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淮阳“泥泥狗”是一种极具中原地域特征的民间美术形式,因其造型夸张、色彩奔放、纹饰怪异而充满了神秘感,很多当地人把它们看做充满灵性的“神圣之物”。它既寄托了人们保佑祝福、求吉纳瑞的美好愿望,更突出体现了中原民间手工艺独特的审美意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以及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传承中,它们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延续了民族优良传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泥泥狗;文化内涵;审美意识;地域性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河南淮阳泥泥狗彩塑泥玩作为中原泥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经历了众多的社会变革、朝代更迭,直至如今。它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亡,反倒以顽强的生命力传承下来。探究其原因,除了造型、纹饰、色彩等形式上的美感之外,更是因为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民众独特的思想意识与审美心理,表达了人们渴望生命不断延续的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有着深厚的美学内涵。
笔者认为,泥泥狗彩塑泥玩艺术体现出的文化和美学上的价值与内涵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原独特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河南淮阳泥泥狗作为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个类型,兼具艺术与文化的双重特征。可以说,河南淮阳泥泥狗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中原民间艺人观念、意识的展现与流露,是他们内在情感的直接物化,是对于中原独特审美意识的一种集中体现。
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不同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审美意识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的影响了人们对于美的不同认识与理解。
这里所说的美并不单纯是指造型、颜色上的形式美,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美。它源自民间且高于现实,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的一种美,是人们心中美好形象、理想事物的一种物化表现形式。河南泥塑艺术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受众者,在心理上都遵循着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原则。在他们的观念中,美以善为先,只有与善结合时,美才是真正的美。这种善首先是一种对人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一种满足,是人们对于生命以及生活的思考。人们认为那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能够满足其对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就是善的表现。可能这种精神所物化的具体形象是“丑”的,但只要它的是“善”的,那么它就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是一脉相承。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说:“在中国,‘美’的东西往往不一定就是‘善’的东西,而‘善’的东西往往就是‘美’的东西。”这在河南泥塑艺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泥泥狗产生于混沌初开、人兽共存的远古时代。当时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口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自身的脆弱与生存的欲望之间矛盾在当时是很难调和的,这促使在原始人类的生存意识中,要想改变这种不利的情况获得生存,唯一方式就是繁衍和生殖。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自然界,一切与生殖的有关的事物都成了他们所崇拜的对象。在泥泥狗中就有大量的与鱼有关的造型。在原始先民的眼中,鱼无疑是一种具有较高生殖能力的动物,鱼腹多子,繁殖力强,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于种族繁衍的强烈愿望。于是人们将这种精神追求、人生态度渗透到艺术作品中去,将它变成了一种被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先民对生命、对生活的赞美和祈愿的艺术化的反映。劳动人民在表达或寄托自己的内心诉求时,总是非常的直接和坦率,而且是用充满善良的、积极的方式来表达,尽管其中掺杂了一些趋利避害的功利性诉求,但这是一种人们朴素的愿望。可以看出,无论是淮阳泥泥狗的题材选取、还是那些双头兽、图腾人形化以及鱼、蛙等的造型以及用色中,我们都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这种审美意识和美好愿望的体现。
在泥塑的用色上,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前面我们介绍过,河南淮阳泥泥狗以黑色为底,周身饰以红、黄、蓝、白等色。红、黄、蓝、白,黑被统称“五色”,是对中国传统五行思想的一种体现。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但对于以农民为主的泥塑制作艺人来说,由于自身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更愿意将五色简单的理解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因此无论是制作者还是购买者都喜欢这种颜色,以此寄托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向往、追求的美好意愿。正如当地老百姓说的:“亮堂堂地,看着多好看,瞅着心里也舒坦”。
对于善的肯定、对于美的追求,河南淮阳泥泥狗正是在这样的审美心理状态下才使得泥塑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河南淮阳泥泥狗艺术能够经久不衰,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并不是单纯的因为其造型的生动形象、颜色的多彩亮丽等这些外在形式,其本身所包含的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也是十分重要的。艺术美注重形式,但不脱离内容,他们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在中外艺术史上,形式美的问题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重视。如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其中的五条都提到了形式美的重要性。德國十八世纪著名美学家莱辛认为: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河南淮阳泥泥狗十分注重对于形式美的塑造。无论是人们造型还是动物造型都体现出了高超的艺术美。
当然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首先在于它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内容。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词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他认为,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真正的艺术美不在辞藻的华丽,而在于确切生动地表现内容。河南泥塑艺术在其独特的造型美中也蕴含着时代的、精神的内涵。如上面所提到了淮阳泥泥狗,不论是从淮阳泥泥狗的题材选取、以及他的双头兽、图腾人行化以及龟、蛙等造型还是用色中我们都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存在。可以说,泥泥狗本身已经超出了物质的范畴,不再是纯粹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借艺术这种形式来体现一种对于生殖崇拜、受命于天的原始观念,一种原始先民渴望生命不断延续的强烈愿望以及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 文明時代的艺术是原始艺术的一种自然延续,这种延续的基础就在于它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民族文化精神,一种由种族繁衍所引伸的有关对于生命、对于人崇敬的民族文化精神。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与崇敬这种本源不但没有被取代,反倒却更加深入持久的扎根在民族文化艺术中。从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战胜自然,统治自然而产生的自我崇拜,到对于中国思想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以极力弘扬人为中心的一种中华文化精神的儒家文化的产生,再到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实都是对这种精神实质的解读与延续。这种精神贯穿于我们社会发展的始末,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这种精神的长存,才造就了河南民间泥塑艺术恒久的艺术魅力。
3淮阳“泥泥狗”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民间美术作为最具典型特征的民间艺术形态之一,是和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独特的地域环境分不开的,它们都需要长久地积淀,而河南完全具备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资源。勤劳的原始先民们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辉煌灿烂的彩陶文化就是由他们创造的。那个时期的审美意识和造型特征集中体现于绘画、雕刻在陶器、骨器、玉器上的纹饰,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滥觞时期。此后,中原人民突出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各个时代均有华彩的表现形式,如: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画像石、画像砖;魏晋的雕塑雕刻;唐代三彩;宋代瓷器等等。
古老的“泥泥狗”艺术就是中原最具地域性特征的典型代表,它以黑色为基调,周身饰以红、青、黄、白等色。整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它们在继承民间传统用色方法之外,深受地理位置、审美艺术的影响。在不断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颜色浓郁,沉稳厚重的风格特色。而且,在泥泥狗中有许多非常有特点的造型,如双头鸟、双头狗、双头兽的成对造型:如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的图腾人形化的造型等等。
以“泥泥狗”为代表的中原民间美术的主题多样,既有以表现劳作喜悦与美好生活为主,直面现实的;也有表现祝祥祈福、辟邪镇妖、多子多孙,表达美好祈愿的;还有许多与民俗民风,节气时令有关的。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并且,经过长期的发展,还演变出了复杂精湛的表达技巧与系统化的形象符号,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逐渐脱离了自然写实与实用主义的功能化特征,如:“喜上梅梢(喜上眉梢)”、“枣生桂子(早生贵子)”、“莲年有鱼(连年有余)”等代表性的形式,这些都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朴实而善良的美好愿望。它借助形式,表达的是一种意象,是一种美的升华、善的肯定、真的映射,表现出中原传统民间美术自然生动、朴实有力的显著艺术特征。
在民间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其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各种民间美术形式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现实生活中最直接、最通俗的感情表达方式。饱含真情实感而又勤劳朴实的中原劳动人民是具有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的,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显示出摇曳多姿的艺术风采,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 倪宝诚,倪珉子.泥泥狗·泥咕咕[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 李友友.民间玩具——中国民间工艺风采丛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尚伟(1977—),男,河南原阳人,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美术学)硕士,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绘画、美术理论。
关键词:泥泥狗;文化内涵;审美意识;地域性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河南淮阳泥泥狗彩塑泥玩作为中原泥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经历了众多的社会变革、朝代更迭,直至如今。它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亡,反倒以顽强的生命力传承下来。探究其原因,除了造型、纹饰、色彩等形式上的美感之外,更是因为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民众独特的思想意识与审美心理,表达了人们渴望生命不断延续的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有着深厚的美学内涵。
笔者认为,泥泥狗彩塑泥玩艺术体现出的文化和美学上的价值与内涵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原独特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河南淮阳泥泥狗作为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个类型,兼具艺术与文化的双重特征。可以说,河南淮阳泥泥狗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中原民间艺人观念、意识的展现与流露,是他们内在情感的直接物化,是对于中原独特审美意识的一种集中体现。
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不同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审美意识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的影响了人们对于美的不同认识与理解。
这里所说的美并不单纯是指造型、颜色上的形式美,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美。它源自民间且高于现实,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的一种美,是人们心中美好形象、理想事物的一种物化表现形式。河南泥塑艺术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受众者,在心理上都遵循着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原则。在他们的观念中,美以善为先,只有与善结合时,美才是真正的美。这种善首先是一种对人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一种满足,是人们对于生命以及生活的思考。人们认为那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能够满足其对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就是善的表现。可能这种精神所物化的具体形象是“丑”的,但只要它的是“善”的,那么它就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是一脉相承。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说:“在中国,‘美’的东西往往不一定就是‘善’的东西,而‘善’的东西往往就是‘美’的东西。”这在河南泥塑艺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泥泥狗产生于混沌初开、人兽共存的远古时代。当时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口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自身的脆弱与生存的欲望之间矛盾在当时是很难调和的,这促使在原始人类的生存意识中,要想改变这种不利的情况获得生存,唯一方式就是繁衍和生殖。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自然界,一切与生殖的有关的事物都成了他们所崇拜的对象。在泥泥狗中就有大量的与鱼有关的造型。在原始先民的眼中,鱼无疑是一种具有较高生殖能力的动物,鱼腹多子,繁殖力强,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于种族繁衍的强烈愿望。于是人们将这种精神追求、人生态度渗透到艺术作品中去,将它变成了一种被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先民对生命、对生活的赞美和祈愿的艺术化的反映。劳动人民在表达或寄托自己的内心诉求时,总是非常的直接和坦率,而且是用充满善良的、积极的方式来表达,尽管其中掺杂了一些趋利避害的功利性诉求,但这是一种人们朴素的愿望。可以看出,无论是淮阳泥泥狗的题材选取、还是那些双头兽、图腾人形化以及鱼、蛙等的造型以及用色中,我们都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这种审美意识和美好愿望的体现。
在泥塑的用色上,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前面我们介绍过,河南淮阳泥泥狗以黑色为底,周身饰以红、黄、蓝、白等色。红、黄、蓝、白,黑被统称“五色”,是对中国传统五行思想的一种体现。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但对于以农民为主的泥塑制作艺人来说,由于自身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更愿意将五色简单的理解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因此无论是制作者还是购买者都喜欢这种颜色,以此寄托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向往、追求的美好意愿。正如当地老百姓说的:“亮堂堂地,看着多好看,瞅着心里也舒坦”。
对于善的肯定、对于美的追求,河南淮阳泥泥狗正是在这样的审美心理状态下才使得泥塑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河南淮阳泥泥狗艺术能够经久不衰,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并不是单纯的因为其造型的生动形象、颜色的多彩亮丽等这些外在形式,其本身所包含的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也是十分重要的。艺术美注重形式,但不脱离内容,他们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在中外艺术史上,形式美的问题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重视。如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其中的五条都提到了形式美的重要性。德國十八世纪著名美学家莱辛认为: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河南淮阳泥泥狗十分注重对于形式美的塑造。无论是人们造型还是动物造型都体现出了高超的艺术美。
当然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首先在于它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内容。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词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他认为,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真正的艺术美不在辞藻的华丽,而在于确切生动地表现内容。河南泥塑艺术在其独特的造型美中也蕴含着时代的、精神的内涵。如上面所提到了淮阳泥泥狗,不论是从淮阳泥泥狗的题材选取、以及他的双头兽、图腾人行化以及龟、蛙等造型还是用色中我们都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存在。可以说,泥泥狗本身已经超出了物质的范畴,不再是纯粹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借艺术这种形式来体现一种对于生殖崇拜、受命于天的原始观念,一种原始先民渴望生命不断延续的强烈愿望以及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 文明時代的艺术是原始艺术的一种自然延续,这种延续的基础就在于它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民族文化精神,一种由种族繁衍所引伸的有关对于生命、对于人崇敬的民族文化精神。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与崇敬这种本源不但没有被取代,反倒却更加深入持久的扎根在民族文化艺术中。从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战胜自然,统治自然而产生的自我崇拜,到对于中国思想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以极力弘扬人为中心的一种中华文化精神的儒家文化的产生,再到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实都是对这种精神实质的解读与延续。这种精神贯穿于我们社会发展的始末,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这种精神的长存,才造就了河南民间泥塑艺术恒久的艺术魅力。
3淮阳“泥泥狗”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民间美术作为最具典型特征的民间艺术形态之一,是和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独特的地域环境分不开的,它们都需要长久地积淀,而河南完全具备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资源。勤劳的原始先民们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辉煌灿烂的彩陶文化就是由他们创造的。那个时期的审美意识和造型特征集中体现于绘画、雕刻在陶器、骨器、玉器上的纹饰,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滥觞时期。此后,中原人民突出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各个时代均有华彩的表现形式,如: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画像石、画像砖;魏晋的雕塑雕刻;唐代三彩;宋代瓷器等等。
古老的“泥泥狗”艺术就是中原最具地域性特征的典型代表,它以黑色为基调,周身饰以红、青、黄、白等色。整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它们在继承民间传统用色方法之外,深受地理位置、审美艺术的影响。在不断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颜色浓郁,沉稳厚重的风格特色。而且,在泥泥狗中有许多非常有特点的造型,如双头鸟、双头狗、双头兽的成对造型:如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的图腾人形化的造型等等。
以“泥泥狗”为代表的中原民间美术的主题多样,既有以表现劳作喜悦与美好生活为主,直面现实的;也有表现祝祥祈福、辟邪镇妖、多子多孙,表达美好祈愿的;还有许多与民俗民风,节气时令有关的。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并且,经过长期的发展,还演变出了复杂精湛的表达技巧与系统化的形象符号,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逐渐脱离了自然写实与实用主义的功能化特征,如:“喜上梅梢(喜上眉梢)”、“枣生桂子(早生贵子)”、“莲年有鱼(连年有余)”等代表性的形式,这些都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朴实而善良的美好愿望。它借助形式,表达的是一种意象,是一种美的升华、善的肯定、真的映射,表现出中原传统民间美术自然生动、朴实有力的显著艺术特征。
在民间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其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各种民间美术形式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现实生活中最直接、最通俗的感情表达方式。饱含真情实感而又勤劳朴实的中原劳动人民是具有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的,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显示出摇曳多姿的艺术风采,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 倪宝诚,倪珉子.泥泥狗·泥咕咕[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 李友友.民间玩具——中国民间工艺风采丛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 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尚伟(1977—),男,河南原阳人,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美术学)硕士,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绘画、美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