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对语言的特别要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cy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精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帮助教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语言的运用上应使之和谐悦耳,准确简洁,生动清晰,高雅优美。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其形体语言。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和谐悦耳准确简洁生动清晰高雅优美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优美得体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对事物作更进一步的思考,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王家伦先生在论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议的标准时这样说:“语文教师若不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些话,不仅说明了精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很好地体现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说明了语文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结果,必须借助于精美的课堂教学语言。那么怎样的教学语言可以称得上精美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的探讨一下。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和谐悦耳
  
  汉语音节的特点决定了汉语是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很好地体现其音乐美。和谐,就是指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有优美纯正的口语,即说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才能起到正面示范的作用。普通话四声分明,再加上适当的轻声和儿化音的应用,语言自然就会和谐悦耳,亲切动人,自然就会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还能优化他们的语言。
  悦耳则是指教师应注意自己的发声技巧。教师的讲课不是单纯的讲与听的关系,更重要的应该是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如果在讲课的过程当中缺少语音语调的变化,时间一长,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疲劳感,进而无心听课。反之,如果教师在讲授知识或是朗读课文的时候能配合所讲解的内容,适时地调整语音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集中精神听课,就不会产生“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就会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准确简洁
  
  准确,就是要用最贴切的语言表达知识内容,不能含糊不清、似是而非。如果课堂用语不当,就很容易产生歧义,把错误的概念传授给学生。简洁是指课堂要话少分量足、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准确简洁的语言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笔宝贵的令人羡慕的财富,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经过准确简洁的语言处理不仅可以变得有条不紊,还能引起学生听讲的兴趣。准确简洁的语言是透明的,高效率的。孙春成老师在他的《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一书中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位教师讲《拿来主义》,头两句是这样说的:‘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准备讲讲《拿来主义》。《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这短短的三十个字,虽文通字顺,语言也不芜杂,但却很不简洁。其实只用十个字‘今天讲鲁迅的《拿来主义》’就行了。”这个例子虽然很普通,可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问题,有的教师就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单方面地认为这样可以将问题解释得更清楚,殊不知这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而且会打消学生听讲的兴趣。相反的,教师的语言准确简洁,言之有物,切中要害,就能省下更多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教师的课堂语言应生动清晰
  
  生动是语文教材对教师课堂语言的必然要求,语文教材中不少的篇目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教师应紧扣其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语言:叙述时娓娓动听、描写时生动形象、说明时简洁明了、议论时有理有据……这样,学生在听讲时就会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的感觉,引发他们极大的兴趣,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他们的艺术品位。清晰的语言如同混凝土中的钢筋,它要求教师的语言前后一致、有头有尾、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富有严密的逻辑性。这样便在讲述课程的同时向学生无声地灌输逻辑推理的方法,培养他们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四、教师的课堂语言应高雅优美
  高雅,是指教师的课堂用语应该高格调,高境界。在讲课时要做到高尚、纯正、文雅、去庸脱俗,再三斟酌,反复掂量。切不可随心所欲,张口就来。例如,有的教师为了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就胡说一些与课无关的笑料,这样虽然能逗乐学生,但是过后学生同样会怨声载道,因为他们没有学到具体的东西,教师的威信也会因此而受损。
  优美,是指语言灵活多变,文采丰富。课堂语言虽然属于口语,但又不同于日常交际的“大白话”。课堂用语应是口语与书面语的结合,在讲课时既不乏口语的活泼幽默,又保有书面语的优美严密,让学生置身于浓郁文化氛围的优美语言环境中,使之受到教育与感染,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
  除了这些有声语言之外,那些无声的语言即形体语言是否“精美”也是教师应当注意的问题。人们常说,作为教师,不应把自己的私人情绪带到课堂上,学生的心灵都是很敏感的,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面无表情或是表情阴郁,都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反之,如果教师在讲课时撇开自己的情绪,配合讲课内容,适时地调节自己的形体语言,该笑的时候笑,该悲的时候悲,该激昂的时候激昂,该平静的时候平静……这样很容易将学生带到所讲内容的情境中,让学生乐学,学易。这样的话,教学效果岂有不好的道理呢?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我认为,和谐悦耳、准确简洁、生动清晰、高雅优美的课堂教学有声语言和得体大方的课堂形体语言恰恰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直接用具,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些领域,使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成为缤纷教坛中的一朵夺目奇葩。
  
  参考文献:
  [1]张静.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7,(4).
  [2]岳东升.论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J].菏泽师专学报,1996,(3).
  [3]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高中印,司志伟.教师教学语言的方式及艺术[J].承平民族师专学报,2000,11,(4).
  [5]周志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例谈[J].科学教育,2004,(3).
  
其他文献
摘要: 新时期,校园文化对小学语文教育资源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从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和精神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两方面进行了论述,论证了校园文化对拓展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空间、明确语文教育的导向、提高语文教育资源的感染力、提高语文教育资源的灵活性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校园文化小学语文教育资源影响    传统语文教育往往把语文课程的作用狭义地定义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工具。虽然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是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突破口。笔者在教学一线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整合思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也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采取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就是从整体上理解文章
拼音是识字和学习课文的基础。在拼音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拼音时,往往容易产生骄傲心理,老师每教一个拼音字母,他们都认识,并且觉得不用再学了。的确,学习拼音对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缺少了吸引力。就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说,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都已经学过了拼音,因此,能否吸引住孩子们似乎成了一节拼音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在拼音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把我在教学
摘要: 本文从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个性的价值和养成等方面探讨辅导员的教育个性,为高校辅导员形成教育个性,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教育个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个性不明显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引路人,承担着重
记得孩提时,我总是为语文书中的配图所倾倒。那时的课本除了封面是彩色的以外,文中配图全是黑白的,但我们仍然是那样的爱不释手。我已为人师多年,手中的教材早已更新换代,课本日趋精美,文中的配图更是美不胜收。罗杰斯积极倡导老师要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努力让学生达到“我要学”的状态。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配图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
新课程要求学生每学年至少阅读经典名著两三部。阅读任务并不重,但面对信息繁多的现实社会,面对依旧繁重的学业负担,面对日益泛滥的快餐文化,学生自觉自主地在课外阅读名著的现状并不乐观。其原因:  1.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以前从书上得到的,现在同样能从大众媒体中得到,没必要读书),思想的浅薄,同时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2.当前思想教育的滑坡,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学生普遍自我欲望膨胀,个性