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力量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是可以感到,在杨频的写作深处那股运行着的诗的力量。
  这里的“写作”不仅仅包括书法,它还包括文章、谈吐,乃至那顾盼的姿势和眼神,而所有这些,在我和杨频之间那不算太长时间的交往中也早已了然于心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大序》)心主宰我们整个人,同时这颗心又因为寄身于不断喷涌、永无止息的意志当中,因此当它泄露自己的秘密时,它总以诗的方式现身。诗是没有办法欺骗的,在心与言、志与诗之间或许有无数条曲折的路径和无数个页岩般的层级,但它没有任何一处可以被谎言所标记。而书法,这种令我们的身心如此之柔软可感的艺术,恰是一种关于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最真诚的方式:在我们下笔的那个刹那,我们所有的悲欣、所有或高贵或卑微的心志都毫无遮掩地被和盘托出。因此在杨频的书法中,它那深藏着的诗心更是无所遮蔽地被我们察觉到了。
  我们可以从杨频的书法中鲜明地感受到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扑面而来的是杨频书法中那高雅雍容的情致。这种高雅的质地虽然看似一团难以捉摸的灵韵,但概而言之无外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它所藉以塑造自己的法度距离我们的书法经典很近;二,它充分显示了凝聚在作者身上的修养。其次,这种书法深深烙上了一种朴素的谦卑和柔软的感性,正是这种特别的感觉让我认为它具有了诗的品质,它所呈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取法高尚、富于学养的人,更是一个诗人的形象。诗人是一颗敏感的心灵。杨频的书法虽然主要取法碑学,但他那颗诗心已然为原本粗野、质朴的碑派书法注入了一种柔软的、灵动的、带上了那种属于帖学抒情性的品质,通过这种交融和转化,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派文质彬彬的气象。无论是在学问还是书艺上,我总记住杨频他那始终谦恭的姿态,而毋庸置疑,它是在未来取得成就的保证,因为它所代表的,乃是一颗追求不断向上、不断进步的意志。
  杨频,故宫博物院馆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國国家画院曾来德书法工作室首届课题班成员。
  书学论文曾获第九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一等奖,毕业论文曾获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度优秀博士论文”奖。
  个展:“杨频翰墨求教展”(2012,京师美术馆);“杨频博士书作汇报展”(2014,京师美术馆)
  联展:“中意韩三国当代书法名家佛罗伦萨精品联展”(2012佛罗伦萨);“第二届中韩优秀书画家(韩国国会)邀请展”(2012首尔);“笔墨图腾——当代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2014呼和浩特);“三人行——京师三博士书法展”(2015北京);“三昧在手——京师三博士书法展”(2015济南);“艺舟双楫——全国首届博士书法邀请展暨博士论坛”(2015乌海);“学院风骨一当代书法专业博士作品邀请展暨学术论坛”(2016常州);“福瑞北海——中国书画名家迎春展”(2016北京);“聚艺·江南——中国青年艺术家邀请展”(2016苏州);“濯其襟灵——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6北京)
其他文献
南溪:    今天从医院逃回来看到了你的邮件。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供参考。  “原色点”的尝试很有意思,但目前还难以在理论上大做文章,冀少峰所谓的“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二维走向三维”,立论比较勉强。其实,“原色点”的全部意义是将修拉的点彩引入你的晕点,换一种说法,是将修拉的点彩本源化和极端化,推到最后的三原色,利用三原色含一切色的原理,让观众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视觉溶彩,随着视点在远近正侧之间变换,产生
期刊
刘老师:    很想早些写信给您,只是之前与您通了电话,得知您仍在休养身体,不好轻易打扰。今年北京的整个春天比往年都要冷,可“五一”劳动节那天气温又突然升高恍如盛夏,这样忽冷忽热的天气真让人措手不及,多亏您住在三亚。身体好些了吗?都已经立夏了,刘老师您何时回京?  刘老师,感谢您对我的作品一直的关注,更感谢您对我的作品深入的研究和立论。关于信中您所阐述 “‘原色点’的全部意义是将修拉的点彩引入你的
期刊
南溪开创性地赋予了静态的画面有种动态感,使二维水墨走向了三维表达,从而不仅颠覆了人们惯常的视觉经验,更让纸介水墨往前跨出了一大步。  ——摘自冀少峰《三维空间的力量——谈南溪的水墨艺术》    南溪:    看了原作,彻底打消了我的怀疑,冀少峰“从二维走向三维”的立论的确可以成立。  从平面绘画中梦游般地凸显出3D图像,而且不借助双色眼镜,实在太神奇了,我以前从未经验过。特别是你拿给我看的那本英文
期刊
在当下艺术表达方式和审美方式日趋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空间从艺术理念和语言的层面去重新认知传统工笔画中的审美趣味。它不应是一个绘画形式和种类的 “继承“,而应该是作者价值观、艺术观的呈现。  我更多地关注当代女性在日趋严重的“他者目光”下生存的焦虑与无奈,从不回避对人物目光的描述,在女性形象充满渴望和激情的向外探寻中,渗透着忧郁、恐惧和迷茫,使得视觉上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性,但
期刊
靳卫红是一个艺术家,又是一个对艺术理论有研究的学者,修读完博士课程,获得文学博士学位。靳卫红的职业则是编辑,长期编辑《画刊》,绘画与写作似乎只是业余爱好。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她的复杂性。  很早的时候我就对靳卫红的水墨感兴趣。兴趣不在于她作品中的笔墨、构图、色调等方面,这些属于艺术的内部问题,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艺术家,她在这方面修养甚好。我是对靳卫红那些持之以恒、反复出现在其作品中的单个或多个女人体
期刊
2010年1月27日 周三 晨  坐下来,信笔由缰,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随心而行,随意而止,是心语,却不费神,一切均是真实的生活与真情实意,倾述而已。  所以清晨哪怕是凌晨的三更,时间就这样奢侈地用在了心灵的流淌中——做一回现代的乡绅逍遥,做一回中国文人的自持。  因为白天更多的是无奈。  2010年1月29日 周五 凌晨  昨日拟成“2010年个人展览筹划草案(香港展)”。这是一个梳理个人作品
期刊
大约在1983年的一天,当时正在北京筹备第一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初展在南昌)进京展出的张鑫先生对我说:“我给你看一件书法作品。”说完,他拿出一张很小的照片(约5×10厘米)。虽说当时的摄影、出版印刷条件都远不及今天,但是,照片上的书法作品却让我震动:字是行楷,朴厚是其基调,流动的点画中,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正是气息和格调,让它和时风拉开了距离。作者就是章祖安先生。张鑫接着介绍,章先生是陆维钊
期刊
董其昌在论述绘画“士气”时曾说:“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似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体现“士气”不仅仅是以书入画,其书则要以“草隶、奇字”为之。“草隶”无需赘言,此处董其昌所言“奇字”即传抄古文在明代的一个常见名称。董氏崇尚“奇字”之法,可见其对传抄古文有一定的研究。但在他流传的作品中以楷、行、草居多,篆、隶十分罕見,更何况古文这种稀见的书体,因此“奇字之法”是如何体
期刊
杨涛  1970年出生于安徽宣城,祖籍舒城。学士、硕士、博士分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书法、篆刻、国画创作和研究,导师为王镛先生。现供职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十、十一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委副秘书长;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社员。  作品数
期刊
以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每次来北京都是12月中,冷得很厉害,有种萧索的感觉。这几年来的比较少。上次来798跟这次非常不一样,好像比较荒芜,跟现在的人来人往很不一样。中国现代化的进度真的是让人感觉很复杂,在这边能看到这样的影展也是很好的事情,所以我想可能每件事都是哀乐相生的。  看张爱玲的电影可以从一个角度进入,就是香港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关系。我们谈香港电影真的很难也不可能和中国电影分开来讲,因为两者有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