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向跑”从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开始,作为耐力(速度耐力)的主要练习手段风靡于中小学。近些年,笔者在评比课、公开课、随堂课中看过定向跑练习的次数已经多得记不清了。每次看到定向跑教学,笔者心中不禁生起一丝期盼:这回该有所创新了吧,但结果却让笔者失望,定向跑练习还是“涛声依旧”:场地上摆放一组点标,第一次练习时让学生一路纵队依次跑,第二次练习教师发给排头一张纸卡,按纸卡上排列顺序跑……如此单调反复。
一 练习载体单调——缺乏内涵
定向跑练习引入体育课堂后,练习的载体过于简单,缺乏内涵。综观定向跑练习方法,所用的载体都是一组再简单不过的阿拉伯数字。试问这样一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从小学一直练到高中,学生还能感兴趣吗?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载体居然能一直运用到现在,也从来没有教师试图去改变。
定向跑教学的这一现象的存在从侧面反映出在基层体育常态教学中,练习载体缺乏内涵,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么说,有些体育老师可能会反对,认为笔者是“以偏概全”。但据笔者对基层体育教学的多年观察,现实情况的确如此。比如,在接力类项目的练习中,不知有多少教师只会用障碍柱作为折返点。
其实,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用一些知识元素作为载体,比如一首新授诗词的单字顺序,或用英文字母顺序,或历史朝代顺序等,这样是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文化知识元素运用得当,不仅能丰富练习的内涵,学生每次都会有新鲜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习与巩固“双赢”的效果。
二 组织形式陈旧——缺乏创意
目前,课堂定向跑练习的组织形式,都是让学生成一路纵队由排头带跑,按既定的路线完成练习。这就导致排头外的其他学生只能做盲目的跟随跑,既不需要思考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表现的机会。这样的练习形式怎么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欲望呢?
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小学体育课堂的组织形式还是过于陈旧,缺乏创意,很多“古董式”的组织方法在常态教学中依然占有主导地位。比较典型的像技巧类练习(后面以前滚翻为例)、投篮类练习(后面以单手肩上投篮为例),采用的组织方法都是分四组,每组成一路纵队,从排头到排尾做完练习的方式。这种组织方法唯一的“好处”是教师不用动脑设计,也基本上不用布置队形。
基于此,我们可以换一种组织方式来练习定向跑,在定向跑练习中运用变化的组织方法:排头带跑到第一个点标前做原地跑,并大声读出点标的代码(字母、字、元素或名称),其他学生超越排头并齐声跟读代码,由第二位同学变排头带跑奔向第二个目标。按以上的方式让学生轮流带跑,不但使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都有表现的机会,而且还能达到共同学习的效果。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 练习方法刻板——缺乏灵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说也不时有新颖的教学方法出现,但绝大多数教师在大部分练习的设计上还是死抱教科书和教参,教科书和教参上设计的动作怎么做就让学生怎么练,按部就班,从来不敢越雷池半步,致使常规教学千篇一律,既显得刻板,又毫无灵动之感。比如篮球练习中的双手拨球练习,都是直挺挺地站着用双手机械地交替弹拨球;双手胸前传球,不是原地对传就是三角传球;前滚翻练习只会反复强调“低头含胸、注意臀身、双腿并拢”,却从没有过解决的方法。
假如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能多一分努力,在教学中能多一些反思,在设计练习时哪怕多一点點变化,都能收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双手拨球练习时加上双手移动的动作,更进一步还可以在双手上下移动拨球的同时身体重心也跟着蹲伸,就能使原本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在双手胸前传球的对传练习中,把学生分成3人一组,让一个学生站在中间持呼拉圈。另两名同学相互对传,要求每次传球都从呼拉圈中间穿过,就能大幅地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在前滚翻练习时,发给学生每人一个弹性绒球,让学生夹在领下和双膝间做练习,就能达到‘“低头含胸、双腿并拢”的效果,而且能使练习更有趣味,充满灵动。
透过定向跑现象,笔者真切地感到体育常态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专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无论在何种处境下,都应当保持对本专业的热情。只要我们共同携手,每人多付出一分力量,多贡献一份智慧,体育教育必将会迎来辉煌的一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
责任编辑:一 觉
一 练习载体单调——缺乏内涵
定向跑练习引入体育课堂后,练习的载体过于简单,缺乏内涵。综观定向跑练习方法,所用的载体都是一组再简单不过的阿拉伯数字。试问这样一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从小学一直练到高中,学生还能感兴趣吗?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载体居然能一直运用到现在,也从来没有教师试图去改变。
定向跑教学的这一现象的存在从侧面反映出在基层体育常态教学中,练习载体缺乏内涵,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么说,有些体育老师可能会反对,认为笔者是“以偏概全”。但据笔者对基层体育教学的多年观察,现实情况的确如此。比如,在接力类项目的练习中,不知有多少教师只会用障碍柱作为折返点。
其实,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用一些知识元素作为载体,比如一首新授诗词的单字顺序,或用英文字母顺序,或历史朝代顺序等,这样是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文化知识元素运用得当,不仅能丰富练习的内涵,学生每次都会有新鲜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习与巩固“双赢”的效果。
二 组织形式陈旧——缺乏创意
目前,课堂定向跑练习的组织形式,都是让学生成一路纵队由排头带跑,按既定的路线完成练习。这就导致排头外的其他学生只能做盲目的跟随跑,既不需要思考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表现的机会。这样的练习形式怎么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欲望呢?
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小学体育课堂的组织形式还是过于陈旧,缺乏创意,很多“古董式”的组织方法在常态教学中依然占有主导地位。比较典型的像技巧类练习(后面以前滚翻为例)、投篮类练习(后面以单手肩上投篮为例),采用的组织方法都是分四组,每组成一路纵队,从排头到排尾做完练习的方式。这种组织方法唯一的“好处”是教师不用动脑设计,也基本上不用布置队形。
基于此,我们可以换一种组织方式来练习定向跑,在定向跑练习中运用变化的组织方法:排头带跑到第一个点标前做原地跑,并大声读出点标的代码(字母、字、元素或名称),其他学生超越排头并齐声跟读代码,由第二位同学变排头带跑奔向第二个目标。按以上的方式让学生轮流带跑,不但使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都有表现的机会,而且还能达到共同学习的效果。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 练习方法刻板——缺乏灵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说也不时有新颖的教学方法出现,但绝大多数教师在大部分练习的设计上还是死抱教科书和教参,教科书和教参上设计的动作怎么做就让学生怎么练,按部就班,从来不敢越雷池半步,致使常规教学千篇一律,既显得刻板,又毫无灵动之感。比如篮球练习中的双手拨球练习,都是直挺挺地站着用双手机械地交替弹拨球;双手胸前传球,不是原地对传就是三角传球;前滚翻练习只会反复强调“低头含胸、注意臀身、双腿并拢”,却从没有过解决的方法。
假如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能多一分努力,在教学中能多一些反思,在设计练习时哪怕多一点點变化,都能收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双手拨球练习时加上双手移动的动作,更进一步还可以在双手上下移动拨球的同时身体重心也跟着蹲伸,就能使原本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在双手胸前传球的对传练习中,把学生分成3人一组,让一个学生站在中间持呼拉圈。另两名同学相互对传,要求每次传球都从呼拉圈中间穿过,就能大幅地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在前滚翻练习时,发给学生每人一个弹性绒球,让学生夹在领下和双膝间做练习,就能达到‘“低头含胸、双腿并拢”的效果,而且能使练习更有趣味,充满灵动。
透过定向跑现象,笔者真切地感到体育常态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专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无论在何种处境下,都应当保持对本专业的热情。只要我们共同携手,每人多付出一分力量,多贡献一份智慧,体育教育必将会迎来辉煌的一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
责任编辑:一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