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网络等电子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已广泛普及,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生活形式。移动、便捷、高效成为信息时代的特点,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学习也变得移动、便捷、高效?微课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微课是指利用5~10分钟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一种微视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模块,可以充分利微课“移动、便捷、高效”的特点,提高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的课堂效率。本文將针对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结合微课的效果与制作来解决诗歌鉴赏中的一些问题,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微课;诗歌鉴赏;语文;教育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在中国源来已久,《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因此诗歌教学的方法以及课堂结构早已成熟,基本源于传统的师生“授受”的形式。加之,有些古代诗歌由于时代的久远,用语的古涩,学生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堂枯燥无味。如何将现代课堂的微课技术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加以运用,使传统文学样式在新的媒介中“活”起来,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举例。
一、教学导入过程中的微课应用
课堂导入是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向学生呈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或者资料,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提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即将要接触的知识产生先验经验和体会。对于诗歌教学,课堂的第一步首先要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知识,这一部分如果只是教师口头阐述或者ppt投影文字,课堂一开始就会显得枯燥,学生会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老师们不妨制作一小段微课视频,利用网络图片或视频,录音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如,在教学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歌《登幽州台歌》时,根据陈子昂的个人背景,制作一则其“毁琴散诗”故事的微课。通过影像介绍的形式,在课前形象地呈现初出茅庐时,陈子昂张扬的个性和为官报国的勃勃雄心,提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再通过课堂鉴赏,感悟微课中的意气风发的形象与诗中为官连连被贬,感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落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有助于学生跨越千年历史,在脑中形成具体鲜明印象,理解诗歌中怀古伤今,孤独遗世的主题。
视频的形式呈现作者背景,画面感强、视觉效果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古代诗歌,年代久远,加之古文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本身就晦涩难懂,仅凭学生的想象,对诗歌的理解是有限的,但通过动态的效果呈现出来,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更易领悟诗歌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
二、利用微课,分解、细化诗歌知识
鉴于诗歌鉴赏题材广、知识点多这一特点,老师们可以通过设计微课参与教学,分解、细化知识点。
如:在教学2016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歌《唐诗五首》时,除文中五首古诗之外,有以下两个知识点时需要八年级的学生理解掌握。
(一)唐诗的内涵及意义
诗歌作为唐代最突出的一种文学样式,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因此,其内涵是初中学段语文学习中必需掌握的文学常识,笔者在执教此课时,通过搜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了时长8分钟的《盛唐气象》的微课,专门介绍唐诗的内涵,以视频的形式来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心中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概念。
(二)古代诗歌的类型
课文五首古诗中的《野望》属于借景抒情诗,《黄鹤楼》属于吊古怀乡诗,《使至塞上》属于边塞诗,《渡荆门送别》属于送别诗,《钱塘湖春行》属于写景诗歌,涵盖了古代诗歌各种不同类型的内容,因此可以以诗歌类型作为一个知识点,以上述诗歌为例,做一个《诗歌分类》的视频介绍小微课,来快速拓展学生文学知识面。
利用微课分化、细化知识点,利用现代声像资源阐释古代诗歌,整合繁杂的古诗知识系统,化抽象为具体,高效地将现代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理解本来枯燥的文学常识,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外古诗教学中的微课应用
2016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课外古诗词需要背诵的篇目共48首,这些古诗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行读背来理解,教师基本没有时间详细讲解其含义。而在中考题型中经常会出现“理解性默写”类型题目,凡是涉及课外古诗的“理解性默写”题,常是学生丢分的集中点。如: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逆境中的无畏,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借用神话传说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描绘阴暗的政治环境。上述两首都是是九年级中生涩难懂的诗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过多的时间对这些课外古诗词进行讲解,而微课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将一首或多首诗歌的内容制作成一个几分钟的微课视频,将微课视频传到学生或家长的QQ群,请同学们自行播放微课。微课中包含了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以及对该诗词的理解要求。由于教学视频简短生动,且视频播放又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资料呈现模式,这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灵活地拓展课外古诗词的知识,很好地体现微课“移动、便捷”的特点。
目前,微课在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仍未被广泛利用,但诗歌与微课的特点都是“短小精悍”,二者形式相通。如果能充分利用微课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发挥独特的优势,不仅有利于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传统教学方式的丰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洁.浅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1):178.
[2]叶建宏.浅谈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及高考备考策略[J].福建教学研究,2013(4):8-9.
[3]王汉荣.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2015(10):130-131.
[4]张一春.精品微课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
作者简介
易澎(1987—),女,汉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二级教师,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微课;诗歌鉴赏;语文;教育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在中国源来已久,《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因此诗歌教学的方法以及课堂结构早已成熟,基本源于传统的师生“授受”的形式。加之,有些古代诗歌由于时代的久远,用语的古涩,学生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堂枯燥无味。如何将现代课堂的微课技术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加以运用,使传统文学样式在新的媒介中“活”起来,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举例。
一、教学导入过程中的微课应用
课堂导入是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向学生呈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或者资料,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提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即将要接触的知识产生先验经验和体会。对于诗歌教学,课堂的第一步首先要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知识,这一部分如果只是教师口头阐述或者ppt投影文字,课堂一开始就会显得枯燥,学生会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老师们不妨制作一小段微课视频,利用网络图片或视频,录音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如,在教学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歌《登幽州台歌》时,根据陈子昂的个人背景,制作一则其“毁琴散诗”故事的微课。通过影像介绍的形式,在课前形象地呈现初出茅庐时,陈子昂张扬的个性和为官报国的勃勃雄心,提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再通过课堂鉴赏,感悟微课中的意气风发的形象与诗中为官连连被贬,感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落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有助于学生跨越千年历史,在脑中形成具体鲜明印象,理解诗歌中怀古伤今,孤独遗世的主题。
视频的形式呈现作者背景,画面感强、视觉效果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古代诗歌,年代久远,加之古文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本身就晦涩难懂,仅凭学生的想象,对诗歌的理解是有限的,但通过动态的效果呈现出来,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更易领悟诗歌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
二、利用微课,分解、细化诗歌知识
鉴于诗歌鉴赏题材广、知识点多这一特点,老师们可以通过设计微课参与教学,分解、细化知识点。
如:在教学2016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歌《唐诗五首》时,除文中五首古诗之外,有以下两个知识点时需要八年级的学生理解掌握。
(一)唐诗的内涵及意义
诗歌作为唐代最突出的一种文学样式,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因此,其内涵是初中学段语文学习中必需掌握的文学常识,笔者在执教此课时,通过搜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了时长8分钟的《盛唐气象》的微课,专门介绍唐诗的内涵,以视频的形式来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心中对唐诗有一个总体概念。
(二)古代诗歌的类型
课文五首古诗中的《野望》属于借景抒情诗,《黄鹤楼》属于吊古怀乡诗,《使至塞上》属于边塞诗,《渡荆门送别》属于送别诗,《钱塘湖春行》属于写景诗歌,涵盖了古代诗歌各种不同类型的内容,因此可以以诗歌类型作为一个知识点,以上述诗歌为例,做一个《诗歌分类》的视频介绍小微课,来快速拓展学生文学知识面。
利用微课分化、细化知识点,利用现代声像资源阐释古代诗歌,整合繁杂的古诗知识系统,化抽象为具体,高效地将现代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理解本来枯燥的文学常识,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外古诗教学中的微课应用
2016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课外古诗词需要背诵的篇目共48首,这些古诗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行读背来理解,教师基本没有时间详细讲解其含义。而在中考题型中经常会出现“理解性默写”类型题目,凡是涉及课外古诗的“理解性默写”题,常是学生丢分的集中点。如: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逆境中的无畏,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借用神话传说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描绘阴暗的政治环境。上述两首都是是九年级中生涩难懂的诗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过多的时间对这些课外古诗词进行讲解,而微课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将一首或多首诗歌的内容制作成一个几分钟的微课视频,将微课视频传到学生或家长的QQ群,请同学们自行播放微课。微课中包含了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以及对该诗词的理解要求。由于教学视频简短生动,且视频播放又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资料呈现模式,这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灵活地拓展课外古诗词的知识,很好地体现微课“移动、便捷”的特点。
目前,微课在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仍未被广泛利用,但诗歌与微课的特点都是“短小精悍”,二者形式相通。如果能充分利用微课在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发挥独特的优势,不仅有利于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传统教学方式的丰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洁.浅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1):178.
[2]叶建宏.浅谈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及高考备考策略[J].福建教学研究,2013(4):8-9.
[3]王汉荣.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2015(10):130-131.
[4]张一春.精品微课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
作者简介
易澎(1987—),女,汉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二级教师,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