质因素,它是师范院校发展进步的内能,是最主要的人文环境。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育是社会前进的基础,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同样需要夯实。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这个基石就是民族复兴的动力和根基,它大不大、坚不坚、稳不稳,其核心事关基石的质和量。只有优先发展教育,创设人才脱颖环境,才能加快实现中华民族强国之梦!同时十八大还指出:“我国要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到2020年建成教育强国。”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课题,要求我们不但要打好教育基础,而且要提高教育强国战略意识。怎样办师范教育才能夯实这个基石,切实把发展中的中国建设成教育强国?只有师范院校教育“母鸡”先行,从基础教育源头抓起,打牢教育根基,从长计议,才能切切实实培养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全面推动社会繁荣进步。
教育教学是师范学校培育人的中心工作。在教育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双方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最核心的内在环境。加内环境建设:一方面加强教师敬业思想教育,促使教师自觉把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家庭和国家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对学生负责、集体负责、国家负责、民族负责的担当意志。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成才教育,刺激、引导、挖掘学生的励志意识,正确引领学生向着积极、开放、务实、求索的学习道路奋进,不断积淀文化信息、社会信息、道德信息,形成浓郁的学风和校风。再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提升课程品质。最后是注重内涵建设,铸就师生积极进取的治学思想。
社会不仅是最大的育人环境,更是教育产品的检测单位。深化教育改革、营造人人成才的教学环境是社会共同心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充分增强造血功能和借助社会力量办学,不断营建良好人文环境,切实满足人民终身教育需要,是师范教育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二、不断拓展教育内涵,是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内驱力
所谓教育内涵是指学校教育文化、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措施、教学手段等科学元素的优化沉积,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砺炼和推动学校科学改革发展的基础,是科教创新思想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非物质力量和精神动能。教学内容是教育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和信息基础,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结构合理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现代教育手段,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只有不断的充实、拓展教育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开启提高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过程。广泛深入到学生的各个活动领域,使正确的教育影响尽量在教育对象的所有时间和空间发挥作用。”教育教学质量是师范院校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师范院校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的支撑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不断改进教育措施与方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师范院校前进的动力和归宿。
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内容因素非常多,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管理的以及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方面的影响力都不可小觑。我想,在影响教学质量因子中,学校教育内涵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最大的。特别是老师的教育力、知识的操作力、人格魅力等直接决定着学生成人成才质量。
要提高质量,教师必须教真知。“教师给予学生的应是反应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应当代最新科学成就。”尤其在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尽管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累累,可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及时与教学内容挂钩,造成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脱节。十八大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想作为学科老师,除了传授教材知识外,一定要拓展教学内容,搞好教学科研,运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涵,让学生清晰所学学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教育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境。在教育教学是双边活动中,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因此,老师一定要用智慧开启学生思想之门、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引导学生规划人生,使学生自觉利用大学美好时光,修善自己,优化自己,成为自觉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学致用,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毕业后到理想的环境中去工作,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似乎大学教育培养与学生就业无关。可我党把大学生就业定为民生工程,是关乎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大事,因此,大学教育质量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几乎达到同呼吸,共命运地步。
学生要就业,教师教学务必致用。“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递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师范院校必须加大学生就业思想指导教育,从大学一年级抓起,实施学生成才工程计划,导师指导学生规划大学成才方案,查督导学生完成规划。
笛卡尔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摸索。”学生就业指导不仅要有针对性,而且要讲究方法和技巧。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杀手锏。也就是说,只有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建构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社会实践三个环节教育,学生才能通向成功就业之路。
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必须与行业知识需求相结合,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专业领域得到有效拓展,学生获得更多书本之外有用的东西,减少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运用专业知识和处理现实问题的盲目性,更加快捷、本源、自如地驶入快车道,极大地缩短就业工作适应期,加快占据就业制高点。
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必须与专业工作实践相结合,是学生在竞争中通向成功的快车道。学生学的知识再多,也必须运用才有意义。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教学致用,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生存与发展的绿色通道。
就业培训是学生成功就业的加油站。“就业培训面向学生,旨在帮助他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高求职面试技巧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培训包括对国家就业政策、法律法规、自荐技巧、仪态仪表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尽力减少影响学生就业成功的主要因子。先就业后择业和自主创业仍是就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之,当前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必须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成才工程建设,促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目标,最终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彭诗琅.人民教师素质教育全书[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4.
[2]袁振国.为思维而教[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3]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P399.
【关键词】教育;师范;力点;探究
“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实现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十八大赋予师范人的教育重任,尤其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小康社会里,人民对大学教育的美好期盼更加殷切、更加向往和更高要求。怎样办师范教育才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发展需求呢?我久久地思忖着这个义务在心、责任在肩的命题。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
一、创设人才脱颖的人文环境,是激励师生奋发进取的不竭动力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是主体教育环境作用客体教育环境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只有主客教育环境间持续反复刺激,才能使具有可塑性的学生产生认知信息的量变质变,最终使学生的行为向教育预先设置的轨道前进。因此,学生的成才是优质教育环境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在举国全面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环境里,人人都能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是人民最大的精神需要。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是当代大学教育改革坚定的奋进方向。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说明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和不可忽略的育人力量。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告戒我们:“一切生物的演进都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师范教育亦然。师范教育发展的环境由硬环境和软环境组成,硬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现代化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等物质基础,它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软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模式和创新精神等非物质因素,它是师范院校发展进步的内能,是最主要的人文环境。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育是社会前进的基础,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同样需要夯实。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这个基石就是民族复兴的动力和根基,它大不大、坚不坚、稳不稳,其核心事关基石的质和量。只有优先发展教育,创设人才脱颖环境,才能加快实现中华民族强国之梦!同时十八大还指出:“我国要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到2020年建成教育强国。”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课题,要求我们不但要打好教育基础,而且要提高教育强国战略意识。怎样办师范教育才能夯实这个基石,切实把发展中的中国建设成教育强国?只有师范院校教育“母鸡”先行,从基础教育源头抓起,打牢教育根基,从长计议,才能切切实实培养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全面推动社会繁荣进步。
教育教学是师范学校培育人的中心工作。在教育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双方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最核心的内在环境。加内环境建设:一方面加强教师敬业思想教育,促使教师自觉把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家庭和国家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对学生负责、集体负责、国家负责、民族负责的担当意志。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成才教育,刺激、引导、挖掘学生的励志意识,正确引领学生向着积极、开放、务实、求索的学习道路奋进,不断积淀文化信息、社会信息、道德信息,形成浓郁的学风和校风。再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提升课程品质。最后是注重内涵建设,铸就师生积极进取的治学思想。
社会不仅是最大的育人环境,更是教育产品的检测单位。深化教育改革、营造人人成才的教学环境是社会共同心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充分增强造血功能和借助社会力量办学,不断营建良好人文环境,切实满足人民终身教育需要,是师范教育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二、不断拓展教育内涵,是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内驱力
所谓教育内涵是指学校教育文化、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措施、教学手段等科学元素的优化沉积,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砺炼和推动学校科学改革发展的基础,是科教创新思想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非物质力量和精神动能。教学内容是教育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和信息基础,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结构合理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现代教育手段,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只有不断的充实、拓展教育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开启提高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过程。广泛深入到学生的各个活动领域,使正确的教育影响尽量在教育对象的所有时间和空间发挥作用。”教育教学质量是师范院校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师范院校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的支撑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不断改进教育措施与方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师范院校前进的动力和归宿。
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内容因素非常多,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管理的以及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方面的影响力都不可小觑。我想,在影响教学质量因子中,学校教育内涵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最大的。特别是老师的教育力、知识的操作力、人格魅力等直接决定着学生成人成才质量。
要提高质量,教师必须教真知。“教师给予学生的应是反应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应当代最新科学成就。”尤其在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尽管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累累,可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及时与教学内容挂钩,造成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脱节。十八大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想作为学科老师,除了传授教材知识外,一定要拓展教学内容,搞好教学科研,运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涵,让学生清晰所学学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教育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境。在教育教学是双边活动中,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因此,老师一定要用智慧开启学生思想之门、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引导学生规划人生,使学生自觉利用大学美好时光,修善自己,优化自己,成为自觉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学致用,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毕业后到理想的环境中去工作,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似乎大学教育培养与学生就业无关。可我党把大学生就业定为民生工程,是关乎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大事,因此,大学教育质量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几乎达到同呼吸,共命运地步。
学生要就业,教师教学务必致用。“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递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师范院校必须加大学生就业思想指导教育,从大学一年级抓起,实施学生成才工程计划,导师指导学生规划大学成才方案,查督导学生完成规划。
笛卡尔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摸索。”学生就业指导不仅要有针对性,而且要讲究方法和技巧。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杀手锏。也就是说,只有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建构和职业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社会实践三个环节教育,学生才能通向成功就业之路。
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必须与行业知识需求相结合,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专业领域得到有效拓展,学生获得更多书本之外有用的东西,减少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运用专业知识和处理现实问题的盲目性,更加快捷、本源、自如地驶入快车道,极大地缩短就业工作适应期,加快占据就业制高点。
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必须与专业工作实践相结合,是学生在竞争中通向成功的快车道。学生学的知识再多,也必须运用才有意义。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教学致用,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生存与发展的绿色通道。
就业培训是学生成功就业的加油站。“就业培训面向学生,旨在帮助他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高求职面试技巧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培训包括对国家就业政策、法律法规、自荐技巧、仪态仪表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尽力减少影响学生就业成功的主要因子。先就业后择业和自主创业仍是就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之,当前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必须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成才工程建设,促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目标,最终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彭诗琅.人民教师素质教育全书[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4.
[2]袁振国.为思维而教[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3]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P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